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調理中您是否用到頸椎扳法呢?看看正骨大師們是如何運用的

對於在何種情況下采用頸前屈位扳法還是頸後伸位扳法。曹仁發教授認為,對於頸椎病變在上半段的患者可用頸前屈位的扳法;病變在頸椎下半段患者則可用頸後伸位扳法,因為頸椎在旋轉運動時其活動幅度是從上到下依次遞減的,頸後伸時可使上段頸椎的相鄰棘突靠緊,這樣對上段頸椎的活動有一定的限制作用,而使頸椎下半段的旋轉幅度相對增大,在一定範圍內起到了定位作用。

頸椎病調理中您是否用到頸椎扳法呢?看看正骨大師們是如何運用的

安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張建華認為,對於脊髓型頸椎病患者,不能讓患者的頭前屈30°而應仰頭10°~15°,然後在生理活動範圍內使用扳法。因頭前屈時,脊髓的張力增大,脊髓前移,使脊髓靠近骨刺或突出部位,在扳動時容易引起脊髓的損傷,造成肢體癱瘓,仰頭時,脊髓鬆弛,使脊髓遠離骨刺或突出物的部位,這樣可以避免骨刺或突出物與脊髓的摩擦。

另外,由於頸椎的生理前凸由C4~7逐漸向後,頸椎屈曲及伸展活動也是以C4以下的頸椎下段為中心的,因下段頸椎處於力學的支點,負荷及活動度較大,故此部位剪力最大,而容易發生積累性損傷或退行性變,所以頸椎病臨床多見於下段頸椎。

頸椎病調理中您是否用到頸椎扳法呢?看看正骨大師們是如何運用的

對於頸椎扳法,是否在拔伸牽引的基礎上進行。臧福科教授認為,若在拔伸牽引的情況下,進行定位旋轉扳法,較為穩妥[5]。因為通過拔伸牽引以鬆解痙攣或緊張的頸部肌肉、筋膜和韌帶,拉寬椎間隙和椎間各小關節間隙。當在拔伸牽引力下旋扳頸椎則髓核內壓力減小,產生負壓,頸椎內壓力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以利於髓核的回納,不容易使髓核突出。

對頸椎病變在上下半段的患者,程先生多采用曹仁發教授的頸前屈位及頸後伸位扳法,通過改變頸椎屈伸和旋轉的角度,使應力集中於需要整復的關節部位。但筆者也贊同張建華醫家的上述觀點。因臨床頸椎病變在下半段患者佔絕大多數,故臨床多采用頸後伸位扳法,以調整頸椎關節,鬆解粘連,舒筋通絡等,同時也避免骨刺或突出物與脊髓的摩擦;對病變在上段頸椎的患者可用頸前屈位10°~15°的扳法較為理想。對椎間隙變窄的患者,程先生多采用臧福科教授的頸椎拔伸旋轉扳法。

經過臨床實踐發現,程玉來先生的頸椎扳法具有穩準、輕巧、高效、無痛、安全的特點。其體位科學合理,理論上符合解剖學及生物力學的要求;符合沈國權教授提出的理想脊柱手法的標準。

頸椎病調理中您是否用到頸椎扳法呢?看看正骨大師們是如何運用的

儘管如此,對於椎動脈型、脊髓型頸椎病患者仍須慎用扳法。要根據具體病情,酌情選用扳法,切勿苛求彈響聲,要刻苦鑽研,博採眾長,努力做到“繼承而不泥古,發揚而不離宗”,使該手法日臻完善,更好地造福廣大患者。

如果您認為以上內容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點贊轉發。分享正骨手法,傳承和發揚正骨文化,歡迎更多正骨行業的老師及愛好者一起加入,分享、交流、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