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非要当官,不惜寒窗苦读十年,有些人甚至会花费一辈子

▌欢迎来到小城庸人趣聊历史,浏览一分钟,放松60秒。

俗话说得好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四大喜中每一喜都是人生漫长旅程中的重大事件,珍贵回忆。尤其是金榜题名时,一旦金榜题名入朝为官,也不枉费寒窗苦读十年,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八股文考试是古人为官的唯一途径,最早可追溯于唐朝的“帖括”,相当于一种默写,概括性地默写当时的某种经书的注解。唐朝人把金榜题名当作一生的梦想和荣耀。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曾经在冬日专门写了一首诗给自己的小侄子,其中有几句诗文是“诗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吾兄苦好古,学问不可量。”可见金榜题名在当时的重要性,那么古人为什么这看中入朝为官呢?

古人为什么非要当官,不惜寒窗苦读十年,有些人甚至会花费一辈子

影视剧中金榜题名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古人大概有哪些阶层,每个阶层都是干什么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古人跟我们现在不一样,我们现在讲究人权,讲究人人平等,而古人是最讲究社会等级的,尽管是发展非常强大,思想非常开放的唐人对阶级的观念也是非常的保守,每个阶级之间有难以逾越的鸿沟。

最高的阶级就是统治阶级,皇帝,皇亲国戚,国家的权力中心,一人只是万人之下,拥有整个国家或者地方管理权,全国上下的人民、土地、山川、河流等都归属于皇帝和皇亲国戚所拥有。受到全国人民的尊重。

古人为什么非要当官,不惜寒窗苦读十年,有些人甚至会花费一辈子

统治阶级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其次就是官僚阶级,就是在朝为官的官员,不论官品大小,从本质上来讲,他们都掌握着当时社会的部分权力和资源,并且一般都能利用权力和资源获得一定的财富和荣誉。再加上古代信息不够发达,有的比较偏远的官员甚至可以当地作土皇上为所欲为。

而这个阶级的普遍特性就是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能够通过自己实现人生自由,有些官僚之间甚至有很强大的实力和权力可以左右整个朝代的发展和走向,如果当时帝王昏庸,百姓起义,官僚阶级从各方面来讲都是最有潜力成为起义首领,从而建立新的王朝。

古人为什么非要当官,不惜寒窗苦读十年,有些人甚至会花费一辈子

官僚集团是古代国家运行的中枢

士大夫阶级,这个阶级其实主要是指士,士,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周礼·冬官考工记》云:“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士大夫是对中国古代人文知识分子的统称。这是一个精英社会群体,中国不同时期的官员选拔,一般都是从他们中选拔。总体来说都是民间一些比较有才能和高尚品德的人才。

他们往往出身于贫寒之家或没落的贵族,不再拥有往日的辉煌和财富,但是拥有一技之长,可以依附于官僚或者皇权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也可通过参加科举的形式实现在朝为官的梦想,经常要寒窗苦读数年,有些甚至用自己的一生,比较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出的范进中举,考到了54岁用了几乎一生的事件才金榜题名。

古人为什么非要当官,不惜寒窗苦读十年,有些人甚至会花费一辈子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过于兴奋而疯掉

最后一个阶级就是庶民阶级,这个阶级有时候也包括没有中举的士,所以也可以叫做士农工商阶级。这个阶级的人生是最庞大的,百分之九十的人民群众都是这个阶级,如果年代好的话,遇到了开明的皇帝,那百姓还可能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如果年代不好,那就只能生灵涂炭了。

庶民阶级最大的特点就是身份卑微不被尊重。而且有时候还要参加兵役,如果赶上不好的年代可能就有去无回,战死沙场。古代和现代不一样,现代人如果有钱会很受尊重,但古代人如果有钱也不能改变庶民的身份,因为在古代商人的身份是很卑微的阶层。

古人为什么非要当官,不惜寒窗苦读十年,有些人甚至会花费一辈子

古代庶民寻常百姓家的生活方式

古人的阶级大概可以分为这几种,所以综合来看庶民是最不能被尊重的,而皇权是最至高无上的,但是古代皇权都是世袭制,除非生在皇宫贵族,所以唯一的途径就是当官儿。

相对而言比较有可能达到地阶级就是官僚阶级,而做官又是中国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尤其是到了唐代,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细致地选官制度,唐朝大开朝廷之门,推广通过考试来打破阶级束缚,鼓励每一个都能参加科举,只要有能力考试,就有能力做官实现人生地飞跃,所以唐朝成了科举收获功名,在朝为官的巅峰时期。

那么现在你知道古人为什么非要当官了吗?

本文参考资料:《唐代基层官员》《中国古代官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