何正權:茶山情歌

高高山上一丘田,

郎半邊來姐半邊。

郎的半邊種甘蔗,

姐的半邊種黃連。

半邊苦來半邊甜。

想郎想得臉焦黃,

夜夜睡覺想著郎,

打開枕頭給郎看,

眼淚發芽二寸長。

床底下挖了個養魚塘。



何正權:茶山情歌


01

何正權:茶山情歌

何正權:茶山情歌

在沒有光盤、沒有電視甚至沒有書的漫長歲月裡,遠離同時代文明甚至與世隔絕的大別山民眾,怎麼接受性啟蒙?又怎樣對自己的下一代進行性教育呢?

我和老家信陽的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經歷證實:情歌!

如果說大別山是信陽的脊樑,淮河無疑就是信陽的錦繡腰帶。大別山橫亙三百里自西向東,把河南和湖北隔開,也成為信陽人溫暖富饒的生存家園和文化溫床。而淮河,西接秦嶺,東流到海,是中國南北自然和地理的過渡帶,卻以汩汩溫情,成就了岸南的魚米之鄉,滋潤了信陽人的精神。

何正權:茶山情歌

相對於北方廣袤的大平原,大別山裡的居民,生活環境更為封閉。封建教條裡的男女授受不親,中國傳統中性教育的缺失,使得民歌中的情歌在發展中不自覺地涉足人性中的性愛。這類歌曲,因為語言淺顯直白、挑逗意味濃烈,往往被視為淫穢,很少在大庭廣眾之下演唱。但生命力特別旺盛,一直在民間代代相傳。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這裡的老人們,仍然經常向少不更事的孩子傳唱其中的代表作品《十八摸》、《玉美郎》、《闖隔簾》等。大山裡的孩子由此朦朦朧朧地獲悉了男女之間的基本知識。這類歌曲,也因此至今沒有滅絕。當地35歲以上的很多在農村長大的男人,仍然記得當初的傳唱者眼中迷迷的情色意味。我,最初的音樂藝術啟蒙,就是和小夥伴們放牛的時候,聽一同放牛的孤老男人哼唱這些。

“歌聲就是心聲。”商城縣文化局局長鄒衛平說:“民歌不需要任何投資,張口就可以唱,自娛,也可以娛人。平時說不出口的話,改用歌曲唱出來,更好表達。”

但情歌絕不是色情。更多的情歌反映的,還是當地民眾對愛情的美好向往、對真摯而純潔的男女之情的讚美。當時的大眾語境,不容許青年男女直率地表白自己的戀情,於是不斷有人用更為含蓄、更值得回味的語言和歌聲來表達自己的心聲。這類情歌比興鋪排、含蓄優美,感染力更強,成為民歌中的精品。

何正權:茶山情歌

和各地的民歌一樣,情歌在信陽民歌中的分量舉足輕重。其類別,一是傾訴愛戀之情,表明自己選擇愛人的標準,如《小小扇子二面畫》:“小小扇子二面畫,一邊畫姐一邊郎;郎在一邊望著姐,姐在一邊望著郎,姻緣只隔紙一張。”二是表達對愛情的堅貞不屈,如《渾身想郎散了架》:

“渾身想郎散了架,

咬著茶葉咬牙罵;

人要死了有魂在,

真魂來我床底下,

想郎急了跟魂說話。”

三是表達對愛人的怨恨、不滿和告誡,代表作有《燒開水撥亮燈》:

“勸我哥莫賭博,

賭博之人真下作,

銀錢輸光把衣脫;

勸我哥莫喝酒,

酒喝多了要丟醜,

袖子難顧手。”

四是意外承擔了性教育重任的偷情類歌曲,民歌研究者們認為:這類歌曲表達了人們反抗封建思想壓迫、追求幸福愛情的心聲。

不管哪種類別,都表達了大別山的女人對待愛情的特點:大膽、熱烈、主動。固始縣、商城縣乃至羅山、信陽河區毛尖主產地的整個大別山區,女人們至今還保留著這種古老的風情。

02

何正權:茶山情歌

何正權:茶山情歌

不到大別山,不知道茶多;不進茶鄉,不知歌多。“茶山的路彩雲鋪,茶葉滿簍歌滿簍;茶山為啥茶歌多,採茶的姑娘十八九,個個姑娘是歌手。”被當地人稱為原生態民歌手的孫基秀說,“我的很多歌,都是年輕時從茶鄉學的。”

一眼望不到頭的山,山上一眼望不到頭的茶。採茶很辛苦,封建農耕社會以家庭為作業單位,更多的時候,一片茶山上,只有寥寥幾個人。面對沉默的茶山,採茶妹子和媳婦為了不讓自己的嘴巴閉臭,為了驅趕寂寞,會情不自禁地放開嗓門,引吭高歌。而她們所唱的,主要就是表現兒女情長的東西。

何正權:茶山情歌

白天採茶,夜晚要及時炒制,否則茶葉出“汗”,就會發酵壞掉。炒茶人只好連夜奮戰,困急了,就吼上幾個曲子,解悶解乏。“炒茶之人好寒心,炭火烤來煙火燻;熬到五更雞子叫,頭難抬來眼難睜,雙腿灌鉛重千斤。”這首茶歌,就是最好的寫照。

老一輩的茶農回憶:當時茶鄉有個說法——茶山學會《虞美郎》,帶走茶姑拜花堂;茶山學會《闖隔簾》,娶個茶姑不要錢。

《虞美郎》和《闖隔簾》都是大別山流行廣泛的敘事歌謠,有簡單的人物,有故事情節,情意綿綿,引人入勝。茶農們夜晚炒茶時一曲接一曲地唱,有時合唱,自娛娛人,也常常吸引不少姑娘媳婦來傾聽。嗓音優美的帥小夥,往往就憑藉這些茶歌打動茶妹子的芳心,連彩禮都不用掏,就把茶妹子帶回家了。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學者們認為《採萍》、《行露》、《有梅》等14篇系江淮地區的民歌。信陽的民歌研究者認為其實也是信陽一帶的民歌。《摽有梅》記錄的民風民俗,似乎就是信陽當代民風的“祖母”——

“摽有梅,其實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什麼意思?大齡女青年看見樹上的梅子紛紛掉落,觸景生情,急於找婆家。聞一多則指出這首詩是寫在一次“大齡男女青年聯歡會”上,某大齡女青年拋梅子擇婿未果的焦慮心情。

何正權:茶山情歌

毛序在評價《摽有梅》時,引經據典,說此詩“男女及時也”。“召南之國,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時也。”“男女及時”,是當時的基本國策。古代醫療條件差,人口死亡率高,擁有人口數量的多少,是評定一個國家實力的重要指標。《周禮·媒氏》規定男女婚配的最大年限是男30歲,女20歲。《國語·越語》裡說,越王勾踐為了報仇,下令“女子十七不嫁,男子二十不娶,父母有罪”。國家強令男子在30歲以前、女子在20歲以前解決婚姻問題,進行人口生產。如果超過這個年齡,政府就出面進行配給。具體辦法就是組織帶有文藝聯歡色彩的集會,讓適齡男女投木瓜(衛國)、贈芍藥(鄭國)、採梅子(楚國),載歌載舞,像湖南衛視的《玫瑰之約》。那時候男女表情達意的歌曲,流傳下來,也許就是民歌的“祖奶奶”。

何正權:茶山情歌

信陽茶鄉春季的男女對歌,是否繼承了千年以前祖先的遺風,現在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二者不僅在同一地點——大別山綿綿山脈上演出,而且目的相同——男女青年以歌為媒,挑選自己的意中人,或者向意中人傳情。

信陽毛尖茶,和梅子、木瓜一樣,成為愛情的載體:採茶妹子將雀舌一樣的新芽用嘴咬下來,噙在口裡,放進胸前的抹兜裡,毛尖嫩芽吸取姑娘的體香,炒制後格外馥郁芬芳,謂之“女兒茶”。姑娘將此茶在新婚之夜精心沏泡,隨芳心一起,獻給愛人……

03

何正權:茶山情歌

何正權:茶山情歌

大別山的情歌,誰唱得最好?在商城縣文化局,孫基秀用地地道道的商城方言唱一曲《手扶欄杆》,如泣如訴,纏綿悱惻,聽得滿座人如醉如痴。

孫基秀歌罷,說:“聽說信陽市全國著名的鄉土詩人陳有才老師,才是真正的大別山情歌王子。他呀,肚子裡有3500多首信陽民歌,一張口就是火辣辣的地道情歌。”

何正權:茶山情歌

陳有才是我大學畢業後回信陽市認識的第一個人。舉目無親,我把他當做親人。此後多年,我們亦師亦友,關係良好。

陳有才是固始縣人,大別山無處不在的民歌歌聲,自小滋潤著他。童年時代,民歌是他最好的精神食糧,耳濡目染,他已經和同伴們學會了不少。七歲的時候,父親交給他一杆放牛鞭,他和同伴把牛趕上山後,最刺激的遊戲,就是賽歌。少年的遊戲,成就了他的一生,10多年後的1965年,他帶著山歌從大別山走進首都北京,出席全國青年業餘文學創作積極分子大會,受到朱德、周恩來的親切接見,得到周揚、胡耀邦等的熱情鼓勵。隨後,中央電視臺邀請他與著名民歌手殷光蘭、姜秀珍等同臺演出,現場直播。這個操著固始方言的信陽民歌手,因此走向全國。

1960年,陳有才考上大學,積極地創作新民歌,因為遭到極“左”路線的迫害,不得不輟學回鄉勞動。回到家鄉後,他一頭扎進民歌的海洋裡,用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蒐集了3500多首當地民歌。這些民歌中,絕大部分是情意濃烈的情歌。無意中,他成了信陽民歌最早的“搶救者”之一。

何正權:茶山情歌

3500多首民歌爛熟於心,使陳有才成了張口就是歌的熟練民歌手。他借鑑民歌創作的大量新民歌,陸續在報刊上發表,引起了團中央的重視。陳有才進一步吸取民歌營養,融會當代詩歌,把信陽民歌的五句模式,發展為自由體的民歌體新詩,文學評論界譽之為:繼李季、阮競章之後,不可多得的民歌體新詩人。

在1996年的第二屆黃河筆會上,陳有才一曲《想郎想得臉焦黃》和一曲《高高山上一丘田》,讓來自黃河流域8個省區的詩人、作家們舉座叫好,“情歌王子”之稱從此叫響。

信陽唱民歌的人很多,但把民歌作為語言文學藝術發揚光大的,唯有陳有才。他同時代和他身後,汲取信陽民歌營養成長的詩人有一個龐大的群落,被文壇稱為信陽詩歌方陣,但再沒有人選擇用民歌體“說話”。

04

何正權:茶山情歌

何正權:茶山情歌

10年前的那屆黃河筆會,唱響了信陽民歌后,來自陝西的詩人、作家邀請陳有才演唱一首陝北民歌。陳有才略一沉吟,唱了首《拉手手親口口》——

你要拉我的手手,

我要親你的口口。

拉手手,親口口,

咱二人旮旯旯地走。

高亢、嘹亮的嗓音,韻味十足的陝北風味,讓唱慣了“信天游”的陝西省作協的詩人們心服口服。這首民歌,被陝西省作協當場指定為“會歌”。

何正權:茶山情歌

在漢民歌裡,陝北民歌因為陝北在中國革命中所居的地位,在當代得到特別豐富的營養,也得到很好的發揚。與其相比,信陽民歌在全國民歌中的地位就差得多。我在2007年以大河報首席記者身份採寫信陽民歌系列報道的時候,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中國民歌》網上,甚至沒有信陽民歌。信陽人自認為民歌資源不如自己的鄰居南陽,倒是在該網上佔了一席之地,和豫西民歌一起,成為河南省民歌的代表。同時,大別山南麓的荊楚民歌,也在該網上佔有一席之地。

“信陽民歌和荊楚民歌、南陽民歌同宗,同時發軔,同一文化源頭。只是後來分道揚鑣,結合各自的地域特點,形成了各自的風格。”曾任信陽市文化局副局長的李群立先生說。他認為,對個性鮮明、家族龐大的信陽民歌來說,這顯然不公平。

倒是中央電視臺,多年來一直在關注著這片熱土,並不斷把信陽民歌推介給世人。

何正權:茶山情歌

一方水土養一方民歌。和陝北民歌的粗獷豪放相比,信陽民歌明顯細膩、溫婉。大別山地區都是山區,農民被分割在群山之間,其勞作、生活大都在一條衝谷之間。交通不便,村落稀疏、人口分散,使得當地逐漸形成規模小、出行便利的演唱組;演藝人員每場演出面對的觀眾不足百人,不需要太大的嗓門。凡此種種,造就了信陽情歌乃至整個信陽民歌的特性:重詞輕曲,歌詞讓人眼花繚亂,曲譜變化不多;曲調不似信天游的大起大落、迴腸蕩氣,卻偏重細膩的詠歎迴旋。這也恰恰成了信陽情歌的不足。因為這類曲調不容易傳唱,所以,今天的信陽,難得有幾個年輕人會唱幾首祖輩們傳唱了千年的當地民歌。

何正權:茶山情歌

用趙本山忽悠範偉的話說:悲哀啊!

和其他地方的民歌一樣,情歌在信陽民歌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當地民眾對美好愛情的嚮往、對幸福生活的讚美。


《莽原》2019年第05期

何正權:茶山情歌

《莽原》2019年05期目錄

重溫經典

美食家 • 陸文夫|005

評點

《美食家》 : 書寫城市文化的範例 • 劉海燕|048

本期推薦

我想把孩子生下來 • 趙大河|054

讓心柔軟那麼一點點(創作談)• 趙大河|074

小說工坊

中篇

西都不聞故鄉的鈴鐺 • 安慶| 077

堅硬的鐵蛋 • 阿丹|094

馬耳他的美麗童話 • 馮萍|116

短篇

飛翔的螞蟻 • 王溱|136

鏡中人 • 張雅麗|146

少年西關 • 張立波|153

魔幻筆記 • 王俊義|162

隨筆走心

守望老黃河 • 蔣建偉|176

茶山情歌 • 何正權|184

新詩三百

王春平詩選 • 王春平|188

後遺症(組詩)• 段新強|192

洗月亮(組詩)• 許天倫|194

莽原論語

現象觀察

關注生活、貼近現實

——對新時代現實主義文學的思考 • 安琪|198

言說

一次點和域的口舌遊戲 • 孫青瑜|201

封面(國畫)馮傑

封二 封三(國畫)白鴿

封底(國畫)鄭彥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