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不找熟人有好臉色,就是營商環境

聊城:不找熟人有好臉色,就是營商環境

臉色是不是好看,對一般人或許不重要,但對於窗口單位的工作人員,很重要。

山東人最講究情誼。這個特點,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在於,為人處世仗義,為朋友可以兩肋插刀不含糊。壞處在於,對於不是朋友的陌生人,從心底裡熱情對山東人來說,有點難。聊城人,大多也是如此。

但窗口單位服務的工作人員,卻擔負著不一樣的使命。這裡雖然只有三尺窗口,對於辦事的群眾來說,卻是代表著政府。

我們在農村採訪的記者,經常聽群眾講的一個詞“當官的”,和體制內慣稱的領導幹部,不是一碼事。老百姓說的“當官的”,更多指的都是一般幹部。

為什麼老百姓覺得這些幹部是“當官的”呢?原因很複雜。

其一,在群眾眼裡,能坐在機關的幹部,都是管人的,都是“當官的”。這其中或許沒有什麼貶義,只是一種歷史延續下來的稱呼。

其二,窗口單位或基層有的幹部,因為工作太忙,或者個性原因,或者作風問題,在面對群眾的時候,的確有時候表現得“官氣十足”,難見面、難說話、難辦事。

其三,有的窗口單位和基層幹部,在歷史上曾存在不作為、亂作為現象,曾有過不找關係不辦事的行為,曾有過吃拿卡要劣跡。老百姓不知道辦事機關裡面的道道,但他的正事不找人沒辦成、正規辦事要交錢、交錢交得莫名其妙,這樣的經歷只要有一回,群眾對幹部的印象,就好不到哪裡去。甚至,有的時候莫名其妙的錢是被某些村幹部收了,但這個鍋,是全體幹部來背。在受了委屈的群眾眼裡,既然他敢這麼幹,那你們都是一夥的。

無論農村還是機關,近些年已經規範了很多。但差距是不是有?在我們日報、晚報記者對一次辦好、營商環境的暗訪當中,不止一次地發現,很多辦事機構的問題幾乎都擺在桌面上,有的還存在多年,群眾回回來不方便,人人來都受委屈。

事實上,只要領導幹部親自辦過一次業務,就會知道這些情況,就會感受到這些不便,就會體會群眾的憋屈。但,這麼長時間以來,卻沒有改變——直到記者去暗訪,才將問題曝光。

很多人覺得是領導幹部麻木不仁。其實不然。潛規則是,不瞭解民情的領導幹部,可能根本不會和群眾一樣受這個委屈——一個電話、一堆熟人,這些事舉手之勞,都走了綠色通道。

如果幹部總是辦事有熟人、有綠色通道,那麼我們的窗口單位辦事幹部,也就養成了兩幅面孔:熟人的、關係的,都會按章辦事、高效辦理,但陌生群眾的,就會冷漠處之、或者不冷不熱。這種情況如果存在的多了,兩張面孔就變成了部門作風問題。普通群眾遭遇臉色難看的事,也就不稀奇了。

在今天,很多部門和窗口都已經在下大力氣整頓工作作風、提升辦事效率,為什麼還要重提舊事?是因為,聊城要發展,就要大幅度招才引智,要下大力氣招商引資。無論人才還是項目,他們來到聊城,都是人生地不熟,他們沒有關係,沒有熟人,和領導更不搭邊,如果我們的部門和幹部,不是熟人臉色也好看、辦事也順暢,那麼,在招商競爭中聊城就能勝出。

這就是實實在在的營商環境。

話好說,理好懂,能做到不?我覺得有倆事要辦:

一是嚴格起來,繼續加強對相關機構、部門幹部和工作人員的教育。把臉色、效率和飯碗要掛鉤。

二是認真起來,繼續加強對相關機構、部門幹部和工作人員的監督,要大膽鼓勵群眾舉報,要敞開門鼓勵媒體監督。報紙曝光、電視問政,都是對全市中心工作的強有力推動,今年市委領導部署的這些工作,成效已經非常明顯。

臉色就是營商環境,營商環境就是吸引力,就是聊城的財富,就是聊城人民的幸福。

不用熟人,不找關係,能不能讓事好辦、快辦、痛快地辦,聊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標就是把聊城變成價值高地、效率高地、幸福高地。

這個目標,早一天達到,我們就發展快,晚一天達到,我們就吃大虧。

本報評論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