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野生虎”真的很常見嗎?淺談下“老虎”的瀕危之旅

序言:

據2016年英國《衛報》的調查數據顯示,全球的“野生虎”數量約為3890只,而其中關於中國純野生虎的數量,卻僅僅只給出了一個“超過7只”的結論。就拿中國特有的“華南虎”來說,儘管現在我們還能在動物園中看到一些“人工飼養”的華南虎,但是事實上,自步入21世紀以後,就再也沒有人見過“野生華南虎”的活動跡象。然而,史書中的資料卻顯示,在中國的古代,“野生虎”其實是很常見的,甚至還因老虎的數量太多而造成了“虎患”。.

古代“野生虎”真的很常見嗎?淺談下“老虎”的瀕危之旅

華南虎

古代“野生虎”真的很常見嗎?

根據筆者對古代的一些“地方誌”以及“筆記”等諸多資料的查閱結果來看,古代“老虎”非但很常見,而且其活動範圍更是達到了幾乎遍佈全國的地步;確實不像如今的“老虎”這樣,已經稀缺到要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紅色目錄瀕危動物”的保護名單之中。

就好比萬曆年間,漢中知府“崔應科”曾上疏《捕虎文》曰:“ 虎豹成群。白沔山峽,白額恣噬。初掠牛羊於曠野;漸窺犬豕於樊落。底今益橫。

意思就是在明朝萬曆年間,在今陝西漢中的山澗林地裡面,到處都是“吊睛白額”的兇惡老虎,數量眾多,已經達到了危及百姓生命安全的地步。

起初還好一點,還僅僅只是在荒野之中捕食一些百姓飼養的牛羊,並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是到後面卻愈演愈烈,甚至都敢明目張膽的流竄到百姓的家中捕食豬狗,百姓傷亡也就此開始出現。

除此以外,在其它諸如《山陰縣誌·卷二五》、《涇縣誌·卷二七》、《安溪縣誌·卷十》、以及《靖江縣誌·卷十六》等地方縣誌的記載中,也均有一些關於今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以及江西省等地區曾經“鬧虎患”的案例,傷亡人數更是動輒“百餘人”、嚴重者甚至“上千人”。

還是舉個例子吧。

古代“野生虎”真的很常見嗎?淺談下“老虎”的瀕危之旅

虎嘯山林畫像

據《安溪縣誌·卷十》中的記載:“虎患尤劇,始而竄伏深山茂林,噬樵夫、牧叟,繼則咆哮林落......邑民不敢夜行。計數年之內,十八里男婦老少,死於虎者不下千餘人。”

意思就是在乾隆二十二年,今福建省東南沿海一帶“虎患”極為嚴重,要麼是在山林中伏擊一些上山砍柴的樵夫,或者是放牧牲畜的老人,要麼就是“虎嘯山林”,時不時的咆哮幾聲,嚇得百姓夜間都不敢出門。

而且,據當時的統計結果顯示,在這次虎患爆發的數年之內,因“虎患”而傷亡的人數更是達到了“上千人”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陝西省漢中市曾遭受過的虎患,也並不僅僅只是明朝萬曆年間那一次。

諸如清朝康熙皇帝執政時,位於今陝西省漢中市的西鄉縣地區,就曾再次爆發過嚴重的“虎患”,為此康熙皇帝還曾親自下令“打虎”,以救百姓於水火之中。

以至於時至今日,位於今陝西省漢中市西鄉縣的“西鄉文化館”裡面,還收藏著清康熙五十四年,康熙皇帝為紀念諸多“射虎英雄”的壯舉,從而下旨專立的“射虎亭碑”殘碑。

足以證明在中國古代,“野生虎”的數量確實是不少的,而且十分常見,否則也就不會鬧出這麼些因“虎患”而造成人員傷亡的悲劇了。

古代“野生虎”真的很常見嗎?淺談下“老虎”的瀕危之旅

描述虎患的畫像作品插圖

那麼,是因為什麼原因,讓古代“野生虎”這麼常見,甚至還鬧出了“虎患”呢?

據《本草綱目·虎》中的記載:“虎,山獸之君也。狀如貓而大如牛,黃質黑章,鋸牙鉤爪, 須健而尖,舌大如掌(生倒刺),項短鼻 。夜視,一目放光,一目看物。聲吼如雷,風從 而生,百獸震恐。”

意思就是,“老虎”作為一種食肉類大型貓科動物,其不但體型碩大,而且十分健壯,有著“百獸之王”的美譽。

古代“野生虎”真的很常見嗎?淺談下“老虎”的瀕危之旅

正在捕獵的老虎

這也就代表著老虎作為食物鏈中的“頂級掠食者”,其“攻擊能力”定然是十分強悍的。事實也確實是這樣。

  • 據生物學家對“虎”生理數據的研究結果來看,“虎牙”的咬合深度能達到“11cm”左右,“咬力”更是能達到400千克左右,而人類一個正常的成年男子的咬力,卻僅僅只有31千克左右。

如此懸殊的咬力差距,其中所代表的意義不言而喻,很多人可能就會說了,人類又不是野獸,難不成還能像老虎一樣用嘴去咬對手嗎?

別急,咱們接著往下看。

  • 單憑《國家地理雜誌》所給出的數據結果來看,一隻正常的成年老虎的衝刺速度能達到約“90”公里每小時,即便是體重能達到350公斤左右的大傢伙“東北虎”,其衝刺速度也能達到將近“56”公里每小時。

換句話來講,當一隻野生老虎盡全力衝刺的時候,其所產生的撞擊力量,絲毫不亞於一樣“重型機車”所能產生的撞擊力量,如此發達的肌肉力量,又有幾個人能頂得住呢?

再結合我們現代那時不時就發生的“車禍慘案”來看的話,足以證明“人類個體”的身體素質在大自然面前,是多麼渺小了。

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在自然界中的“食物鏈”體系中,野生老虎本身就已經處在了“食物鏈”的頂端,甚至可以說除了同類以外,老虎幾乎沒有天敵。

也就是說,除了正常的生老病死,幾乎就再沒有什麼因素能夠影響到老虎族群數量的多少了,而且由於古代的科技水平落後,平常人想要“捕獲”一頭“老虎”還真就不是那麼容易的。

古代“野生虎”真的很常見嗎?淺談下“老虎”的瀕危之旅

康熙皇帝畫像

就好比前文曾提到過的“射虎亭碑”碑文中的記載:“康熙五十一年,知縣王穆,乃懸重償,募虎將數十人,挾弓矢,入林莽,三年之間,射虎六十有四”

意思就是公元1712年,西鄉虎患爆發,康熙皇帝下令打虎,西鄉知縣王穆在懸重賞徵集了幾十個經驗豐富的獵戶之後,帶著套索弓箭,就那麼浩浩蕩蕩的鑽進山林中打虎去了。之後又前後歷時三年,才算是暫時解決了西鄉虎患,一共捕獲到了64只虎。

大家想啊,暫時的解決一次“虎患問題”都得花費三年時間,還只是一個縣,那其它地區呢?足以證明古代想要捕獲一頭野生老虎的難度有多大了。

如此一來,隨著“老虎族群”正常的繁衍生息,出沒的又多是“山澗林地”等人煙稀少之地,還幾乎沒有什麼對手,其數量自然只會是越來越多,鬧出“虎患”也就無可厚非了,畢竟一般人拿它還真沒有什麼辦法。

又是什麼原因,讓“野生虎”的數量急劇減少,以至於到了現代,更是成了“珍惜瀕危物種”,面臨滅絕的局面呢?

按照筆者個人的理解,“野生虎”數量之所以急劇減少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棲息環境”被破壞,二是“偷獵活動”的猖獗。

古代“野生虎”真的很常見嗎?淺談下“老虎”的瀕危之旅

巡視領地的老虎

  • 先說這第一點:“棲息環境”被破壞

俗話說的好,“一山不容二虎”,按照“野生虎”的生存特點來看,其自出現以來就一直都保持著一種“離群寡居”的生存狀態,有著強烈的領地意識。

它們會通過在樹幹上抓出痕跡,或者是留下氣味標記以及虎毛等手段來標明自己的領地範圍,而且,這個標記出來的活動範圍在生物界中也是數一數二的龐大。

就拿咱們耳熟能詳的“東北虎”來說吧,其“雄虎”的領地範圍最大能達到1000平方公里,雌虎的領地範圍略小一點,但也能達到400平方公里。

但是呢,隨著歷史進程的不斷髮展,世界上的人口卻越來越多,對於土地面積的需要自然也就越來越大,所以就必不可免的需要開墾荒地、以及砍伐樹木來滿足人類活動的需求。

繼而也就導致了“自然植被”的被破壞,間接的也就代表著“野生虎”棲息環境的被侵佔、破壞。

據《安吉縣誌·卷十二》中的記載:“自嘉慶以後,人煙笛密,無柴薪可以容身,虎患絕少。”

意思就是自清嘉慶年間過後,隨著人口的越來越多,開墾荒地的行為也越來越頻繁,間接就導致了能滿足野生老虎生存條件的地方越來越少,“虎多成患”的問題自然也就很少出現了。

然而,野生虎之所以要給自己劃一塊那麼大的領地,其本身的目的也就是為了滿足生存所需的“狩獵”條件而已,但是人類的活動,卻間接的導致了“野生虎”食物資源的缺乏,甚至是對“野生虎”的大肆“獵殺”。

畢竟那時候的人,可還沒有現代這樣完善的“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野生虎”的數量自然而然也就開始了銳減。

古代“野生虎”真的很常見嗎?淺談下“老虎”的瀕危之旅

偷獵者示意圖

  • 再說第二點:“偷獵活動”的猖獗

之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熱武器的出現和普及更是把人類的整體實力上升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而自古就有的“老虎渾身是寶”的說法也就讓一些心懷不軌的人開始動起了歪心思。

就好比《本草綱目》中所記載的“虎睛丸”、“虎骨酒”等“中醫良方”。

以及明朝大廚“宋詡”所著的《宋氏養生部》中,還有“烹虎肉”一則,即“鹽醃一日,冷水烹,稍熱,易水,加花椒、蔥,復烹之。”

再加上價格昂貴的“虎皮”推波助瀾之下。

一場針對“野生虎”的偷獵活動於此時浩浩蕩蕩的拉開了序幕。“野生虎”數量也就此開始了迅速的銳減。

直到現代,縱然中國以及其他的很多國家都把“野生虎”列為珍惜瀕危動物,讓“野生虎”受到了法律的保護,但是卻依舊還有一些不法分子,為了獲取鉅額利益不惜鋌而走險,繼續頂風作案,從事著偷獵“野生虎”的勾當。

致使“裡海虎”、“巴釐虎”以及“爪哇虎”等“虎亞種”已經徹底滅絕,而且,現在找不到任何生存痕跡的“野生華南虎”也隨時有可能成為第四個被徹底滅絕的“虎亞種”,處境分外危急。

古代“野生虎”真的很常見嗎?淺談下“老虎”的瀕危之旅

野生虎被人工飼養

結束語

好在國家在一邊宣佈將“野生虎”列為珍惜瀕危動物,受到法律保護的同時,也一併迅速展開了對“老虎”的人工飼養工作,力挽狂瀾,使得很多“極度瀕危”的“虎種”獲得了安全的繁殖條件。

還拿“華南虎”來說,現在動物園中所存在的那些“華南虎”,不就是國家為“野生華南虎”所保留的最後一線希望嗎,對恢復華南虎的種群數量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意義。

接下來便是等“虎”的“野生化訓練”體系完善後,再讓這些經過人工飼養的“虎”,也完全可以獨立自主的在野外生活,屆時便可以真正的實現防止野生虎滅絕,恢復虎族群可持續發展的真實訴求。

讓我們一起來期待這一天的早日到來吧,但願可以儘早的重現地球生態的“生物多樣性”,再也不要讓一些生靈只是存在於動物園那冰冷的鐵籠裡,甚至是我們腦海裡那虛無縹緲的“記憶”當中了。

相信這一天不會太遠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