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哲學:「有爲」和「無爲」

《老子指歸》說:“遊心於虛無,結志於微妙,委慮於無慾,歸計於無為,故能達生延命,與道為久。”老子是主張無私、無思、無念、無慾、無情、無為的。養生尤其是氣功修煉中的“有為”與“無為”之爭由來已久,也要按照天人大道來解決。

但是彭祖服食、行氣、導引、按摩皆是有為法。養生古藉《大有經》、《小有經》均以“有”命名,認為無思、無念、無慾、無為是不可能的,只能“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紫陽真人張伯端在《悟真篇》中也批評有人太偏重“無為”了。他說:“始之有作無人見,及至無為眾始知,但知無為為要道,豈知有作是根基。”他指明瞭“有為”與“無為”的關係,“有為”是根基,“無為”為要道。我們據此提出了養生的一個原理:“有為”、“無為”結合論,其哲學基礎是“有”“無”生化合和說。

有為和無為的問題,關係到哲學理論、氣功修煉、養生益壽,關係到如何正確對待傳統觀念,如何正確應用、解釋古典哲學是走出不同的道之基礎。

道教哲學:“有為”和“無為”

不管有為和無為,道由心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