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一只鸡奋力生活|《穷鬼》告诉你底层人物是怎么走向悲剧的

尽管他生活在人群中,却同林中野兽一样,一个人也不认识,一个人也不爱。

——莫泊桑《穷鬼》

莫泊桑被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他的作品大多数是在1880-1890期间完成的,1893年,年仅43岁的莫泊桑逝世,左拉曾致悼词,预言莫泊桑的作品将不朽,将“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做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口口相传”的故事。

果不其然。

例如《项链》、《羊脂球》、《一生》等莫式经典作品永存大众心中,然而这篇《穷鬼》却极少见人提起。

不如一只鸡奋力生活|《穷鬼》告诉你底层人物是怎么走向悲剧的

短篇小说《穷鬼》又名《一个乞丐》讲述了:一位被神甫捡回来的弃婴,15岁时因为面包店老板的取乐而失去双腿成为乞丐,四十年来他一直固守在自己的世界,只在熟悉的村落乞讨,因为太饿打死了一只鸡,被人发现关起来毒打,最后活活被饿死的故事。

初读时为主人公多舛的命运而唏嘘不已,细读几遍之后,我得到了几个关于乞丐惨死背后的反思。

01不乱开玩笑才是对生命最大的敬畏

小说的开头,作者用了一句,别看他又穷又残废,当初却也有过几天比较好过的日子一天。

他的好日子大概在15岁之前,虽说不富有,但有着一副健全的身躯。后来,村子包店老板为了开心取乐,给他喝了几杯烧酒,因此发生了一场车祸,他的双腿被大车碾碎,他成了残废。从此,他就只能挂在木架子上行走人称“吊钟”,走上了穷苦的乞讨生涯。

不如一只鸡奋力生活|《穷鬼》告诉你底层人物是怎么走向悲剧的

显然,面包店的老板不是在开他的玩笑,而是在欺凌他。

因为他是一名被神甫捡来的弃婴,无家可归,他是靠大家的接济而长大的,他并没受过任何教育。

尽管生活在人群中,他却跟林中野兽一样,一个人也不认识,一个人也不爱,在那些乡下人中间只引起他们一种冷酷的轻蔑和无可奈何的反感。

李银河曾说,一个人为了改善这些人自身的处境,他们常常因为与众不同而受到欺负,其基本的公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现实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的场景。

小的时候,我们村就有一个乞丐,他穿着破旧且脏的衣物,每当都在大马上路来来回回地走,村里就有年轻人爱跟他开玩笑,经常告诉他哪个村哪户人家要办酒宴,于是他就信以为真千辛万苦走到目的地,却发现是空欢喜一场,当他回来时,这群年轻人还在嘲笑他,而他却黯然地离去。

这些行为的背后实则是在轻蔑他。人活在世,每个人的处境、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如果我们做不到真正的帮助人,那至少不给别人开无端的玩笑或制造无畏的麻烦,这才是敬畏自己、敬畏生命最好的方式。

02是社会的冷漠还是人性使然

他没有躲避风雨的地方,夏天他到处睡觉;冬天,他异常巧妙地溜进人家的谷仓或牛羊圈里睡觉。他知道从哪些窟窿可以钻进这些房子;他靠着手腕的力量就能爬到收藏干草的高阁子里;遇到他挨家讨饭讨得足够吃的时候,有时他会在那里接连呆四五天不下来。

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吊钟”,吊钟四十年来只在附近的两三个村落乞讨,村里人的极其讨厌他,总是会质问他“为什么你不到别的村子去走走,老在这儿拐来拐去?”

在马斯洛提出的五个需求层次中,位于第一层次的是生理上的需求。

生理上的需求是指:水、食物、睡眠等能够满足一个人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转。

此时的他,最迫切需要的就是食物。走过两个村庄依然没有人给他食物,他非常饿,他的心里只想到了吃,他把希望寄托在几公里外的村落,他在寒风凛冽中走了两三小时的山路才到村庄了,可是还是遭到大家的嫌弃

“你又来了,老主顾!我总也躲不开你了!”。

不如一只鸡奋力生活|《穷鬼》告诉你底层人物是怎么走向悲剧的

大家都粗暴地对待他,任何东西也不给他就把他赶走,他又耐心又执拗,还是挨家求乞了一遍。一个铜子也没有讨到手。

当他打死一只鸡时被场主发现并遭到毒打,甚至连厂工一起围堵殴打他;当宪兵来抓他时,场;主还故意说曾受到他的攻击;宪兵队带走他之时,妇人们举着拳头威吓着他,男人们满面狞笑不住地骂他。总算把他抓起来了!去了一块心病。

初看小说深深感到农场主和底层百姓的冷漠无情,就如文中作者所说的,天气凄冷,人们的心情总是不好,就算一件很小的事,也极容易生气,这种情况下,他们既懒得伸手施舍,也懒得伸手帮助别人。

时过境迁我才发现这就是人性。当你弱的时候,谁都有资格欺负你,谁看你都不顺眼,你若有困难,别人总是用各种理由搪塞你;当你强时,谁都能成为你的至亲。就像黄渤曾说,当你强时,全世界都会对你和颜悦色。尽管那些长工的生活不比他强多少,但他们还是会歁软怕硬,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更是塑造了一个底层人物命运的悲催。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产曾说,如果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依然用着童年的心灵地图,那就会走错路。

一个四十年来只靠乞讨为生,如果天天在你家门口晃悠了几十年总找你要吃的,我想大多数人会跟文中的百姓一样,大家都是普通人,谁的食物不是用辛苦的汗水挣来的。这是人性使然,无可厚非。

一个人会无条件的去帮助别人,但帮助人的次数总是有限的,天无绝人之路,你总要去尝试着学会自力更生和自食其力。

03底层人物是如何走向悲剧的?

人们总是对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恐惧,即使现有的情况不尽如人意,但是还有很多人不愿意走出来。因为改变会使人不舒服,所以很多人就开始自我沉沦慢慢走向悲剧,反观剧中吊钟的悲剧人生,我得到了三点启示:

(一)自我封闭

他每天呆呆地坐在那里等,等着那虚无飘渺的“希望”。这四十年来,吊钟除了伸手求乞之外,丝毫不会干别的事。

对他而言,在地球上,除了一直乞讨的三四个村落外,他并不认识别的地方。他自己限定了要饭的区域,心中很难再超载这个界限。他不知道他所看到的树木后面是否还有世界。他心里也从不思索这个问题。

不如一只鸡奋力生活|《穷鬼》告诉你底层人物是怎么走向悲剧的

因为受到挫折与打击,精神上受到压抑,他把自己封闭在孤独的世界里,从不愿意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他开始逃避生活和社交。

自我封闭是指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自我封闭者都很孤独,没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动。

自我封闭心理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由于个人在生活及成长过程中常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引起个人的焦虑。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较差,使得焦虑越积越多,他只能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回避环境以降低挫折感。

自我封闭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社交恐惧。

在街上,他看到宪兵队就钻进灌木丛中或躲到小石子堆的后面。当宪兵队队长进来叱喝时,他非常害怕,这种恐惧是对黄色军用皮带的天生来的恐惧,是飞禽走兽遇见猎人时的恐惧,是老鼠遇见猫时的恐惧。

他的畏惧和敏感是与生俱来的吗?不,绝大多数是后天环境影响的。一是他不想获得更多的嘲弄和侮辱,二是由于身体的缺陷架构起心灵的防线,比如自卑。

(二)自卑心态

当村民问他,为何不去其它地方乞讨时,他总是一言不答地走了,他心里突然涌起一种对陌生世界模糊的恐惧;穷人害怕的东西何止千百种,陌生的面孔,素不相识的人的斥骂和疑虑的眼光。这表现了吊钟内心存在着严重的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一词源于A.阿德勒《自卑与超载》:自卑情结是指以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能力或自己的环境和天赋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这种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主要因素),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这样导致他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因为身体残缺构成了扭曲的思想,总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一等,所以不愿去认识新世界。

荣格曾说,无论哪里,只要存在着自卑感,就一定有其存在的充分理由。哪儿一定有某种卑劣的东西,尽管我们尚无法确知详情。

我想,吊钟身上残缺的双腿就是此刻他心中最卑劣的东西。

(三)过于依赖他人

他走累了,就坐下来休息,也不知他在那儿等待什么。我们心中是经常抱着毫无目的的期望的。在这所庭院的角落里,寒风横扫之下,他等候着那种神秘的援助,这种援助,我们一直希望着上天或别人会给我们送来,既不问援助怎样来,为什么会来,也不问通过谁来,只是希望它来罢了。

不如一只鸡奋力生活|《穷鬼》告诉你底层人物是怎么走向悲剧的

这么多年来,已经习惯当一名伸手党了,即使低声下气地坚持着一户一户讨下去。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无能感》一书中提出"无能化"概念,是用来描述现代人失去勇气而一味选择被动依赖。

因为身体的缺陷他不再寄托自己任何希望,而是把对生命的渴求寄托到了那些施舍他食物的人身上,当他开始选择被动之时,他就失去了对人生的主控权,以致于他的世界一片黑暗。

04如何进行自我救赎?

(一)提升自我的认知,克服自卑心态

一群黑母鸡从他身旁经过,它们在这个哺养众生的大地上寻找生活的资料。它们时时刻刻用嘴啄起一粒或是一条人们看不见的虫,从容地,准确地继续搜寻着”。

就如作者所言:哺育着所有生物的大地,连小鸡都耐心而自信,他却无法解决自己的困境,连期待奇迹都不知道会是怎样的奇迹。

所谓的奇迹,不过就是你一次又次相信自己且靠自己努力奋斗出来的。

罗曼.罗兰曾说,在你要战胜外来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自己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与堕落,只要你不断的自拔与自新。

不如一只鸡奋力生活|《穷鬼》告诉你底层人物是怎么走向悲剧的

那么如何才能自拨与自新呢?首先要克服自卑的心态,承认自己并悦纳不完美的自己,在岁月的冲洗中坦然面对得失的一切;其次不断提升认知水准,依靠别人并不是最稳妥的一条路,你心里所缺的优越感只有你自己才能给予;最后不怕失败,坚持自己的初衷定不辜负岁月所托。

(二)诠释生命的角度——重在参与,引发兴趣

那只鸡被他打死,别的鸡移动着细腿摇摇摆摆地跑开。如此弱小的生命都懂得寻找自己的光亮,参与生命的塑造。

而文中乞丐把别人对他的可怜当做理所应当的事,只愿意接受嗟来之食,只愿意做井底之蛙,从不曾感受到生命带来的温暖,所以最后他因为穷而被活活饿死。

《自卑与超载》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说,再强大的人,心理都会有一个崩溃点,都有一个极限点,只是这个点比一般人的高、强。心理学上,只要你抓住某人的脆弱点(哪怕是微弱的)进行一系列的攻击,打败他很容易。

真如作者所言他的死有多么的意外吗?我看未必。反观现实,谁不曾走过一条泥泞之路呢?往往那个先放弃自己才会最先倒下,不放弃自己的永远有你想不到的精彩。

我曾经在女儿幼儿园放学的路上看到一位缺了腿的男士,每天傍晚他都会来到固定地点卖塑料手工制品,他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来获取对未知世界的渴求,虽然东西不贵,偶尔卖几个,但他却活出自我,他把这份工作看成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兴趣,他开始积极参与生命的重建,相信不久的未来,他会更美好的。

事实上,无论谁不管处于什么样的逆境中,始终要学会靠自己,一味寻求别人的救济,终将消耗别人的耐心和友情,最后只会招人厌烦。

所以,人生在世,你若觉得不曾落下什么,那就请你用力生活吧。

与您共勉!

参考文献::

1、莫泊桑《穷鬼》

2、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载》

今天关于莫泊桑短篇小说《穷鬼》的个人粗浅解读,你是否有不一样的看法呢?欢迎下方留言。

作者:程小亦 85后榕城女子,心理学爱好者。热爱文字,愿在笔端的大千世界书写平凡中的繁花似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