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三):建文帝的流亡朝廷存续了六年之久

前言:明清时期的野史都说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后当了和尚,而且叫“应文”,还有叫梅的。我们的发现是先在永州与朱棣混战数年,然后当了和尚。那么建文帝的流亡朝廷究竟维持了多久呢?他又是在哪里最早当的和尚呢?他当和尚的原始碑刻能否找到?是谁写的?写了些什么?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1.建文帝在永州宁远的流亡朝廷存续了六年之久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几篇史料记叙,再作探究。

(1)湖南永州市宁远县的下灌村有灌溪《李氏族谱》,谱中有《闻举公序传》载:“建文四年,职兼膳夫之任,垂绅搢笏,立朝数年。“谱中还有《闻举公传》载:”建文帝以公诚孝,擢太庙斋郎。谓‘仁人可以享帝,孝子可以享亲’。永乐创立,公乃致仕归,以养亲为乐云。”两篇文章对比可以看出李闻举在“立朝数年”是在建文帝的流亡朝廷。那么建文帝的流亡朝廷中究竟干了几年呢?

(2)《奉氏族谱》载:”我竹源房启祖讳万十郎,字德远,生明初,千四祖次子。长子讳万八,字德良,从零陵袁十万。时明鼎虽定,即内乱忽生,永乐易建文之统纷争十余年。公当世乱,父早丧,兄远徙,茕茕孑立,少孤无依。依姑母于平田杨姓抚养,成人乃归梓里浆滩故里……”文章把造成奉万十成孤儿的直接原因,归咎于建文与永乐在永州混战十余年。但与上文相比较,上文讲“立朝数年”而此处却是讲“永乐易建文之统纷争十余年”,

究竟谁是谁非?

(3)在今永州市新田县(明崇桢十二年【1639】前一直属宁远县南乡和北乡)有龙池寺,寺庙里原有许多碑刻,其中有建文帝亲立的《缘化袈裟记》碑,立于永乐六年,碑文直接记叙“小行德祖梅等师亡代立之序”。也就是说,建文帝在永乐六年就正式当了和尚,这与李闻举所叙“立朝数年”相吻合。

新发现(三):建文帝的流亡朝廷存续了六年之久

李闻举齿录

综述:奉氏族谱可能是把建文帝当皇帝的四年算在内,再加六年流亡朝廷,正好十年,故说“永乐易建文之统纷争十余年。另李闻举死于永乐八年(1410)年,而记其死曰:”始也奉母至京,继也乘势仕进,盖由尽孝于家而因尽忠于国。“这记录说明李闻举之死是因为保护建文帝而死在了家乡。也就是说,建文帝熄兵当了和尚后,永乐与建文之间的争斗仍然在继续中。只不过建文帝本人不出面,而由其旧臣来护驾他罢了。所以建文帝在永州的流亡政权应该是六年。

2.历史上对建文帝当和尚后的僧名记录——梅和应文

(1)建文帝僧名叫梅。谈迁在《枣林杂俎 ·建文皇帝遗迹》一书中著录:“武康县证道寺题壁:‘江湖遍览此间停,终日观澜坐梵扃,近水鱼游千顷碧,长空鸢戾九霄青。圣贤道配乾坤德,日月光华草木馨。愧我远来山寂处,谁言道有少微星?岁次辛亥孟夏梅□书’。相传建文帝题,大书遒逸,末一字未辨。”史家看到壁题并记录时,仅一个字未能识别。

当时的人口口相传,这梅就是建文帝。

(2)建文帝僧名叫应文。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记:”程济碎箧,得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这里的应文即为建文帝当和尚后的僧名。明代野史也都以这个僧名指代应文。

然而,这些都是书籍纸张记录,也都是从传说听来的,并没有见到梅和应文是建文帝的僧名的碑刻记录。如果有,估计这份记录不知道有多重要。

3.建文帝僧名叫梅和应文的碑刻记录在永州发现

(1)建文帝僧名叫梅发现于建文帝亲立的《缘化袈裟记碑》、亲书的《白掌塔铭》等碑刻上。这时以《缘化袈裟记》为碑例,说说建文帝梅的僧名。

新发现(三):建文帝的流亡朝廷存续了六年之久

《缘化袈裟记》正文截图

上图即为在新田县龙池寺发现的《缘化袈记》碑,正标题“缘化袈裟记”五字未末截入,画竖线的是该碑的副标题:“小行德祖梅等师亡代立之记序”。

新发现(三):建文帝的流亡朝廷存续了六年之久

《缘化袈裟记》碑落款一栏

上图即为《缘化袈裟记》碑的立碑人一栏截图。立碑栏第一人为“本邑小行德祖梅”、第二人为“祖文”、第三人为“祖玄”,第四人为“师伯僧本心”、第五人为“师伯僧本能”,第六人为“师叔本榻”,第七人为“师弟祖”……

有了这碑,我们如何来考证这第一位立碑人是建文帝呢?我们的考证思路是:第一步,确定这碑的立碑时间在永乐年间。第二步确定梅是梅在当和尚前是皇帝;按照这个时间来考证,我们就心中就有底了。

第一步:《缘化袈裟记》碑立于永乐年间。此碑原本有立碑时间,只是由于年代久远,碑刻剥蚀严重,不太看得清。不过,我们看完所有立碑胡姓信士齿录,年纪最轻的一个诞生于永乐六年,系胡姓立碑者第一人之孙。再者,《永州府志》对龙池寺的创建有记录,其记龙池建于永乐三年。因此,此碑立于永乐年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第二步,确定“小行德祖梅”的身份是皇帝。这可以从副标题、正文及《万明灯》碑来得到确定。

(一)从落款看:立碑栏第一人为“本邑小行德祖梅”,明朝新田未立县,是明崇祯十二年(1639)把宁远的南乡和北乡二乡析分出去而形成的一个小县,所以这里的“本邑”系指宁远县。这也说明梅是落藉了宁远县。“小行德祖”在这里系是对“梅”的修饰词,指龙池寺小乘佛教的始祖。

从副标题看:“小行德祖梅等师亡代立之记序”十三字中,有三个词是通假字,①“亡”通“毋”,副词。,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幸亡阻我。“——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这里作副词用是因为后面”代立“是动词。②“代立”通“代位”。亦作“ 代位 ”。继立为君。立,通“ 位 ”。《商君书·更法》:“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高亨 注:“代,接替。” 汉 刘向 《新序·善谋上》作“代位”。在上篇《闻举公序传》中就有“永乐篡立”,实指“永乐纂位”。代位:即继位为君,继承皇位的意思。③“序”通“叙”,指记叙。

那么,副标题全文换成通假字便是“小行德祖梅等师毋代位之记叙”,翻译成白话文,它的意思便是:“宁远县小乘佛教师祖梅等禅师不接替皇位的记事叙文”。梅不接替皇位要干什么呢?正标题作了回答:“缘化袈裟”,即当和尚。袈裟是僧人的衣服,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缘化”谓劝化有缘者,使行布施。也就是当和尚。正副标题合起来的意思便是:梅师祖等禅师不继位为君王,而是去劝化有缘者代其当和尚的记事叙文。

皇帝只有一位,怎么会有“等师”呢?细看立碑人一栏就会发现“祖文”、“祖玄”二位禅师辈份要低一辈,而且也是此碑文的撰文人,他们的僧名却排在了“师从僧本能”等人的前面,说明此二人为师祖梅的孩子,师祖梅是皇帝,那么他们是王子,所以有“梅等师亡代立”之说。

(二)从龙池寺《万明灯》碑不仅可以确定龙池寺师祖梅是皇帝,还可以确定他的僧名叫应文。《万明灯》碑开篇写道:“自佛祖之光于邑,国也由是京畿。各靖难於婛,以崇九我佛祖焉。师等命寺龙池,难曰应门。文岂非……“自从龙池寺的佛祖(即《缘化袈裟》碑中的”李邑小行德祖梅)光临到我们宁远县,国家的京城就迁移到了这里。这明确确定梅是皇帝。后面“师等命寺龙池,难曰应门。文岂非……”的记录确定:龙池寺就是佛祖梅等人命名的,靖难时期就是国都城,应文怎么不是……这也就确定了梅与应文是一个人,也是朝朝皇帝。

新发现(三):建文帝的流亡朝廷存续了六年之久

《万明灯》碑

(三)《缘化袈裟记》中,确定梅的身份为“大明皇朝先师”。皇宫中自然没有和尚,但这晨这样表达,说明梅是前大明皇宫中的长辈,只是后来做了和尚。至于为什么要做和尚,我们后文再作探究。

(四)《缘化袈裟》的撰文者为建文帝梅的太子朱文奎。我们从副标题中发现:“等师亡代立”,这说明不当君王的不止梅一个,而是有多个。那么这多个人又是谁呢?

我们可以从立碑人一栏发现这个秘密:除”祖文、祖玄“二僧人以外,所有立碑人前面都有一个称谓,而且这个称谓都是按照书写者的身份来称呼的。称"梅“为”小行德祖“,称本能为“师伯僧”,称“祖某”为师弟。既然如此,就说明碑文的撰写者系祖文、祖玄二人。但是,他俩的名字却排在了两位师伯前面了,这就说明他两在寺中的地位要高于师伯和其他师弟。因此就可以确定:祖文、祖玄应该是师祖梅的孩子,师祖是皇帝,那么他的孩子就应该是王子,所以就用“等师亡代立”。

关于龙池寺“本邑小行德祖梅”、“祖文”和”祖玄“三人的身份,仅凭这三言二语一时难以说清,这里仅仅是抛砖引玉而矣。下一篇我们专题探讨,敬请期待!

新发现不易,期待您的关注,欢迎留言、分享、收藏和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