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之后看西游记,才知道我们就是那个孙悟空

《西游记》的解读可以是全方位,比如取经就是一场演习,因为这一条路线事先就由观音走过一遍。当是如来是这样交待的:

如来道;“这一去。要踏看路道,不许在霄汉中行,须是要半云半雾;目过山水,谨记程途远近之数,叮咛那取经人。——《西游记.第八回》

如来要求观音不可以在天空上行走,需要将取经之路每一个地方都走遍,显然是不希望取经人遇到真正的危险,所以要求他半云半雾,实地查看。这一次西天取经路,观音是反向而行。先遇到沙僧。

遇到沙僧之时,观音显然就明白如来的用意。因为

向来有几次取经人来,都被我吃了——《西游记.第八回》

沙僧戴在头上的就是九个取经人的脑袋。所以真经没有被取回,自然就不能天下传播。

长大之后看西游记,才知道我们就是那个孙悟空

接着遇到的是猪八戒,然后是白龙马,再是孙悟空,再找到唐僧。这个在第八回中就交代的很清楚。

所以唐僧走的路真正危险的早就被观音清除。

但今天我们来聊的不是取经之事,而是聊孙悟空。

小时候特别羡慕孙悟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还可以大闹天宫,看谁不爽,就来个横扫千军,一棍下去,天兵天将倒下无数。但长大之后看《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却看出另有滋味。

孙悟空从石头里出来之后,自由自在的,还当了大王,何等舒服。这是人人羡慕的生活,但人心永远是不知足的,有一天他掉下了泪,有人问他,为什么掉泪,我们现在自由自在的,不是很好。

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内?——《西游记.第一回》

我们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自由,我们终究还是被阎王管着。

长大之后看西游记,才知道我们就是那个孙悟空

所以孙悟空产生第一个念头,长生。

为了长生,他不惧怕风险,漂洋过海,当时须菩提祖师就说: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如何就得到此。

可见孙悟空所经历的苦难,其意志的坚定。

菩提祖师问他学什么,他都会问一句:能长生吗?不能的就不学。

长生成了此时孙悟空的唯一追求。

因为只有获得长生,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自在。

实现追求,已经获得长生的孙悟空产生了第二个念头。

我等在此,恐作耍成真,或惊动人王,或有禽王、兽王认此犯头,说我们躁兵造反,兴师来相杀,汝等都是竹竿木刀,如何对敌?须得锋利剑戟方可。如今奈何——《西游记.第三回》

他要让他的猴子猴孙们也要得到真正自由,这是他第二个追求。

为了这个理想,他终于真正走出花果山,来到了大千世界。他大闹阎罗地府销掉生死,大闹四海龙宫就是为了他们。这是孙悟空此时的人生追求,他无悔也无怨。

但进入红尘时间越久,他的争斗带来的不是给他们真正自由,相反是数次兵灾,所以他迷茫了,他已经渐渐忘记这个理想和追求。

长大之后看西游记,才知道我们就是那个孙悟空

天庭其实就是红尘,那是修仙者的红尘,孙悟空被招安了,他进入了天庭,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称王称霸的土霸王最终还是被人看不起,玉帝随便给了他一个官,这个官就是弼马温。后来他才知道这个官是如此的小,所以就反下下界。

见怪天庭中的一切,孙悟空也变了,他生出第三个念头。

他要名,要地位这才是追求。

他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这帮原来想保护,想给他们自由的猴狲反成了资本。每一次大战都损伤不少。因为天庭的不允许,第一次天庭与孙悟空的战争就这样开打了,天庭没有占到便宜,但看透孙悟空的心思。太白金星一语而中。

金星道:“名是齐天大圣,只不与他事管,不与他俸禄,且养在天壤之间,收他的邪心,使不生狂妄,——《西游记.第四回》

齐天大圣孙悟空终于得到面子,他很满足,但猴子猴孙的死活他已经忘记了,他马上就跑天庭去了做官了。他被分去管蟠桃。从管动物到现在管植物没有任何区别,但孙悟空很满足,因为他的面子有了。

但有一天他发现面子不见了,因为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居然没有请他,他以为他自然会是一个席尊,却想不到自己压根没有名字。

长大之后看西游记,才知道我们就是那个孙悟空

孙悟空发现原来自己要的尊重并没有得到,所以他就大闹了蟠桃园,然后将那个盛会也搞乱,再顺便把太上老君的地方也弄坏了,然后回去了。

孙悟空终于发现原来他要的面子,尊重都是虚的,来来回回最终发现自由的天地终究只是花果山。所以他在大闹的同时,带了很多东西给这帮猴子,他终于想起了他的第二个理想。

但一切都太迟了,因为孙悟空发现他惹上了一大堆麻烦,他捅了马蜂窝,他想要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已经完全不可能。

自由自在是多么的宝贵,所以当他说不再要名,也不要面子,他想要自由自在如当初学会长生刚回花果山一样

自由自在才是真正的追求

他开始为了这个理想而抗争,他手拿金箍棒,横扫千金,但双拳难敌四手,他终究尝到了被困的滋味,49天,并没有成为老君的金丹,反而有了火眼金晴。当他反出来时,以为能靠自己的能力获得自由自在,结果却发现根本不可能,因为他被压在了五指山下,那群他一直想保护的猴子却永远也没有机会保护了。

长大之后看西游记,才知道我们就是那个孙悟空

当玉帝召开“安天大会”,享受着蟠桃,碧藕金丹,枣梨香等美味。但是孙悟空身边不但没有猴子相伴,相反他只能受到这样的待遇。

居住此山监押。但他饥时,与他铁丸子吃;渴时,与他溶化的铜汁饮。——《西游记.第七回》

此时的孙悟空忽然发现自由自在是多好啊,争什么名,争什么位置,争什么尊重呢?

想通的孙悟空想回头,却发现回不了头了,他想要自由,那就必须付出不自在的代价,因为他必须要戴上金箍,随时承受唐僧觉得他做错时要付出的代价——紧箍咒。

渐渐地孙悟空习惯这一种自由,他认可这一种行为。

在《西游记.五十三回》中,孙悟空与如意真仙的对话。如意真仙是红孩儿的叔叔,当他责问孙悟空时,孙悟空是陪笑。

行者陪笑道:“先生差了,你令兄也曾与我做朋友,幼年间也曾拜七弟兄,但只是不知先生尊府,有失拜望。如今令侄得了好处,现随着观音菩萨,做了善财童子,我等尚且不如,怎么反怪我也?”

陪笑二字,却道出孙悟空的迷失。但是如意真仙却看得一清二楚。

长大之后看西游记,才知道我们就是那个孙悟空

先生喝道:“这泼猢狲!还弄巧舌!我舍侄还是自在为王好,还是与人为奴好?不得无礼!吃我这一钩!

这就是自由自在的代价,最终取经成功的孙悟空成佛了,他成佛后最有关心的自然就是这个不让他自由的金箍,当他得知金箍消失,他获得了自由,孙悟空很开心,很满足,但这个自由自在和他原来想要的自由自在一样吗?

回头望去,我们的一生何尝不就是那个孙悟空呢?

你又在孙悟空的哪一个阶段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