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很美”的偽綠沒有用——專家在上海國際自然保護週上為上海生態把脈

記者:王毅俊

上海這座背靠長江水、面向太平洋的國際化大都市,在70年跌宕起伏中始終秉持著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中流擊水、勇立潮頭。未來,上海更將凝聚起全社會共抓生態環境保護的強大合力,把“綠色生態”作為這座城市更持久、更深遠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穩步邁進。

“看上去很美”的伪绿没有用——专家在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上为上海生态把脉

日前在“第五屆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啟動儀式”上,組委會發布的一組數據更能說明問題:截至2018年底,上海森林覆蓋率達16.83%,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9.4%,溼地保護率為50.45%,人均公共綠地8.3平方米——而在1949年,這一數據只有0.132平方米。在隨後的名家講壇上,上海市綠化與市容局管理局副局長顧曉君打趣說:“這是從‘一隻鞋’上升到了‘一間房’。”

20年前,崇尚自然主義的英國註冊景觀設計師李·帕克來上海定居。那時,他發現上海的綠地公園很少,市民們對自然主義的景觀設計理念也並不很認同。帕克說:“我從小在英國的自然環境中長大,城市裡有公園、樹林、小動物。實際上已有研究表明,遠離自然不僅會讓小朋友失去幸福感,就連成人也會患有壓力大等情緒問題。”不過這些年裡,情況正在改變:上海城市裡一個個綠地出現了,人們週末喜歡去大小綠地拍照、休閒。張家浜綠地、北蔡綠地等作品更是李·帕克的得意之作,他將自然主義風格設計融入作品中。

“看上去很美”的伪绿没有用——专家在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上为上海生态把脉

不過,專家們心中對於“綠色”的追求不止於此——不僅要滿眼皆綠,更要在城市中再造自然。

“上海的不少綠地、樹林中,還存在著樹種結構單一、養護使用大量殺蟲劑等問題。”在華東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達良俊看來,人造自然並非真正的自然:一來,其生態系統不夠健全,易滋生蟲害;二來,為了養護樹林,過量使用的殺蟲劑趕走了依樹而生的鳥類和昆蟲,導致有綠無蟲、有綠無鳥;有些地區還種上了熱帶植物等根本就無法適應上海氣候的樹種。“這其實是一種偽綠。”達良俊說。

“看上去很美”的伪绿没有用——专家在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上为上海生态把脉

未來,應該在上海看到更多樣的本地動植物,這是很多生態學家們的共同心願。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陳家寬表示:“除了城市之外,上海還有3000平方公里的灘塗和河口溼地,這裡棲息了大量的鳥類和魚類,是極為重要的生物敏感區。”

此次,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黃蒙拉先生受聘為本屆國際自然保護周形象大使,併發起《生態文明行動倡議》,呼籲社會各界做自然保護的宣傳者、綠色生活的踐行者、生態未來的建設者,共同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時代壯美華章。

“看上去很美”的伪绿没有用——专家在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上为上海生态把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