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陳能雄/文


嚴山村在泰順縣仕陽鎮西北,風光秀美,人文薈萃。清末民初泰順才子周恩錡曾言:“嚴山峰巒環抱,兼饒冶鐵之利。雖文采稍遜,獨以富雄於一鄉。”因其雄富,才有董家大院這座集正屋、書塾、倉樓、土樓(防禦)、別業於一體的“大宅門”。

也因富在深山,很多精美的古建築得以完好保存,猶如一顆顆遺珠散落在溪畔山間。幾乎每一座建在半山坡的古民居,都築有一道古樸堅固的石牆,每一塊磚石都凝結著嚴山人的智慧,記錄著與自然抗爭的歷史。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董家大院

石泉亭: 曾是商客往來的要道

嚴山有石泉亭、仙池井、將軍尖、龍井、營盤等“八景”。站在村中朝西望,可見巍峨秀美的仙洞尖,傳說古時有一個年輕樵夫在山中巧遇仙人對弈,故而得名。明代泰順名士張慶暘有《遊仙山》詩:

縹緲疑從天際尋,置身高在碧雲岑。

留仙信接飛霞遠,絕俗何須弱水深。

金闕曉寒瓊笈秘,石壇秋靜玉簫沉。

悠然坐嘯巖前竹,似有空霄鸞鶴吟。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在村中遠望仙洞尖


句裡詞間描繪出一個仙雲繚繞的聖境,仙洞尖下的嚴山,村名來歷也帶一點“仙氣”。傳說,村中水尾有兩座山夜間會粘合在一起,在泰順方言中“粘”與“嚴”諧音,粘山又被叫做“嚴山”。粘合的兩山圍成一灣碧湖,仙洞尖上的仙人常會下來泛舟。在今嚴山去往仕陽溪東村的古道邊,有一塊形如舫船的巨石,傳為仙人所留。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古道石船


其實,嚴山之名的由來有一個更靠譜的說法,就是嚴十三公最先在村中水尾開基建屋。嚴氏舊址北面五六十米處,兩水交匯,有一眼清泉從崖石間汩汩流出,路亭取名石泉亭。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石泉亭舊址


石泉亭地方雖僻,但地處交通要道,往前是通往趙洋的古道,朝左上走通往三魁,往右下行通向仕陽溪東村;地方雖小,但以前這裡藥鋪、商店、飯店、旅店一應俱全,在十字路處建有供人避雨休憩的亭廊。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指路牌


更奇的是,路邊有一個“泗州佛宮”,泗州佛這個神祗在泰順較少見,是帶有閩地色彩的信仰。這說明古時嚴山有福建人遷居於此,又或者常有閩商往來於石泉亭驛站,當時到福鼎桐山挑運魚鹽等貨品的商客挑夫常往來於此。民間認為,在山道亭橋邊供奉泗州佛,能保佑路人旅途平安。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古道邊的“泗州佛宮”


嚴山《董氏家譜》中載有一首《石泉亭》詩:

石泉亭宇是何年?行路往來客萬千。

夏水冬湯誰做主,前人皆說四方賢。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董氏宗譜》中收錄《石泉亭》詩


曾幾何時,這裡迎送過多少南來北往客,他們在此歇腳,掬一口清爽的山泉,吃一碗熱騰的粉面,疲憊的身心暫時找到避風港灣。在炎熱的夏夜,有些挑夫會坐在亭廊邊的座椅上乘涼,乾脆躺在溪石上歇息。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石泉亭邊的小溪流


溪中巨石上鑿有一條水槽,這是把溪水導向岸邊的水碓,村民常在此舂米。有些溪石上有或圓或方的榫眼,這是跨水而建的商鋪留下的遺蹟,可以想象,當年在這個狹小的地方,店鋪是何其的擁擠。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跨溪而建的商鋪留下的遺蹟


在石泉亭後上方,以前是一家藥鋪,嚴山名中醫林學舜在此行醫。他的故居距此不遠,是泉亭附近保存較為完好的古民居,高聳的門樓匾額上寫著“秀挹石泉”四個大字,房屋挹取石泉的靈秀之氣。林家人安居於此,便有了陶淵明“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的美好心境,於是,在門樓內側匾額上題寫了三個烏亮的大字“愛吾廬”。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林氏故居


林學舜的兒子林啟源(字雲驤)是受到新思想薰陶的知識青年,曾參與籌建滬杭甬線白沙職工識字學校,他與泰順首位黨員林秉權是好友。據村民說,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林氏故居是泰順先進知識分子的活動場所,泉亭這個嚴山的交通驛站,也成了聯絡泰順有志青年的驛站。

石泉亭曾是嚴山最熱鬧的地方,沿溪的店鋪每天最早開門,最晚熄燈。它因古道之興而興,也因古道之衰而衰,如今溪畔的古道人跡漸稀,荒草間的斷牆殘垣猶留著當日繁華的印記。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愛吾廬


正屋:父子三人合力打造三合院

明清時期,林姓、高姓、宋姓、王姓等姓氏遷入嚴山,篳路藍縷,共同開發這片土地。古村代有人出,如明代高家出了幾位邑庠生,清代有因累建戰功而欽授千總銜的梁式聚。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嚴山村人文遺蹟分佈圖

董姓來得稍晚些,清康熙年間,董應恆由泰順羅陽南門平溪遷居嚴山,經過四代生聚,到他曾孫董紹選(1765—1849)這代時,“丁阜財豐,門緒特隆”,開始在曲巖起建“董家大院”。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大院門樓

曲巖顧名思義,是其山體彎折如曲尺,大院依山勢而建。從石泉亭往西走上大路,再行一二百米,往右走上石階。階邊有一道石牆沿著山坡向上延伸,石塊堆砌平整,即便是轉彎處也是自然圓順。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轉彎處自然圓順的砌牆

轉過一個小彎,迎面就看見富麗堂皇的“大宅門”——董家大院。木製門樓前有一道照壁,這是不讓風氣直衝廳堂,同時為了保持“氣暢”,壁上開了兩扇漏花窗。兩窗之間寫著一個大而醒目的“福”字,真是福臨家門。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漏窗及中間的“福”字

從來時的方向直走至屋簷下,可看到簷上塑著一頭活靈活現的獅子,這含有“擋來路之煞,保家宅吉祥”的寓意。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屋簷上的“獅子”

門樓兩側豎著兩對旗杆石,分別為例貢生董含章(董懋孝,1800-1861)、董朝章(董懋慈,1803-1871),他們是國學生董紹選(冊名振選)的兒子。董紹選建了中間五榴正房,剛開始他有些安分保守,只打算建一層平房,他的妻子暗中囑咐木匠按二層樓房的規格去設計。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董紹選建的正屋

從後來家業日益壯大來看,董紹選妻子的這個決定是有先見之明的。正房兩個柱礎留下了父子兩代人前赴後繼的印記,柱礎半邊光滑,半邊粗糙,光滑面內側房屋為董紹選所建,粗糙面的外側為董含章、董朝章後續建造,三幢樓房的屋簷走廊緊密的連接在一起。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柱礎粗糙面外側分別為董含章、董朝章建的屋子

董氏先祖有開拓精神,也有“得失不驚”的良好心態,董紹選的父親董士桂少年失怙,其父留下豐厚的金銀,而董士桂儲藏不善,很快遺產就化為烏有。但他泰然自若,振作精神,飲櫱茹荼,其掙下的家財比失去的遺產要多數百倍。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大院內景

在先輩的餘蔭下,董紹選繼續辛勤創業,他在兄弟中為人最良善,分到曲巖下一塊不被看好的爛泥田,卻無意間得到一處風水寶地。據說,有位風水先生從壽寧循著龍脈一直走,找到嚴山曲巖的山龍口,才發現吉地已被董家人所得。董紹選在此卜居,門庭又是另一番景象。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曲巖下的董家大院

如果把董家大院比作一個企業的話,那麼董紹選就是管控全局的董事長,在他身上有管理者的睿智和風範。他樸誠嚴正,克己愛人,且持家有道,飲食起居極為規律,有固定的作息時間。據說,他早飯後到村中巡視,鄰居要是來不及吃飯,就趕忙做出擦拭桌椅的樣子,以示用過餐。鄰人由最初的敬畏轉為自律,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好的生活習慣,鄰人尚且會受他影響,更別說他的子孫了。他又善於調動大家的生產積極性,每年冬天挨戶察視糧倉,對增產增收的村民和僱工予以嘉勉。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庭院

董紹選的兒子董含章也善於經營家業,繼續擴建屋宇,其弟董朝章從中輔助,經過兩代三人的努力,終於建成這座寬敞明亮的三合大院,董家大院現在是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院右屋後面還有一個精巧的“小四合院”,四面房屋圍成一個小天井,中有小橋流水,別有一番江南情調。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小四合院”

董紹選晚年在大院前種植榲木、紅木、楓樹若干株,他囑咐含章、朝章兩房共管這幾棵風水樹,永作護蔭。而董含章、董朝章也能體會父親的良苦用心,兩人和睦相處,合爨五十餘年。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門前的旗杆石


書塾:書林底下弦誦聲聲

從大院正屋出來往左走,繞過一個水池,迎面是一道青色山牆,牆體用“火牆薄”砌成,與前方的水池相得益彰,既美觀又防火。走至石門樓下,見臺階中間有一個圓形石洞,據某位資深遊客說,這裡以前插有一根木柱,起到“減速帶”的作用。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董氏書塾


為何要如此設置呢?原來這是董家書塾,孩童放學後,會急匆匆跑到外面草坪玩,在門前立柱,是為了讓孩童放慢腳步。

董家書齋是董含章、董朝章兄弟所建,他們延請名師授課,抽出部分田產作為學田,以供給族中子弟讀書的燈油紙筆費。因家財日豐,書齋屋宇在某些細節方面比正屋要精緻。如貓拱背式山牆的側面塑有牡丹、竹子等花草,上書詩句:“平安竹報千年綠,富貴花開一品紅”“人得交遊是風月,天開圖畫即江山”。山牆融合詩書畫之美,詩中有“天開圖畫”的寬闊意境,也寄託著“富貴花開”的美好期望。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山牆側面的詩書畫


以前,書齋掛有孔子像,二樓設有文昌帝君的神龕。今天在二樓左右的板壁上,還依稀可見蘭竹水墨畫,散發著淡淡的書香之氣。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壁上的墨竹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董家大院前後左右長有一排兩百年左右的蒼松,鬱鬱蔥蔥,掩映著書齋甚是好看。於是,曲巖底多了一個動聽的名字——“書林底”,董家子弟在這美麗的書林底下唸誦詩文,絃歌不輟。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以前房屋四周長有百年蒼松


書林底不僅樹多、書多、還有人才多。董含章和董朝章的子孫都很有出息,含章次子董廷初(冊名國祥)是位武官,營守備銜,按《分疆錄》記載,董紹選和董含章都因董廷初被朝廷貤贈武德騎尉。董廷供是例貢生加同知銜,其父董朝章誥贈奉政大夫。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分疆錄》記載董紹選、董含章貤贈武德騎尉


董含章的長子董廷雄是例貢生,其子女亦是人才濟濟,他的兒子董正憲、董正忱、董正稔皆是秀才,董正恬為都司銜,董正念為營守備銜。董廷雄與清末晉授榮祿大夫劉秉彝兩家聯姻,有一女嫁給其子兩淮鹽運司通判劉紹裘。每年董家族人舉辦祠堂飯時,從大院裡出來的秀才滿滿的一桌,亦是令人稱羨之事。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站在書塾二樓看董家大院


清同光年間,胡搢中在泰順任教諭十四五年,對嚴山董家學子印象頗好。他有幾次造訪董家,“見其子弟躬躬然雍雍然,門以內穆穆然,具有方興景象,此其家政之肅固可想而知矣。”董氏子弟都謙遜謹慎,彬彬有禮,一看就是受到良好家風的薰陶。家裡的女眷也謹守傳統大戶人家的禮法,極少拋頭露面,傳聞木匠在大院做工三年,都沒見過董家年輕姑娘媳婦的面。故而,當地有民謠:“曲巖規矩氣,女居後廳底。匠師做三年,未見一妯娌。”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胡搢中對董氏子弟的印象


董家學子敦親睦友,流傳著許多感恩回報的故事。董廷供的長子董正貝聰穎異常,弱冠之年就以縣試第一名的成績入邑庠,前程在望。他在赴鄉試途中聽聞母親染病,匆忙趕回家中,侍奉湯藥,從此絕意功名。曾任青田等縣縣長的泰順鄉賢翁檉為董正貝賀壽時,寫了一首《沁園春》詞,其中幾句是“羨英年穎異,芹香早掇。歡承愛日,屣視浮名。”就是讚美董正貝把孝親看得比功名還重要。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翁檉寫的《沁園春》詩


董正憲的妻子陶氏是下洪廩貢生、仁和訓導陶祖翼的女兒,知書達理。她嫁到董家時,丈夫之弟董正念、董正稔還幼小,而婆婆忙於紛繁家事,對幼子照顧不周,陶氏就“代為餵哺褓抱,撫愛備至”。董正念、董正稔長大後不忘大嫂之恩,敬重如母,董正稔把大嫂賢德故事一遍遍地講述給子孫聽,其後人把這編成歌謠,至今傳頌不已!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書塾內景


倉樓: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羅陽董氏以文見長,嚴山董氏以富著稱,其富足程度從董氏大院的倉樓可見一斑。倉樓在書齋隔壁,屋舍九榴,又稱“曲巖九榴”,也是董含章、董朝章所建,總體建築風格與書齋相似,除了住人之外,還用於儲存穀物。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董家倉樓外景

門樓上有泥塑大象、手繪花卉,匾額上題著“爽氣西來”四字,指明倉樓是坐東向西,而西方屬金,代表秋天,匾額內容有金秋送爽、豐收滿倉之意。董家大院極盛之時有十四個財主,即董含章的十個孫子、董朝章的四個孫子。據說,每年收穫的田租總計有八九千擔,當地有歌謠:“嚴山風水聚曲巖,十四財主不一般。五十幾榴大厝下,八千九租聞泰南。”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匾額“爽氣西來”和兩邊泥塑大象

家財豐饒,也擔心山賊劫掠,董家人在前方建了一座土樓,設有可架火銃的“炮眼”,起到防禦作用。此樓目前已廢棄,在董氏大院正屋右上方另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土樓,也是倉儲、防禦兩用。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大院邊上土樓

步入倉樓大門,回首見匾額旁有“獅子滾繡球”的泥塑,與外側的雕塑互相對應,蘊含著“門外大象吸財,門內獅子守財”的寓意。內側匾額題著“惠迪吉”三字,此語出自《尚書》,意指順從善就吉利,這是董家追求“富而樂善”的境界。董朝章到晚年善念愈增,慷慨解囊,接濟貧民,熱心修路,泰順教諭洪素封稱他“積而能散,安而能遷”。董家有些財主是聚財能手,同時也仗義疏財。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匾額“惠迪吉”和兩邊的泥塑獅子

據村裡八九十歲的老人回憶,在抗戰時期,曲巖九榴還有一段不尋常的歷史。1942年,日寇發動浙贛戰役,麗水、松陽遭受敵機的狂轟濫炸,浙江英士大學等機構分頭撤散至雲和、泰順等地。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站在倉樓二層看大院

也許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抗日兵工廠也入遷泰順。當時,嚴山董家有人在縣裡任職,帶頭建議把兵工廠設在曲巖九榴,而此地山高林密,不易被敵機發現目標,還有附近鄉村有冶鐵廠,也是在此設兵工廠的原因。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曲巖九榴抗日兵工廠舊址

兵工廠派了士兵、工人各十數人到曲巖九榴,由於涉及軍事機密,他們很少與村民接觸,生產槍械彈藥、運送軍用物資都在夜間秘密進行。據說,兵工廠的產品用綠色木箱包裝著,外貼“軍用抗日物資”字樣,轉運到景寧、金華,再運往抗日前線。抗戰勝利後,兵工廠的機器設備被拆除。

隨著時間的推移,知道這段歷史的人越來越少。到2018年,村民翻修曲巖九榴,在一樓房間地下挖出三個手榴彈,那段塵封的歷史又被再次打開。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從一樓底下挖出手榴彈

別業:人造蟠龍的風水地勢

其實,嚴山還有一個抗日兵工廠遺址在黃泥坵。當時,兵工廠負責人考慮到夜間加工會影響居民休息,且大院人多口雜,就把重型機械搬遷到更為偏僻的黃泥坵,曲巖九榴只做裝手榴彈藥之類噪音較少的事情。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黃泥坵董氏故居


從曲巖九榴出來,往左沿著彎曲的石徑行走,到達翠竹環繞黃泥坵。門樓精雕細繪,上繪花鳥山水,中題對聯:“溽露飛甘舒雲結慶,貞筠抽箭潤璧懷山。”居於斯地,有甘露化雨,祥雲繞宅,更有君子竹可比情懷。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門樓上的對聯


仕陽鄉賢林念伊在一篇文章中說董正稔“耐於苦讀,髫齔嘗獨處於龍蟠別業,諷誦不輟”,由此可知,黃泥坵房屋是董家另建的別墅。當年,董家人丁漸繁,住在一個大院裡甚是擁擠,就在黃泥坵建造一座更加精緻華美的房屋,董含章派下的董正稔等六個孫子搬到這裡居住。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董氏宗譜》中提到“龍蟠別業”


此地原名黃泥坵,為什麼又稱“龍蟠坵”,其屋又叫“龍蟠別業”呢?這就涉及到一個風水佈局問題。此屋背依旗峰崗,一條山脈蜿蜒至屋後,董家人把屋前的泥土挖上來,堆積成一道厚實如山坡的土石牆,承接起屋後的山脈,就如一條巨龍蟠伏。屋子右前方是往下的陡坡,土石牆只能圍到此處停止。董家人覺得龍脈不夠長,又在陡坡處建了一座與土牆齊高的灰樓。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從旗峰崗蜿蜒到屋後的山脈


建成的土石牆起到“擋風”等作用,而灰樓則存放農具以及草灰等肥料。到抗戰時期,兵工廠搬遷此地,土石牆又多了一個功用,就是適宜站崗放哨。十幾個士兵站在土石牆上,可以觀察山上山下、屋前屋後的動靜,要是有陌生人造訪,士兵要問明身份、登記名字。兵工廠車間設在大院的一兩間空屋裡,閒人不能隨意進出,有時,大院裡的小孩趴在樓梯口高處,可以看到工人們在隔壁車間裡緊鑼密鼓地製造武器。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黃泥坵抗日兵工廠舊址設在這附近


龍蟠別業極盡雕工之能事,可惜在1952年毀於一場大火,如今只剩下幾個殘破的門樓。據村民說,此屋的原貌與洲嶺周灣底的吳家大院相似。看中間那座風采依舊的大門樓,可以想象當年堂構之華美,於深山竹林間是一道令人驚豔的風景線。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龍蟠別業原貌和洲嶺吳氏大院相似


有關於華屋之美還有個有趣的故事,當年有個外村姑娘嫁到龍蟠坵董家,轎伕抬著她從石泉亭的石徑一直往上走,道路顛簸陡峭,姑娘見轎子還繼續往偏僻的深林中去,有點想哭的感覺。當轎子抬至龍蟠別業時,姑娘透過外牆的漏窗朝裡看,但見裡面屋舍美輪美奐,宛若仙宮福地,頓時喜上眉梢,方知嫁了一戶好人家。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門樓上的花鳥山水書法雕塑


今人漫步在深庭大院裡,又是另一番心境。儘管院內雜草叢生,仍難掩傳統大戶人家的格局和風範。倉樓與書塾相鄰,是耕與讀的完美結合,而抗日兵工廠的設立,則賦予這個舊式“大宅門”新的歷史使命。一段抗日兵工廠的歷史,讓這座門樓瞬間變得高大偉岸。

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嚴山抗日英烈紀念碑

從黃泥坵舊居出來朝下走,可以看到抗日英烈紀念碑,上面銘刻著嚴山董仲儒、林建華的英勇事蹟。嚴山人沒有淡忘那段崢嶸歲月,並且還努力挖掘紅色文化,革命精神歷久彌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