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拯救了大明王朝,为何最终却以谋反罪被诛杀?

明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壬午,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贞等人趁景泰帝朱祁钰病重,迎立幽禁在南宫的太上皇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后,大肆犒赏帮自己复辟的“还乡团”成员。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恩报完了,接下来接该报仇了,而首当其冲的便是时任兵部尚书于谦。

于谦一生为官三十余载,勤勤恳恳,公正廉明,刚直不阿,深得民心,且“挽狂澜于既倒”,在景泰元年(1450年)率军成功地保住了北京城,堪称不世之奇功。

然而,这样一位德才兼备、又建有不世奇功的功臣,却又为何被新帝判斩立决?

于谦拯救了大明王朝,为何最终却以谋反罪被诛杀?

大明不明


于谦是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新科进士,一路官运亨通,不过十年的时间,便已升任正三品兵部右侍郎,足见其才能出众。

于谦第一次正式亮相是在宣德元年(1426年),当时汉王朱高煦起兵谋反,于谦随明宣宗亲征。朱高煦归降后,明宣宗派于谦去数落朱高煦的罪行。虽然还只是一名七品御史,但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骄悍的朱高煦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伏地战栗),自称罪该万死。

经此一事,明宣宗自然看出于谦是个人才,开始有意栽培这位小御史,于是经常派他出使地方。而于谦也确实不负厚望,每到一地平反冤狱,造福一方,深得百姓拥戴。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宦官王振借皇帝的权势作威作福,满朝文武噤若寒蝉,敢怒不敢言。甚至,官员每当回京述职时,都要给王振送上见面礼,然而,于谦每次回京都是两袖清风,从不送礼讨好这位天子跟前的大红人。

于谦拯救了大明王朝,为何最终却以谋反罪被诛杀?

此于谦非彼于谦


对于不给面子的于谦,王振自然是怒不可遏,少不了要给于谦吃点苦头。于是,他指使自己的党羽将于谦诬陷下狱,准备拿于谦开刀以儆效尤。只是,于谦才能卓著,品德高尚,不仅有大批官员和百姓为其求情,连皇室的一些亲王也纷纷上书为于谦辩护,引得王振只好就此作罢。

此后于谦一如既往,从不抱这位王公公的大腿,还写了《入京》一诗以明志: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大举进犯,王振为了建功立业,挟持明英宗亲征。王振不过一介内侍,丝毫不懂军事,结果不言而喻。

经此一战,明军五十万人全军覆没,大明王朝的精锐损失殆尽,明英宗本人亦如北宋徽、钦二帝,沦为异族的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

也先率领蒙古大军挟持明英宗一路叩关南下,直抵北京城下。此时的大明王朝,皇帝成了异族的俘虏,人心浮动,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不少朝臣贪生怕死,纷纷建议南迁以避此祸,侍讲徐珵(即徐有贞)便是鼓吹南迁的代表者。

于谦拯救了大明王朝,为何最终却以谋反罪被诛杀?

朱祁镇成了蒙古的人质


值此危难之际,于谦挺身而出,厉声训斥朝中那些建议南迁的人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

于谦力主抗战,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爱国官员的支持。留守北京监国的郕王朱祁钰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

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惶惶,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立即奔赴顺天府,依次经营筹画部署,人心遂稍稍安定。随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

一介书生的于谦,尽管此前从未上过战场,但他却抱着必胜的信念走向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战场。尽管双方兵力悬殊,但在于谦的正确指挥下,也先的侵略大军没有讨得丝毫便宜,被守卫北京城的军民一顿胖揍,狼狈地退回了关外。

作为保卫北京城的主帅,于谦的功劳不言而喻。

1449年的大明王朝,古老的北京城上空乌云密布,皇帝沦为蒙古人的筹码,“黑云压城城欲摧”,大厦将倾,若是没有于谦,我们实在没法想象明朝的国运究竟会如何。一旦真的南迁,等待大明帝国的又将是什么呢?

情况好的话,也不过是像几百年前的南宋那样,从此偏安一隅,苟延残喘。从此,大明帝国的历史被截为两段,一半叫“北明”,另一半叫“南明”,与两宋的命运如出一辙。

甚至,若是糟糕的话,明朝灭国之祸只在旦夕之间,到那个时候,蒙古人将重新占领中国,统治天下。

如此看来,于谦不仅是大明帝国的拯救者,亦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

可是,这位挽救了大明江山与天下百姓命运的大英雄,却收到了先后两位皇帝极其不公正的待遇。一个对他百般猜忌,另一个最终将他冤杀。

对于谦百般猜忌的那个人,叫做朱祁钰,亦是于谦一手扶上皇帝宝座的景泰帝。

北京保卫战之后,于谦的声望达到了顶峰,俨然就是整个王朝的主心骨。鉴于国不可一日无君,而正统皇帝朱祁镇还在蒙古人手里,太子朱见深又还年幼,于谦主张拥立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为帝,并于同年改元“景泰”。

自古以来功高震主,尽管于谦的品德节操天下有目共睹,然而还是避免不了皇帝的猜忌。虽然朱祁钰看起来对于谦所奏之事无所不准,但是他内心从来都没对于谦放心过。

更可笑的是,夺门之变发生时,朱祁钰在深宫之中听到朝贺的钟声,竟然问身边的人外面发生这么大的动静,是不是于谦谋反了。

天若有灵,朱祁钰若是在九泉之下见到先他而死的于谦,不知是否会羞愧难当?

于谦拯救了大明王朝,为何最终却以谋反罪被诛杀?

朱祁钰对于谦也是猜疑防备


如果说朱祁钰不信任于谦只是历代帝王固有的疑心病在作祟,那么,朱祁镇诛杀于谦就是赤裸裸的恩将仇报了。

当初,朱祁钰登基后将哥哥朱祁镇遥尊为太上皇,由于担心朱祁镇回来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朱祁钰对自己的皇兄置之不理。满朝文武哪个不是人精,自然猜透了新帝的心思,一时间众人纷纷与朱祁镇这位旧日的皇帝、如今的太上皇划清界限,唯恐触怒了新皇。

然而,为了国家的颜面,于谦冒着得罪新帝的危险,极力斡旋,几番谈判,终于派人将这位在塞北饱受风吹日晒的太上皇接了回来,逃离了蒙古人的虎口。

而这位太上皇重新登上皇位后,竟然将帝国的再造功臣、自己的大恩人于谦投下监狱,多么讽刺啊!

于谦为官几十年,从无劣迹,尤其是北京保卫战后,声名远播,更是深受天下人爱戴。

为了杀掉这个大功臣,朱祁镇和他的那些还乡团可谓是煞费苦心啊,先是诬陷于谦迎立外藩,查无实据后,徐有贞和石亨等小人竟然干脆给于谦安上一个“意有之”的罪名。言下之意就是,于谦迎立外藩虽然查无实据,但是他心里有这种想法。

徐有贞和石亨之流的卑劣阴毒暴露无遗,其无耻程度至此,也只有南宋奸相秦桧陷害岳飞时所言的那句“莫须有”可堪比拟了!

于谦拯救了大明王朝,为何最终却以谋反罪被诛杀?

朱祁镇不仅蠢,还是个恩将仇报的白眼狼


岳飞被奸臣诬陷时,尚有老将韩世忠挺身而出质问“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可惜,于谦被冤枉下狱的时候,朝堂被新皇帝和他的还乡团弄得乌烟瘴气,再无一人敢出来发出震聋欲馈的声音——意有之三字何以服天下?

景泰八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史载:天下冤之!

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可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时,才发现这是一项十分容易完成的工作,因为于谦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财。

于谦拯救了大明王朝,为何最终却以谋反罪被诛杀?

悲哉,于忠肃公,一代名臣,竟死于昏君与小人之手!


抄家的官员不甘心,他们在于谦的家中翻箱倒柜,掘地三尺,誓要找出于谦贪污的证据。最终,他们看到了一个被上锁的箱子,于是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它。

然而,他们再一次失望了,因为箱子里面除了一把宝剑和一件蟒袍,再无其他。这两件东西还是当初景泰帝为了表彰于谦保卫京城的功绩而赏赐给他的,于谦接受赏赐后就恭敬地保存了下来,从未拿到人前炫耀。

前来抄家的人惭愧地退出了以前的府邸,因为他们知道,于谦——这个被他们抄家的对象,是一个伟大的人!

纵然被皇帝辜负,纵然一腔碧血染红刑场,于谦却从未后悔过。

这一生,他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大公无私,坦坦荡荡,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与百姓,他是大明王朝的再造功臣,亦是我们整个民族当之无愧的英雄。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千秋过后,功与过任后人评说,于谦的清白尚留人间,永远不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