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无为军的“闲”通判黄文炳,到底是个什么官儿?

《水浒》中无为军的“闲”通判黄文炳,到底是个什么官儿?

乾隆皇帝:

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寒窗少夫功。

而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


在开始正文之前,红尘君先来分享一个和“通判”一官相关的趣事儿。

话说清朝乾隆皇帝的时候,有一位翰林在上奏折的时候,错把“翁仲”(本是秦始皇卫士,由于高大威猛后来用作祭祀用的巨型雕像)写成了“仲翁”,然后乾隆就很不爽——这翰林本来都是最优秀的读书人才能做的,怎么会犯这种低级失误呢?就像是数学系博士不会十以内的加减法一样可笑。

《水浒》中无为军的“闲”通判黄文炳,到底是个什么官儿?

所以乾隆爷一怒之下,就以幽默的口吻赋了这首打油诗,模仿这个翰林的错误,说他没有下过“夫功”读书,更没有资格来做“林翰”,所以罚到江南去做“通”。

乾隆这打油诗虽然很幽默,但是惩罚却是极为严厉的,这位二品的翰林院学士就这么灰溜溜的直接去江南某府做五六品的“通判”去了,可谓“辛苦熬了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当然了,这只是一段野史轶事,是真是假我们也没必要去考究,一笑即可,不过笑完了且听红尘君来聊聊,这个通判到底是个什么官儿呢?——比如《水浒》中的黄文炳就是这个职位。

通判简介

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简称,职责主要是辅助州府的长官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同时对州府的长官也有一定的监察和限制。

《水浒》中无为军的“闲”通判黄文炳,到底是个什么官儿?

其实通判并非宋朝专有,《新唐书》中就曾经记载:“市令一人,从九品上。掌交易,禁奸非,通判市事”。

不过由于唐朝末年以及随后的五代十国期间,天下动荡,地方藩镇武将割据,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一统全国之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再度发生,同样也为了最大化的加强中央集权,就把原先几乎按照惯例都是“父死子继”的州府地方长官都改成了“权知州,知府”等职。

这个“权”字非常精妙,有临时之意,意谓随时可以罢去,也就是宋朝官制中特有的“差遣官”,哪怕是大名鼎鼎的开封府尹,其实绝大部分也都是亲王皇子挂职,包括包拯包青天在内的许多能臣也只是“权开封府”而已,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其中的奥妙。

《水浒》中无为军的“闲”通判黄文炳,到底是个什么官儿?

就算是这样赵匡胤仍然不放心,为了防止地方主官专权,他又特意提升了过去“通判”的权力,让其作为副职,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事,其职责为:“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外官则惩五代藩镇专恣,颇用文臣知州,复设通判以贰之。”

此外通判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这个也很重要,我们后面还会仔细介绍,那位黄通判的悲惨结局也和其有关。

《水浒》中无为军的“闲”通判黄文炳,到底是个什么官儿?

从上面的简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通判其实就是地方官的副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把手”,不过这个“二把手”的职位和权力大小很难一言以蔽之,因为这和在哪里关系甚大,接下来红尘君就来解释一下。

最大的通判和最小的通判

通判本身的等级不定,其实就是看它是在哪个“府州郡”,这个府级别高,它的职级就高,郡级别低,它的职级就低。

而宋朝最大的府又是哪一座呢?想必大家都太熟悉了——自然是开封府

《水浒》中无为军的“闲”通判黄文炳,到底是个什么官儿?

这开封府位居北宋都城开封(汴梁),本身即是“地方”又是“中央”,非常微妙,就像是如今的北京市一样,相信也不会有人天真的认为北京市长和某十八线的地级市的市长一个级别吧?您要是这样想,这天就没法继续聊下去了。

这知开封府自然是位高权重,乃是宋朝拜相最常见的“四入头”之一——其余“三入头”是三司使,翰林学士和御史中丞,而开封府的“通判”,也绝对是天下第一牛气的通判,乃是通判中的战斗机。

而且这个通判还有个专门的称呼——“通判开封府事”,而且有且只有一位,往往都是由皇帝的亲信担任,可以直接越级向皇帝报告。

《水浒》中无为军的“闲”通判黄文炳,到底是个什么官儿?

这就是我们上面介绍过的“得剌举以闻”五个字的厉害——这哪里是开封府尹的助手,完全就是皇帝陛下安排在身边的王牌小间谍一枚啊,否则开封府掌握这么大的权势,若是完全掌握在一人手中的话,皇帝又如何能够安心?

当然了,这“通判开封府事”也不会有事没事就去上面打小报告,毕竟能知开封府的同样也都是朝廷中的重臣能吏,只要不是犯了严重罪责他也不会随便得罪,毕竟名义上他只是副手,双方更多还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天下第一通判”我们介绍过了,那最小的通判同样也是呼之欲出了——就是那些十八线小府郡的通判,那里地少人稀,主官可能都闲的发慌,哪里还需要通判这个副手?在这种地方做通判,很可能还不如在一个大点的县城做县尉来的爽利呢。

比如说,无为军,我们就来看看黄文炳黄通判的出场介绍:

闲置通判黄文炳

且说这江州对岸,另有个城子,唤做无为军,却是个野去处。城中有个在闲通判,姓黄,双名文炳。这人虽读经书,却是阿谀谄佞之徒,心地匾窄,只要嫉贤妒能,胜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专在乡里害人。闻知这蔡九知府是当朝蔡太师儿子,每每来浸润他,时常过江来谒访知府,指望他引荐出职,再欲做官。 

这段话里面有三个重要的信息,我们且来一一解读。

《水浒》中无为军的“闲”通判黄文炳,到底是个什么官儿?

第一,这无为军是在江州对岸,不过和豪华富裕的鱼米之乡江州不同,这无为军却是个“野去处”,换成我们现在的话,就属于那种城乡结合部的小镇子。

但是镇子虽小,也是要五脏俱全的,按照官制也需要安排一名“通判”副手,就是黄文炳黄大人了,不过文中介绍的明白,他乃是“闲置”通判,就和现在这种下放二线的官员一样,有待遇有钱但是没啥实权,黄大人自然很不甘心。

第二,黄文炳并非不学无术之辈,这里说他“虽读经书”,可见也是寒窗下过苦功的,弄不好还中过进士,所以他人品差没的说,但却不能说他没能力不称职,和那些胸无点墨只会溜须拍马的官员还是有所不同的。

第三,在无为军对面的江州,知州蔡九乃是太师蔡京的儿子——标准的高干子弟一枚,所以黄文炳就经常跑到这边来贿赂讨好帮腔,极尽谄媚之事,希望对方能够帮他在上面美言几句。

《水浒》中无为军的“闲”通判黄文炳,到底是个什么官儿?

也正因如此,他才特意巴巴的带着礼物过江来,结果才看到了宋江的“反诗”,以黄通判高超的文学造诣,宋押司这点小小心思哪里看不出啊,再加上他虽然闲置,但也没忘了“得刺举以报”的本职工作,正好以此为由去拜访蔡九知府并打小报告去了。

这乃是宋押司的不幸,不过说到底,还是黄通判的不幸,因为他哪里知道,宋江这个“押司”只是明面上的身份罢了,背后隐藏的身份却是“江湖大佬”,更有无数彪悍的梁山兄弟们为他所用,他一个小小的闲置通判又哪里是对手?

《水浒》中无为军的“闲”通判黄文炳,到底是个什么官儿?

红尘君说

上面我们介绍了通判这个官职的由来和职务——尤其是在宋朝,这还是个非常重要的官职,身兼地方官的“二把手”和“检察院”两重职责,就算是主官也不敢小觑。

然后我们又专门分析了黄文炳黄通判这个人,其实他做这个通判之位还是很称职的,举报宋江题反诗也是分内之举,最多我们只能说他“有才无德”罢了,就算是论罪也最多罢黜而已,断然不能是杀头的死罪。

《水浒》中无为军的“闲”通判黄文炳,到底是个什么官儿?

更何况黄通判这个死法极为残酷,乃是被宋江的第一铁杆小弟黑旋风李逵给当“烤串”给活活吃了的,简直比“千刀万剐”的“极刑”还要痛苦十倍,名副其实的“不得好死”。

黄通判也用自己的惨痛遭遇警示我们后人,这做人啊,还是厚道一点的好,凡事留上一线,日后也好相见不是?


参考文献:

《宋史》

《水浒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