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接待量超20萬!這片關中貧瘠旱地竟比故宮和兵馬俑景區還厲害


日接待量超20萬!這片關中貧瘠旱地竟比故宮和兵馬俑景區還厲害


日接待量超20萬!這片關中貧瘠旱地竟比故宮和兵馬俑景區還厲害

01不靠貴妃、不靠皇帝,土小子自己闖出了一片天

提及馬嵬坡,即馬嵬驛,第一反應聯想到馬嵬坡兵變,想到“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這裡是楊貴妃香消玉殞的地方,但馬嵬驛火爆起來並不是因為這段歷史故事。在陝西,類似這樣有歷史故事的地方有成百上千個,馬嵬驛除了擁有一個衣冠冢外,無任何歷史遺蹟。而且馬嵬驛還是關中平原上典型的貧瘠旱地,未開發前連種地的農民都不願意要這塊“廢地”。更為不堪的是她天生落後的交通狀況,無論從東西南北哪個方向進入,都必須通過一段崎嶇不平、坑坑窪窪的鄉村公路。落後的經濟更是馬嵬驛景區發展的巨大阻礙。

日接待量超20萬!這片關中貧瘠旱地竟比故宮和兵馬俑景區還厲害

但就是這樣一個資源條件都極度匱乏的偏僻鄉村,卻實實在在火爆了,而且在已開業就火得一塌糊塗。據數據顯示,2014年國慶,馬嵬驛接待遊客110萬;2015年春節接待遊客140萬人次,僅大年初一單日遊客量就達到了23萬人次。而當時北京故宮歷史單日最高紀錄為18.2萬,兵馬俑景區單日最高紀錄也只有12萬,而馬嵬驛在建成的當年就獲得了這樣的人氣。這是為何?跟著地道農旅小編一起來一探究竟。

日接待量超20萬!這片關中貧瘠旱地竟比故宮和兵馬俑景區還厲害

02馬嵬驛憑什麼火了?

馬嵬驛經常被人拎出來與袁家村PK,因為這兩個地方都是走的“古街+美食小吃”的模式。遊客們願意頻頻造訪馬嵬驛的主要原因也是她的產品,它的民間小吃特別好吃。

1 就地取材,純真關中風情

首要原因是原材料地道,在馬嵬驛所有原料都是統一採購的,投資人對原材料品質的管理比較嚴。製作工藝絕不含糊,家家戶戶都擺出一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做派,非常投入地做出每一碗羊血、每一碗烙面、每一塊鍋盔……這裡不僅匯聚了禮泉烙面、乾縣鍋盔、關中攪團、貴妃糕等陝西各縣的名小吃,甚至還有云南、山西的經典小吃。粉湯羊血可做到年利潤300萬元,酸奶鋪單日營業額高達29萬元,純真的關中風味,優良的品質,讓美食變為出遊原動力。

日接待量超20萬!這片關中貧瘠旱地竟比故宮和兵馬俑景區還厲害


日接待量超20萬!這片關中貧瘠旱地竟比故宮和兵馬俑景區還厲害

在西溝民俗文化街,有免費開放的馬嵬驛博物館、皮影戲、馬嵬驛展示館;在驛站廣場的古戲臺,每天有陝西老藝人定時表演原汁原味的秦腔;在老貨街旁的繡樓廣場,每天有定期的拋繡球演出,遊客可以一起參與其中扮演劇中角色。

2

免收門票、免收租金

馬嵬驛雖然是國家4A景區,但卻不收門票,且全天候開放,遊客可以一年四季隨時進出、自由停留。可以免費觀看驛站廣場老戲臺每天由秦腔老藝人表演的秦腔,免費參觀馬嵬驛歷史雕塑館、德賢家苑、葫蘆仙府等景點。

馬嵬驛不但對遊客“免費開放”,對商家也“免費招租”,快速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和商家入駐,並迅速產生了巨大的客流量和交易量。

3 精細化霸道管理

精細化霸道管理正是馬嵬驛制勝的法寶,馬嵬驛就致力於打造商業品牌,因此馬嵬驛從開始就實行商戶末位淘汰制,清退經營管理跟不上的商戶整合沒有活力的商鋪。管理細節上把控極為嚴格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食物原材料統一供應,與餐飲有關店員一律戴口罩,食物外形、餐飲人員指甲服裝都有具體標準,如果達不到要求

輕則處罰,重則停業整頓。

馬嵬驛還曾發起過一場抹布運動,商會派人到各個店面突擊檢查,如果哪家店的抹布擰出黑水,當場罰款一萬元。遇到衛生、安全等遊客投訴絕無情面可講,輕則重罰,重則關店,商戶的自覺意識很快提高。

日接待量超20萬!這片關中貧瘠旱地竟比故宮和兵馬俑景區還厲害

4 憑藉標準註冊“馬嵬驛”品牌

馬嵬驛註冊了“馬嵬驛”品牌,統一品牌、手提袋和設計,現在所有小吃都掛有“馬嵬驛”的名字,與此同時馬嵬驛還不斷拓展品牌外延,準備再複製一個馬嵬驛傳奇。

日接待量超20萬!這片關中貧瘠旱地竟比故宮和兵馬俑景區還厲害

5 因勢利導,空間設計充分考慮消費者體驗感

馬嵬驛地處溝壑縱橫的黃土地貌上,但卻沒有刻意的大規模改造,而是依託本身地形的複雜性,因勢利導構建景區,利用深溝地形,進行簡單的修整,該挖空的挖空,該填實的填實,該墊高的墊高,該挖低的挖低,一切都從遊客的體驗的角度出發來進行設計。

日接待量超20萬!這片關中貧瘠旱地竟比故宮和兵馬俑景區還厲害

從而形成了一種空間錯落感,讓深入其中的遊客一眼看不到頭。同時,在動線設計上,一方面避免了枯燥,遊客不會走回頭路,而且“一步一景”的設計,有很多細節可以玩味;另一方面就是景區的豐富性暗示,帶給遊客更多的空間想象和互動體驗,讓遊客在潛移默化中感覺到這個空間很大,陳列的東西琳琅滿目,在不停穿越過程中,增加接觸商品的時間,逛完之後還整個景區還保留一定的獵奇心。

03從馬嵬驛看農旅項目

1 在地資源轉化,狠抓痛點,突出特色

資源是產品的原料,獨特資源成就獨特產品。同一地域的資源往往存在相似性,鄉村資源吸引人無非講究的是一個“鄉土味”,這往往也是現在眾多鄉村項目開發的痛點,很多產品都流於表面,沒有深層次的開發、沒有做成精品狠心,導致“鄉味不夠鄉,土味不夠土”,鄉村僅僅作為一個相對城市的區域所存在,大多沒有自身獨特的鄉土氣質。轉化在地資源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狠抓一個在地特色,做深做精。

2 嚴格規範的生產管理制度是打造標準的必備工具

現在的鄉村項目經營主體越來越多元化,涉及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意味著生產管理的複雜性,在食品安全與衛生備受重視的今天,做好生產經營規範,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嚴格規範的生產管理制度必不可少。

3 以品牌之力建立利益聯結機制

品牌是長期發展的基石,要做品牌先做好品質,做好品質需要掌握生產、經營、銷售各環節的規範,離不開多方的共同參與。打造品牌進行統一管理,同時利益共享,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意識,才能將產品做優做強,也才能成為可複製、可推廣的模板。

地道國際·農旅』地道國際農旅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而設立,以深耕農旅、振興鄉村為使 命,以創新農業與農村發展模式為抓手,是中國農旅產業創新發展的領導品牌。致力構建田園綜合體、農業產業特色小鎮、共享農莊、康養綜合體及鄉村振興產業。為企業家和參與者共建、共享、共贏行業生態平臺。歡迎更多的朋友能一起參與共同推動行業生態的發展和完善,一起助力於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