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處於得意之時,也要保持謙虛,才能避開災禍

文章由【易論】原創,品讀《易經》智慧,學習古人文化。

《易經》:處於得意之時,也要保持謙虛,才能避開災禍

曾國藩在寄回家的家書之中,囑託他的弟弟,有這樣一番話:

人的一生得意順心的時候,是很難得的,如今弟弟贏得了上下一致的交口稱讚,軍民擁戴,這是人生得意之事,千萬不可錯過機會,應當盡心竭力,為自己人生追求更大的輝煌。

古人常說“物極必反”的道理,很多事情在到達極點的時候,都會往相反的方向去發展,到達低谷會徹底反彈,迎來人生的光輝。

而到達高峰的時候,也會受到限制而返回低谷,逐漸的走下坡路。

所以人處於得意之時的高峰,應當有一份警惕的心思,當你的德行勝於高峰的位置,那麼你就會往更高的方向去走,人生會越來越好。

《易經》:處於得意之時,也要保持謙虛,才能避開災禍

但是如果身處得意之時,有一些狂妄,那麼說明德行不配,接下來必然會走下坡路。

如果希望自己的人生保持“常勝將軍”的姿態,那麼就必須保持謙遜,用自我反省的心態處世,就是合理適度的智慧。

在《易經》之中,有一句話就告訴我們身處得意之時,需要不斷反思的道理。

在《易經》之中說:初九:“無交害,匪咎。艱難無咎。”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初九,彼此沒有侵害也沒有災禍,即便是處於艱難之中,只要齊心協力也沒有災禍。

《象傳》之中說:大有初九爻辭說,不要彼此侵害。

一個人處在艱難的低谷之中,會懂得同心協力。保持一份溫和,這樣可以會戰勝當下的一個困境,此時沒有利益的衝突,只有不斷奮鬥的一個心思。

《易經》:處於得意之時,也要保持謙虛,才能避開災禍

但是當生活達到了自己的預期,不再為溫飽問題奮鬥的時候,會為了一己私利而相互爭鬥,這是有違天道。

而這個時候,必須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斷的反思,可以避免災禍,而且也會讓自己的人生迎來更高的一個階梯。

王陽明說:君子求退勿遲。

真正有德行的人,能夠處於萬物之下而不爭。

王陽明由於性格耿直,不願意屈身於惡勢力,最終遭自禍端,後來人生髮生了重大轉折,遠離政治,潛心修研究儒教,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王陽明的“不爭”並不是放棄眼前的一切,而是以不爭今日之利,來成就更遠的自我。

而不爭的智慧,是讓自己保持謙遜最好的一個心態,只有不爭才能無憂,最後才能夠成全自己。

《易經》:處於得意之時,也要保持謙虛,才能避開災禍

正所謂說:利天下就能得天下。

善利萬民,能夠如水一般滋潤萬物,與萬物不爭,所以“不爭”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楚漢相爭的時候,張良蕭何韓信,幾個人共同輔佐劉邦去奪取天下。

由於楚方勢力太大,劉邦被項羽打敗了,劉邦率殘兵敗將退居滎陽做修整,這個時候漢軍蕭何知道劉邦兵敗退守,就大量招兵送到滎陽。

而韓信知道了,不但沒有增援,反而向劉邦提要求,希望可以封自己為“假齊王”。

面對韓信的無理要求,劉邦當即大怒,要馬上去攻打韓信,但是謀士張良提醒劉邦,在危機關頭,不如先成全對方,穩住他,否則小不忍則亂大謀。

劉邦就立刻改變主意,大聲罵道:“韓信大丈夫南征北戰出生入死,要做就做真王,哪有做假王的道理,封他為齊王。”

《易經》:處於得意之時,也要保持謙虛,才能避開災禍

劉邦正是用了容納的智慧,在關鍵時刻懂得成全別人,最終才能讓韓信幫助自己爭得了天下。

就如同《易經》之中所說:不貪圖眼前的小利,以謙虛的姿態容納與成就了對方,才能在關鍵的時刻有所成就,成就一個更好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