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燕長城

戰國燕長城

內蒙古赤峰市燕長城

燕國,戰國七雄之一,又稱北燕,為公元前十一世紀武王滅紂後分封的諸侯國之一。開國君主召公襫與周同為姬姓,轄境在今河北北部和遼寧西端,建都於薊(今北京琉璃河黃家村古城),後又以武陽(今河北易縣南)為下都。

戰國中期,車戰逐步為徒騎所代,於是築長城已成為諸侯國的主要防禦手段。據《史記·匈奴列傳》載:“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按:“造陽”位於上谷郡,在今河北獨石口附近。“襄平”為遼東郡治所,即今之遼陽。這條位於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懷來縣)、漁陽(治所在今北京密雲縣)、右北平(治所在今河北平泉縣)、遼西(治所在今河北盧龍縣)、遼東五郡境內的長城,乃燕國北界的屏障,是戰國時代最後修築的一道長城,全長二千四百餘里。

關於燕北界長城的修築,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曾有這樣一段歷史:燕國有位很有聲望的將軍叫秦開,燕王喜時隨荊軻刺秦王的秦舞陽就是秦開之孫。當時燕國的北鄰東胡奴隸主貴族,對燕時有侵擾,為保持北部安定,秦開作為人質去東胡。東胡對秦開很信任,秦開熟悉東胡的情況,後回燕,率軍打敗東胡,向東北擴地幹餘里,並設置了上谷等五郡。為防備東胡再度擾燕,就修築了自造陽至襄平的這道長城,此事約在燕昭王時。

燕國修築的長城在內蒙古境內的共有三條:

第一條即秦開卻胡後所築的燕北界長城。燕北界長城在內蒙古赤峰的這段,因行經赤峰市北,亦稱“赤北長城”。

第二條修築時間晚於赤北長城,因它行經赤峰市南,故名“赤南長城”,赤南長城東西橫亙,與赤北長城大體成平行方向。赤南長城西起河北圍場縣中部的來皮川鄉邊牆村,由此東行,入喀喇沁旗南境,經婁子店鄉,又東北行,過山前方,再東北行,沿山嶺曲折進入赤峰縣的美麗河鄉,東過老哈河,而後進入遼寧省建平縣境。從建平縣又進入內蒙古敖漢旗。出敖漢旗復進入遼寧省,山北票縣北部山區逶迤前行,然後進入阜新縣,全長六百餘里。

第三條是老虎山長城。老虎山長城是1975年考察發現的,位於赤南長城之南,敖漢旗南部邊緣的四家子鄉老虎山一帶。長城順羊山北坡而下,穿過大淩河支流老虎山河,從老虎山上往東南行,越過一片緩坡丘陵地帶,進入遼寧建平縣境內。現存長度十餘里,大部分在敖漢旗,保存較好,其走向是西南——東北。

老虎山長城襟山帶水,南面又以大淩河主流為依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這道長城線上曾發現兩處遺址:一處在羊山東端山頭,地面上留有燕國陶器殘片。另一處是城址,位於敖漢旗四家子鄉小八蓋子村,即老虎山河上游北岸,長城北側約一里處。城址內地表層上存有大量陶片、筒瓦、板瓦和紅陶鍋片,還出土了很多錢幣,有燕因“明”刀錢和秦的“半兩”錢,並出土一件重量達六十餘斤的秦代大鐵權(秤砣)。由此可知,這堵長城不僅燕國所築,就是在秦代也沿用過。

內蒙古赤峰境內的燕長城,大部分地段的牆基迄今仍很完整,地面遺蹟明顯可見,按實際走向斷斷續續約有六百來裡。從敖漢旗、赤峰和喀喇沁旗的長城遺址看,多因地制宜,以石為基,上用黃沙土夯築:也有采用石砌或土築的。還可以看到在長城沿線有烽火臺及城郭的設置。

燕長城在築造技術和地形選擇上有其自身的特點。石築長城,均用自然大石塊。壘砌方法一般是內外兩側用較規整的大塊自然石,中間以亂石碎塊或砂礫等充塞。因此較堅固,至今城牆仍未完全倒塌。土築長城,一般多選在土質較厚、地勢平坦而又缺石的地區。雖然土築長城的遺蹟,現在很難找尋,但在土築長城的地段上一般都可以見到隱隱約約有一道黑土帶,遠遠望去如同一條巨蟒匍匐於大地之上。到了夏季還可以發現在這些地段上草木長得鬱鬱蔥蔥,異常茂密。

長城因就地取材,修築方法也隨之而異。當地人很形象地稱石築長城為“石龍”,土築長城為“土龍”或“沙龍”。

燕長城還在極陡峭的群山中,於兩個山頭之間用自然石塊稍加壘砌成為石牆加以連接,構成屏障。有的長城地段還經過一些自然“石門”,當地人則稱之為“南天門”、“北天門”“石門山”或“哈巴乞”(蒙古語,即隘口、要道的意思)等。

燕長城經過的地區在歷史上是我國古燕、東胡、匈奴、烏桓、鮮卑、柔然、契丹、蒙古、女真等北方少數民族長期活動的區域,由於各族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開拓了祖國這塊遼闊的寶地。

燕國除了修築北界長城外,為了防禦秦、趙,保衛燕下都——武陽,還在南界修築了長城,稱燕南長城或易水長城。這道長城起於今河北易縣西南,向東南行,經定興、徐水、任丘等地,止於文安附近,長約五百餘里。

總體上來看,中部的戰國燕北長城,在分佈上,都是蜿蜒曲折,隨地形上下高低起伏。在修築方法上,均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於平地用黃土夯築而成,到山上則以石塊壘砌,個別地段以山險、河險構築成天然屏障。在防禦設施的構成上,包括了牆體、烽燧和障城三個部分,也是戰國秦漢長城防禦體系普遍具備的三要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