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位父親那麼就可以看看,如何一步步走出教育的焦慮

前段時間我一直為孩子教育的事情很焦慮,經過這段時間的思考,我逐漸走出了焦慮,我講這段時間的思考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鑑也好,有所鄙夷也好,都會產生一些益處,就很高興了。

辦公室也是天天都在說,不想生娃,養不起啊?

是啊,日常花費還不算太高,學費也不是很高,但是不是這麼算的,朋友圈你可以看到,什麼月薪三萬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輔導作業雞飛狗跳的文章圖片視頻隔一陣子都要在朋友圈像龍捲風一樣轉一圈。

而且不管是小區超市、還是育嬰店、就連幼兒園附近還是外面兒童遊樂場,到處都有親子早教、興趣班培訓中心的人在發傳單邀請去聽課。

小區媽媽們一起溜娃時各種聊孩子學英語,學藝術樂器,體能課程……小區爸爸們也在討論,爸爸們的迴歸,讓家庭教育更加多彩,我這篇打算寫的是我在面對孩子教育問題的一些思考和決定。還是按時間順序寫吧。

1.懷孕到孩子一歲——2015.3到2016.3

跟老婆經過七年的愛情長跑,終於迎來了幸福的結晶,孩子給我們帶來很多的歡樂,也帶來了家庭的爭吵。隨後我們一起做了一個明智地決定,為了可以花更多陪伴孩子,老婆教育孩子的禮儀、禮貌、習慣等問題,孩子游戲、看書、下棋等方面就交給我。

晚上陪孩子玩遊戲的重任就交給我了,陪伴其實還是很幸福的,看著孩子每次回去都笑嘻嘻的,這個時候我們就開始考慮孩子上學的問題了,現在幼兒園都開始搖號,而且有時候新聞曝出來幼兒園食品安全和打孩子的問題,這個時候對於孩子去上學是有一種恐懼的,怎麼說呢?都不想這樣恐怖事情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雖然孩子很小,還不滿一歲,但我們考慮的事情就比較多了,玩具必須是益智的,有教育意義的,我們也會參加一些朋友聚會,教育沙龍,瞭解別人是怎麼帶孩子,這樣也可以學習到一些。

2.一歲到三歲——2016.3到2017.3

孩子開始學會走路了,很開心,一天屁顛顛地到處跑,翻東西,拿著紙巾撕成一條條的,感覺又氣又可愛,孩子媽給孩子開始買些繪本,下載一些英語兒歌等,就放在家裡放著,想給孩子一個耳濡目染的氛圍。

我們會拿著繪本,跟孩子一起看看,也給孩子講故事,帶孩子去公園小區遊樂場健身器材那瘋跑瞎玩了。

這個期間無憂無慮,跟著孩子一起瘋,一起玩,孩子小嘛。

我有時也會帶孩子們去小區裡幼兒園轉轉,或者看到幼兒園老師帶著孩子們在小區進行戶外活動。

因為有家幼兒園就在我們附近,也經常看到幼兒園老師帶孩子一起玩,孩子也是比較興奮,感覺有很多孩子玩的地方就很好玩。

我跟他媽開始商量孩子上學的問題,是上公立幼兒園,還是上私立幼兒園,私立幼兒園還是比較遠,如果公立幼兒園相對比較近些。

這樣接送孩子比較輕鬆,但是私立幼兒園據說教育比較好些。這個時候我們就開始報名公立幼兒園。

3. 三歲——2017.3

孩子剛過完3歲,就要去上幼兒園了。

搖號那天無比激動,因為報名的家長太多了,收學生太少了,怎麼辦,就只能等搖號的結果。

孩子搖上了,還是比較幸運,這天我們一家一起慶祝了一下。我給孩子準備一個書包,大書包,然後所有上學的東西。

孩子本來也在外面上興趣班了,對上學還是沒有太大的期望,反而很平靜,要上就上唄。

這段時間陪孩子選擇興趣班也是跑斷了腿,不瞭解。英語,就去了當地很多家英語培訓機構,有純外教的,有中文加外教的,有全中文的,這個時候線上英語開始了,也體驗了,孩子不是很喜歡。因為線下體驗互動性要強一些,而且還可以跟其他孩子一起做遊戲,要輕鬆一些。

選擇線下就費力了,要看學校的資質,說實話,良莠不齊,稍微大一點的機構收費都很高,機構小一點的又不放心,外教的資質也很重要。

最終選擇了比較好一點的,這個每次聽課媽媽都要去,說是可以學習一些教授的技巧,果不其然,孩子媽學得很快,後面就可以自己教孩子了。

後來報名了一家興趣班,機器人教育,都說AI智能是未來的發展,也是未來的風口所在,作為理科的我,對這些相對感興趣,於是開始給孩子報名,孩子學了幾個月之後,動手能力提高了不少,思維也進步不少,但是後來不喜歡了,說是沒感覺。

哭笑不得,後來報名圍棋,終於堅持下來了,每天都在學,好像還是比較感興趣,於是我自己在網上也開始學,為了每天陪練。

當然這期間我們也給孩子列了一些學習計劃,比如讀英語,識字……一邊學一邊調整,發現這些計劃太難了孩子還沒有預備好,真的還小。雖然放棄或者改變計劃,但是我並沒有特別受挫,因為試過就知道合不合適,也在失敗中成長也是成長。

在這期間我也還是週期性地陷入焦慮之中,但是我們自己在情緒上慢慢的成長和穩定都讓我越來越有盼望繼續走下去。

我從開始會覺得簡單東西為什麼要教很多次的焦慮,但現在我只是告訴他這個原理,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思考,也許他想不明白很多東西,但是他喜歡去探索,方向是不確定,為什麼要給他先畫一個框呢,讓他自己去框外看看,他也許會畫出幾個框來。

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在迷茫中隨波逐流,其實想清楚就可以了每個人生來不一樣,每個人的生命都極其寶貴,應該是去綻放自己生命的美好和榮耀。

感謝教育的焦慮讓我可以有這麼多思考學習和成長,分享出來,彼此勉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