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成長:懂得“共情式接納”,擁抱不完美的學生和自己

唯有共情,才是打開正確教育學生的第一步。

教師成長:懂得“共情式接納”,擁抱不完美的學生和自己

新手教師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我脾氣已經夠好了為什麼學生都不願意和我溝通?為什麼我和學生打成一片後班裡成績反而掉下來?這其實是因為老師們進行的溝通是單向溝通,沒有做到共情。

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並相應地做出回應的能力。通過共情,我們能夠克服恐懼,學會相互之間如何重新建立連接。那麼,如何做到共情呢?

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共情式接納。所謂接納,就是能夠看到、理解和擁抱我們每一個人(也包括自己)心中都存在的不完美。沒有100分的老師,也沒有100分的學生,我們都是一起努力,變及格,變優秀,而這種努力,建立在對彼此真實自我的接納之上。

教師成長:懂得“共情式接納”,擁抱不完美的學生和自己

共情把接納定義為一個含有三個階段的連續進化的過程。

第一個階段——接納我們自己的所有矛盾和複雜。

很多新入職的老師,熱情澎湃,頗有一戰成名的勢頭。而現實往往是,新手上道大多顧頭失尾,與自己期待的目標相差甚遠。導致很多新教師屢屢遭受打擊,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適合這個行業。但其實,對於一個初出茅廬、毫無經驗的新人教師來說,被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秒殺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因此,不如接納自己現狀,降低期待,多學,多看,多思考。

第二個階段——接納他人所有的矛盾和複雜。

每個學生都是複雜而矛盾的個體,不要把他們標籤化,成績化。學習好的同學有可能會叛逆,成績差的學生也會認真學習……學生的某個特點只能代表他的一個側面,不能代表這個人。

第三個階段——接納兩個矛盾複雜的人相遇後產生的每一段人際關係中,都不可避免會出現的那些矛盾和複雜。

教師成長:懂得“共情式接納”,擁抱不完美的學生和自己

教室是一個允許學生出錯的地方,出錯了,課程才能生成。“改錯”的過程是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教學。在遇到學生犯錯時,儘量不當眾批評學生,尤其不要在批評整個班級的時候突然點名批評某一位學生,這樣會讓他在班級裡的歸屬感被破壞。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一個孩子的轉變和成長需要一個過程,期待學生的成功要有耐心、有信心,教師要善於等待,善於尋找和挖掘孩子的閃光點。

以上就是“共情式接納”在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中的應用,希望對你的工作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