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心性文明之巔峰:無為法

人類自有文明以來,就在不斷地和自然界及不同文明的敵人在鬥爭,這種鬥爭也不斷地推動著文明的進步,並發展出各自獨特的文明。中華五千多年不間斷的文明,一直在圍繞心性的問題在持續的錘鍊著、陶冶著、揚棄著,心性問題即是我們的看家本領。

時到今日,應該沉下心來好好盤點一下我們的家底,我們到底有什麼寶貝自己清不清楚?五千年來到底研究了一些什麼東西?

中華心性文明之巔峰:無為法

中華文明最獨特的一點就是在研究"無心"、"無為法"或者說是"先天后天"、"元神識神"等問題。我們都知道"有心"之小用,卻不知"無心"之大用;不知道"有心"為假用,"無心"是真用;也不知"有心"即有限,"無心"才無限;"有心"才有心內心外,"無心"才心無內外。禪宗強調明心見性,明心是明什麼心?明白"無心"可用才是明心。

縱橫觀天下其他的文明,包括西方文明,他們的文明都建立在"有心",或者說"有為"的基礎上,都是用這個"心"去研究宇宙,研究世間萬物的。

只有中華文明才達到了"無心無為"之高度。

說到"無為",有人就簡單地理解為什麼也不做,把無所事事稱之為"無為",這樣子的"無為",不研究也吧。

中華心性文明之巔峰:無為法

真正的"無為",用唯識學來講,人的心分為八個部分,即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第六意識,第七意根(也稱末那識),第八是真心阿賴耶。用前七識的,都是有為法,即是說用識的都是有為法。對沒有明心見性的我們來說,都用的是識,只有用第八真心阿賴耶的才是"無為法",也即是用識的是有為法,用"真心"的才是無為法。"有心"的即是有為法,"無心"的才是無為法。

唯識學還有兩個概念,一個稱"現量",一個稱"比量"。"現量"指對萬物的認識是如實顯現,指能正確地認識事物,完全客觀公正,沒有主觀意識。"比量"就是有分別比較了,立場已不客觀,不能正確認識事物。"無心"就是現量而觀,直接認識事物的實相,沒有絲毫差錯。"有心"就是比量而觀,有了思想意識的加入,這個一加入,有比較分別,就保持不了客觀公正,就不能正確地認識事物了。比如我們接觸一個人,第一秒映像即是現量,即人的高矮胖瘦等,第二秒就變成比量,即分別出是男人女人,認識不認識、熟悉不熟悉等等的分別就出來了,想一想自己開始肯定不知道對面是什麼人的,是什麼時候分別出對面這個人的?所以,現量稍縱即逝,只有修行有成的佛菩薩能一直保持用現量,我等凡夫都是用的比量,故我們才犯下許多的錯誤。

彌勒菩薩曾開示說"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有分別就有識在,就有心在,是為比量,即不是真智慧,無分別即離於識,是為現量,所以才是真智慧,是真無為。達到無為才是逍遙,才是自在,才不為外物所轉,才是後天返於先天。

中華心性文明之巔峰:無為法

為什麼認識不到宇宙人生的實相?就是因為受"有心"之干擾,不是現量而觀,有心即有私,有心即有欲,有心即有我,有我即有他,各種分別就來了。有心即有物,有物即有貪,有貪各種手段就出來了。"有心"即干擾了你對社會、人生實相的認識。

量子力學也證實了這一點,量子意識對量子實驗的干擾,困惑著許多的科學家,原來認為純物質的世界,卻是由意識來決定的,那這個世界的真相要靠什麼來認識?要想跳出這個困境,就要擺脫意識之干擾,怎麼才能擺脫?只有"無心",只有用現量。引用懶融禪師的偈子就是:"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有人就抗議說,人當然用心來研究了,沒有心,還怎麼研究以及生活?

中華心性文明之巔峰:無為法

佛菩薩為什麼智慧那麼高?他們不是用識,而是用覺,俗話說就是直覺,直覺即是現量,看到任何事物的反應統統是直覺,根本不用任何大腦意識,直接就反應了,而且正確無誤。我們普通人遇到事物、事情要考慮考慮,思索思索,這就是用識,用比量,就是有為法,而且還常常反應錯誤。佛菩薩們根本不用思索考慮,直覺就反應,從不犯錯,這是無為法,無任何痕跡。所以,修行是修什麼,就是修這個覺。佛翻譯成漢語就是覺,佛者覺也,而且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我們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覺的時候少,不覺的時候多,比如考慮一件事情思來想去沒有結果,突然靈光一現,所要的答案自然而出,這就是現量,就是覺!還比如,人人睡覺會做夢,那就要問你已經睡著了,你做的夢醒來後為什麼還記得?或者說是誰不睡覺在記著這個夢?是覺!再比如,你吃飯的時候,你知道自己在吃飯;你走路的時候,知道自己在走路;甚至在你病痛的時候,有一個在痛,比如腿疼,還有一個知道自己的腿在痛,這個知道腿痛的卻不痛,這個知道自己在吃飯,在走路,在痛的,就是覺。

中華心性文明之巔峰:無為法

要想攀上無為法的巔峰,就要有修行,這個修行法也很簡單,大道至簡至易,關健是持之以恆。方法即是觀心,觀心是總持法門,即是說概括了一切法門。心體觀不到,能觀的就是這個心體所生的念頭,念頭如流水,生生不息,念頭如閃電,一閃即過。念頭生要覺知到念頭生,念頭去要覺知到念頭去,念頭本身的人我是非對錯善惡等,要不理不睬,對念頭本身,來不歡迎,去不拒絕,就是不能失去覺。如果隨念頭跑了,即是不覺,要拉回來,繼續覺知。就比如人坐在馬路邊,馬路上人來車住,熱鬧非凡,這代表念頭,人在路邊是覺知,馬路上不管來什麼人,我只是覺知,覺知到就行了,不可說路上發現一個熟人,過去和他打招呼聊天,這就是失去了覺知,隨念頭跑了,要趕緊回到路邊,繼續覺知。修行到所有念頭都能清楚的覺知而不跑掉,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都是如此,即是覺性大成,自然智慧大開,自己就知道該怎麼做了,不用人教了,逍遙自在了。正所謂:"若無閒事掛心頭,自是人間好時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