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畜禽養殖業一定要向“規模”養殖方向發展?

“規模”養殖,是養殖業發展的趨勢,畜牧獸藥行業裡的人們,對這句話應該沒有人感到陌生!可是,除了平時聽聽和議論議論,又有多少人把這個趨勢真正當回事了呢?

養殖的環保問題、食品安全問題、使用違禁藥物問題、病死畜禽問題等,小而散的養殖模式下,上述養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監管能起的最大作用是:出了問題,進行處罰!

要想確保不出現養殖問題,讓監管去每家每戶全程盯著養殖者養好雞豬、規範養殖,那需要配多少監管人員?得有多高的監管成本?

所以,國家引導養殖業向“規模”養殖模式發展。因為象正邦集團、牧原食品、聖農發展、溫氏集團、正大集團、中糧肉食等這些規模養殖企業,一個企業的養殖量比幾個省加起來的量改要大,是不是隻需要一個省的監管人員就足夠了,其他省的監管人員就可以幹其它的了?

這樣,監管的效率和成本,就大幅度的降下來了。更何況,這些規模養殖企業,別說監管部門去檢查和督促要規範養殖了,企業比監管部門還上心呢!因為環保問題、食品安全問題、規範用藥問題、病死畜禽無害處理等,是他們企業運營的生命線!這是企業穩健發展的自身需要,還用上級或主管部門反覆去檢查和強調嗎?

因為規模以後,風險可控和規範經營等,對這些規模養殖企業來說,那都永遠是第一位的!不像那些小而散的養殖模式下,養殖最大利益是第一位的!因為對規模養殖企業來說,一個負面問題出來,輕則股票應聲下跌,重則可能就是企業關門。福喜使用落地肉加工食品問題,不就是活生生的把一個國際知名品牌企業弄沒有了嗎?

而過去畜禽養殖的食品安全問題頻出,這幾年出的不僅越來越少了,而且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小了。為什麼?是因為大量小而散的養殖者退出市場了,規範度很高的“規模”養殖企業得到了大發展。拿家禽來說,據來自農業農村部的信息,現在的規模化水平已達75%以上。可能未來就是幾大白雞公司和幾大黃雞公司,佔據80%以上的市場規模,中小養殖者只從事地方特色小品種的養殖。

當然,現在生豬養殖業的規模化程度還沒有家禽業高,隨著中糧肉食、牧原食品、正邦集團、溫氏集團、立花集團和雙彙集團等規模養豬企業的發展,以及行業外資金加技術進入一些優勢養豬企業,新的規模養豬企業將會逐漸湧現,這種生豬的“規模”發展結果,預計最後也將會達到75%以上、甚至更高的規模化程度。養殖業的這種規模發展趨勢,在遇到行業的特殊事件時,可能會加速這種進程。比如說非瘟問題,國外近100年的經驗:獸藥治療無法解決!疫苗預防還沒門!

那麼,對那些靠預防為輔、治療為主的中小養豬場來說,再繼續從事老本行的難度可想而知!因為這種形勢下,只有通過技術加管理的手段,重塑養殖鏈條的系統生物安全新模式,然後標準化、流程化和複製粘貼式的重複操作,這麼大的管理投入、人員投入和物力設施投入等做保障,只有規模養豬才能承受這個成本,只有規模養殖才有實力和能力實現安全養殖!因此,解決非瘟對養殖業發展的威脅,找到一條非瘟威脅下的安全養豬新模式,率先突破和找到出路的,在規模養豬企業和正在形成規模的優勢養豬企業。

說明:轉帖請註明“獸藥藥理與處方技術”


為什麼畜禽養殖業一定要向“規模”養殖方向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