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張口就對上了張之洞的天下絕對,才華驚為天人

梁啟超張口就對上了張之洞的天下絕對,才華驚為天人

梁啟超

梁啟超,清朝光緒年間舉人,戊戌變法領袖之一,與其他五人,並稱“戊戌六君子”。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就中了舉人,師從康有為,一生倡導革命事業,主張新文化運動,是近代文學革命理論的倡導者。

梁啟超張口就對上了張之洞的天下絕對,才華驚為天人

張之洞


張之洞,晚清重臣,後成洋務派主要代表人物,政治上:他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體”;教育上:創辦了多個學堂;工業上:辦過著名的漢陽鐵廠。作為晚清四大重臣之一,曾被多位名人讚譽,中華民國大總統孫中山先生曾說過:“張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而這兩位歷史上舉足輕重,又家喻戶曉的名人,他們之間發生過怎樣的趣聞呢?

一個是代表維新派資產階級利益的宣傳家,一個是維護封建地主階級利益的兩廣總督,兩人都是才華橫溢卻又政見不一,若是見面,免不了一番舌燦蓮花,精彩之爭。這不,在武漢碰到的兩人,僅憑一副對聯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張之洞雖才華橫溢,專注學問,但待人接物上比較傲慢不羈,平時又有些不拘小節,尤其是對待那些未展頭角的後生晚輩。

梁啟超和王國維、陳寅恪等都是國學大師,他這個人的才華好到什麼程度呢?簡直是驚為天人。 維新變法時候他成為主力干將,曾經到上海辦《時務報》,把維新思想傳到上海。

另外他還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把維新思想傳到湖湘,毛主席等後來的熱血青年都很愛背誦他的《少年中國說》等文章,李宇春後來還據此創作了音樂。可見梁啟超的作品對湖湘的文化思潮影響有多大。梁啟超在未及弱冠時曾跑到武漢遊歷,當時他還沒有出名,但是身為文藝青年就很想去拜會下當地的學界泰斗-張之洞。

他是當時湖湘軍政界及學界的領袖人物,聲望如日中天;另外張之洞曾經還是探花郎出身,相當於現在全國高考第三名,多年浸淫瀚海,官場沉浮,見識非凡,一支筆寫遍天下,難有匹敵。

以張之洞當時的身份,見拜帖上只題了“新會士子梁啟超”這幾個字,便有些不悅,就有意考他一考,於是命人關上大門,捧出一幅對聯來讓梁啟超對。顯然張的態度就是對得上對聯可以進門,對不上則哪來哪去。這對聯的上聯是: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 老夫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四水為江河湖海,四時為春夏秋冬)

你梁啟超不是學士嗎?老夫當年可是名動京師文壇,咱倆誰第一,誰第二啊?這時如果梁啟超回答:“您第一,我第二。”那老張夫子就可以說:“那你就不用見我了,沒必要。"如果回答:”我第一,你第二。”那就更不用見了。”這不是不把老夫子放在眼裡嗎?

梁啟超不愧是少年才俊,文思敏捷,沒有打愣,提筆就對“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不敢在後,不敢在先”(三教儒道釋,三才天地人)

看看這對的夠牛吧,一句廢話沒有,肯定地表達了在聲名顯赫的總督大人面前自己毫不畏懼、不卑不亢的態度。“

此對子送進府門後,不多時張之洞便大開中門,親自下階相迎。把這青年才俊請進府門,促膝長談。老夫子有如此舉動,說明他對梁啟超的才華是相當佩服 了。

梁啟超張口就對上了張之洞的天下絕對,才華驚為天人

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 老夫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四水為江河湖海,四時為春夏秋冬)

“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不敢在後,不敢在先”(三教儒道釋,三才天地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