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韓國紙幣面值那麼大?

小牛guo


通貨膨脹導致的。

全世界所有國家的貨幣,如果面值偏高,那麼偏高的原因肯定就是這個國家在歷史上發生了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事件。就拿日元來說,二戰前後,日本的幣額和我們今天用的人民幣是差不多的,最大都是100元。

↓舊版日元的1元、10元、50元、100元的紙幣樣式


並且,當時的日元也有輔幣單位,1日元等於100錢,日本政府推出了5錢和10錢兩種輔助紙幣。

PS:日元的“錢”就相當於我們的“分”。我們是1元=10角=100分,但日元裡面沒有我們俗話裡面說的“毛錢”,所以他們的是1元錢就直接等於100錢。

↓舊版日幣的5錢(5分錢)和10錢(1毛錢)的紙幣樣式



所以綜上所述,早期日元的紙幣額度其實也是很“正常”的。最大100元,最小5分錢,沒有現在那麼誇張的10000額度的幣額。

好了,問題來了。既然日元當年的紙幣額度也是“正常”的,那麼它又是如何變得“不正常”的呢?

答案就是一開頭說的,通貨膨脹。

1945—1949年,日本物價飛漲,短短四年的時間,物價漲了八九十倍,幾乎所有商品價格的小數點都向右移了兩位。也就是說,以前賣一塊錢能買的東西,現在要一百。以前賣一百的東西,現在賣一萬。

通常來說,發生如此惡性的通貨膨脹後,有兩種解決辦法。一是平抑物價,讓物價迴歸到膨脹之前的水平;二是發行新貨幣,也就是加大貨幣額度,讓貨幣額度適應物價。

當時的日本政府由於無法平抑物價,所以便採用了第二種辦法。

1949年,日本內閣發佈金融緊急措施令,回收所有的舊幣。第二年,1000額度的紙幣正式登場。

之後,由於眾所周知的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且持續20餘年的原因,日本的物價上漲幅度和國民收入水平的上漲幅度很大,1000面額的日元也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了。

所以在1957年和1958年,日本政府又先後發行了5000日元和10000日元的紙幣。

↓1950—1958年發佈的大面額日元



此後幾十年,由於日本人的平均月收入沒有乘十倍式的增長。同時,隨著現金以外的支付手段的普及(信用卡),因而比10000面額日元更大的鈔票也就沒有發行。現在最大面額的日元紙幣仍然是10000元。

以上是日元,韓幣的情況略有不同,但大體也類似。

1950年,韓國發現第一套貨幣,當時韓幣最大的面額是1000。並且當時韓幣也有跟中日一樣的輔助貨幣,即1韓元=100錢。



後來,由於通貨膨脹和主動貶值刺激出口的原因,韓幣先後增加了五千、一萬和五萬面額的紙幣。

總的來說,日元和韓幣的大面額貨幣,其實就是因為通貨膨脹應運而生的。不單單日本和韓國是這樣,別的國家,比如當年的希臘德拉克馬,意大利里拉,俄羅斯舊盧布,津巴布韋幣等,也都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建國之初,人民幣的面額比韓幣還要大。其原因就是國民政府在大陸統治後期的各種騷操作導致的。

建國後,在物價穩定後,中央推出了第二套人民幣,以一比一萬的兌換率,即在舊幣的基礎上,一次性抹掉了四個零,才把人民幣的大面額問題解決。如若不然,可能我們今天使用的人民幣最大面額就是一百萬了。

PS:第二套人民幣的最大面額是10元,我們今天是100元,面額增加了10倍。

↓第一套人民幣的最大面額50000元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了,既然人民幣可以把面額壓下去,日元和韓幣為什麼不把面額壓下去呢?

這個問題,日本內部其實還真的討論過。

2009年,鳩山由紀夫當選首相,他當時就與內閣財務大臣藤井商議,提出過在1美元兌換100日元的兌換匯率下,將日元的面額縮小百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

也就是說,按照鳩山由紀夫的設想,面額縮小後的日元,1日元=1美元,最大面額是100日元。

但是鳩山由紀夫的這個設想提出後,日本內閣的意見是強烈反對。反對理由有四點。

第一、把面值降低的話,新價格會產生更多的小數,湊整會帶來物價上漲。比如說,現在的日元紙幣最低是1000元,500元以下的都是硬幣,最低是1元硬幣。如果縮小紙幣面額,那麼現在一件賣99塊錢的商品,就變成了9毛9分錢。其實什麼都沒變,變的只是多了煩人的毛錢和分錢。

第二、新錢的製造,自動販賣機的改裝,帳薄的修改都會耗費大量時間與資金,對政府和財界,以及個人,會帶來巨大負擔。(日本改個年號,社會都亂的不成樣子,如果改貨幣,只怕是整個社會都亂了)

第三、貨幣面額縮小後,會令一部分資本家聯想到戰後的金融緊急措施,臨時財產調查令等等政策,刺激資本家的換物運動。

第四、貨幣面值縮小隻能給一部分的業界帶來好處,更多的企業由於事務負擔增大,收益會惡化。

↓全世界最小的貨幣單位,1釐錢。流通於通貨膨脹前的日本。(1000釐=等於1日元)



總之就是一句話,日本內閣官員認為:貨幣改動會造成市場動盪,增加政府開支。並且日本人也已經習慣了現在的日元,無謂的改動,會導致公民在消費過程中,產生心理差異感。所以改革紙幣面額,毫無意義。


Mer86


稍微接觸過外國貨幣就會發現,日元紙幣都是一萬一萬的,韓元紙幣則是五萬五萬的。雖然看上去很氣派,但是一買東西就顯得不夠花,比如在韓國商店買瓶礦泉水就得600-700韓元,而日本商店買瓶水沒有個200日元都下不來。



日本和韓國紙幣面值之所以大,主要和本國貨幣單位計算的物價和收入水平有關。20世紀下半葉日韓都經歷了快速發展,物價與收入增長也步入快車道,所以根據需求才發行了大面值的貨幣。不過隨著21世紀開始逐漸發展緩慢,增長也就下降。由於現在物價和收入水平與貨幣面值需求差不多,所以就很少發行新的大面值貨幣。


不過之所以面值只增不減還有一些缺少輔幣和稅收需要等等的次要因素。



先看日元。


自19世紀末明治天皇統一日本後,也統一了貨幣。當時的日元面值也只有1、5、10和100日元,後來到了20世紀20年代才增加了20和200日元面值。由於日元和銀本位、金本位以及美元掛鉤,所以當時的舊日元購買力還是很強的。不過從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當時的日本政府採用浮動匯率,所以一直到了二戰末期的1945年經濟崩潰,才被迫增加了1000日元面值。


在經歷了戰後的瘋狂貨幣匯率浮動後,1949年日元與美元正式採取360:1的固定匯率掛鉤。1953年戰後的日本政府頒佈了《清理小額貨幣及支付金尾數計算法令》,把之前的輔幣“釐”和“錢”取消了,不但回收了貴金屬用於戰後重建,而且抹了零,從此以後日本再也沒有發行輔幣。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日本人均收入和物價水平也開始飛速增長,日元貨幣需求量也就隨之更加頻繁和升高,當時人均月收入5萬日元,於是在20世紀50年代,日本開始發行5000和10000面值的日元。


後來1971年美元脫離了金本位採取了浮動匯率,日元也被迫採取了跟美元掛鉤的浮動匯率,導致日本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約,並且隨著《廣場協議》的簽訂進入發展停滯階段,收入和物價水平到了緩慢發展的狀態。再加上信用卡等無現金支付手段的豐富,目前10000日元紙幣的發行足以滿足日本人日常需求。


至於不縮減面額,一來目前日本人均月收入基本在30萬日元左右,目前的日元面額足以滿足需求。二來日本擁有消費稅,往往這些消費稅都是幾日元的零頭,如果進行貨幣改革,由於沒有輔幣,這些零頭都無法收取,將減少日本政府的稅收。



再看韓元。


韓國在日本殖民時期曾經發行過舊韓元,不過那時掛鉤舊日元,再加上發行量也少,足夠滿足當時的需求。


不過1953年在戰爭結束後,李承晚政府發行的新韓元直接在貶值後掛鉤了美元,當時的法定比例是1美元:100韓元,後來為了統一比例,發行了10和50的韓元硬幣,以及10-1000韓元的紙幣,以取代之前的舊韓元。


日本發行大面額紙幣是因為發展,而韓國發行則是因為發展加貶值。20世紀50年代末韓元由於經濟原因遭遇了人為貶值,已經達到了1美元:1250韓元的地步。隨著1962年朴正熙上臺後,匯率被釘在了1美元:125韓元,並在之後的18年間只做出了4次微調。由於朴正熙政府發展經濟得體,韓國很快經歷了“漢江奇蹟”, 韓國民眾生活水平與物價在他的任期內得到快速發展,所以很快就在1972-73年發行了5000和10000韓元面值的紙幣。



1980年韓國放開匯率後,由於日元強勢美元弱勢,瞄著美元的韓元迅速貶值。屋漏偏風連陰雨,在《廣場協議》和亞洲金融危機兩次危機,再加上地緣局勢緊張過後,韓元貶得一塌糊塗,所以韓國政府也怕引起市場恐慌外加內部原因未能發起貨幣改革,最終架不住貶值的李明博政府在2009年宣佈增加50000面值韓元。


由於目前韓國一面正在以5%左右的速度通脹,而且美元也逐漸弱勢,未來不排除韓國政府發行大面額紙幣或進行貨幣改革的可能,在此之前不會輕易縮減面額。


所以日韓的貨幣面額大,一來是符合眼下兩國發展與物價需要,二來是因為提前就預支了通脹空間,而且在加上稅收和其他政治上的原因所導致的。


馬克觀察


因為日韓在歷史上都經歷過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物價飛漲,貨幣的面值也就是越來越大,而在危機渡過之後,換髮新貨幣的成本太高,於是索性就仍舊堅持使用大面值貨幣

日元和韓元都是今天世界上影響力比較大的兩種貨幣,尤其是日元,它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SRD(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成員之一,是許多國家的外匯儲備貨幣。

但是相比於較高的國際地位,日元和韓元的面值都非常大,給人直觀的感受就是不值錢。在日韓的大街上隨便買點啥就是幾萬,幾十萬,幾百萬。

在中國人民幣最高的數字單位也就是“億”,在日韓直接就是用“兆”來計算。在日韓一兆就是一萬億,這是什麼概念!

按照現在的匯率,1元人民幣大約等於15日元和170韓元。所以你拿著一萬人民幣就能換成170萬韓元,瞬間“暴發戶”。

當然,貨幣的面值大並不等同於你就有富有,韓國的物價同樣也是很高的,買點蔬菜水果動輒就是上千上萬韓元,你手中的上百萬韓元根本不經花。而如果你在韓國買輛車,基本就是幾千萬起步了,而且還是凱美瑞,不是布加迪。

目前日元的面額有:10000日元、5000日元、2000日元、1000日元,另外還有500、100、50、10、5、1日元硬幣。(一萬日元紙幣)

而韓元的紙幣面額則有:50000韓元、10000韓元、5000韓元、1000韓元,硬幣則有500元、100元、50元、10元、5元、1元。(一萬韓元紙幣)

韓日貨幣之所以面值如此之大,是因為這兩個國家在歷史都經歷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例如日本在二戰末期國內物資緊缺,物價飛漲,貨幣的面值也越來越大。

在二戰剛剛結束時,1美元能換15日元。而隨著物價飛漲,到了1948年,1美元能換270日元。到1949年,1美元更是摺合360日元,日元大幅貶值。

在進入50年代之後,日本經濟還是復甦,國內物資日漸充足,日元的含金量和國際地位也在不斷提升。按理說日本可以重新發型正常幣值的貨幣,將舊幣全部收回來。但是這麼做的社會成本實在太大了,在實際操作中容易造成金融秩序混亂,所以日本政府一直沒敢換髮貨幣。

除了換髮成本較高外,二戰後的日本確立了製造業立國的方針,對外出口是日本經濟的發動機,日本製造曾充斥整個世界。而對於外貿出口來說,貨幣貶值是有利於出口的,有鑑於此,日本政府於是堅持使用大面額的貨幣。

韓國的狀況和日本很相似,也是在戰後出現了通貨膨脹,導致貨幣幣值一再升高。而韓國在經濟發展途中也是走的對外出口的路線,因此貨幣貶值有利於韓國的出口,所以韓國政府也一直堅持使用大面額韓元。

如今日本人和韓國人早已經習慣了這種大面值貨幣,在人家嘴裡動不動就是幾十萬,上百萬。

其實不只是日韓,同樣是抗戰結束後民國時期,中國也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當時的法幣一貶再貶。

到1948年,國內的物價比起戰前已經上漲3492萬倍,當時100元法幣連兩個雞蛋都買不到,最低時連盒火柴都買不到,法幣徹底崩潰,國民政府被迫用金圓券代替法幣。

貨幣貶值的問題一直持續到新中國建立之後,人民政府換髮貨幣,才使得貨幣面值恢復正常。

(抗戰結束後,當時人們真的就是用麻袋去裝工資,誰都是“土豪”)


千佛山車神


中國也有,就是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發行的金圓券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第一套人民幣。金圓券最高面值60億,重要的話說三遍,是60億,新疆省發行的單張面額60億,但這60億購買力不強,可能就幾百斤米吧!新中國成立之後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最高面值5萬元,購買力也基本上在中等幅度貶值,在1949年初剛剛發行沒幾個月的人民券(當時人們叫人民券),最高面值也就100元面額。隨著接管國民黨的爛攤子,接收國民黨留用人員,以及中國人民銀行擴大發行鈔票,人民券一直貶值,到1949年底發行千元大鈔,1950年代初發行5萬元大鈔。後來新中國於1955年發行第二套人民幣,廢除百元,千元,萬元大鈔,以1元第二套人民幣兌1萬元第一套人民幣,發行最大面額10元鈔票,之後的第三套也一樣最大面額10元。1987年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增加了100元,是因為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經濟規模提高啦!當然錢的面額提高,當時30年前的100元老值錢了,連萬元戶是中產階層,平民工資就幾百元一月,一輛轎車3萬到7萬元,豬肉5元一斤,1994年豬肉跳躍式增長,到了21世紀,生產力提高啦!人均工資達到3000多元,翻了10倍,而汽車,冰箱的價格只翻了2倍多,說明生產力才是經濟增長關鍵。


幻聽23


人為刻意控制貨幣貶值,是被驗證過有效的促進經濟發展的模式,日本韓國,歐盟前的歐洲諸國(除了英國)都這麼做過。

比如說1000塊錢的東西,成本800利潤200,賣到國外去是100外國元,那麼匯率是1比10。政府通過干預匯率讓本國貨幣貶值,匯率變成1比11,那麼對外國人來說,我花10份錢,可以買到11份產品,本國產品競爭力就會變大,但是對應的,因為貨幣的連鎖反應有一定的滯後性,所以短時間內,我國內採購成本還是800利潤還是200,利潤不變但是銷量上去了,這就刺激出口了。

但是過一段時間,因為匯率問題導致的價格差會慢慢的被糾正過來,國內這個東西成本變成了880,售價變成了1100,利潤變成了220,這就變成了一種通貨膨脹,指的就是同樣的東西,需要更多的錢去買,工資高了,東西也貴了。

再回到出口的問題上,國家如果需要一直保持進口匯率差額外賺取的,那麼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斷的人為控制貨幣貶值,最後導致的情況就是有些國家,隨便買個東西都是幾萬十幾萬。早些年歐洲,法郎都是幾千幾千的,意大利里拉上萬上萬的,就是這麼來的。

這個就是傳說中的匯率戰爭,可以讓你什麼事情都不用做,空手賺錢。歐元區一些國家堅持用本國貨幣,英國,捷克,匈牙利,丹麥等等,主要也是出於這個考慮


凌晨兩點四十四


面值大的國家歷史上都經歷過嚴重的通貨膨脹,可是經歷過嚴重通貨膨脹的國家不止他們,還有很多,比方說俄羅斯,為什麼就不一樣呢?因為俄羅斯發行了新版的盧布來替代舊的盧布。


日本很顯然,在2戰的時候,為了籌集戰爭經費,日本大肆發放貨幣來獲取錢財,從老百姓的手中剝削,2戰以後,人們一方面為了維持金融的穩定,另一方面是留著紀念,以作參考警惕。


韓國則是2戰以後經歷了比較嚴重的戰爭,貨幣一直貶值,也是為了籌措戰爭經費,但是由於戰爭,經濟發展不好,收入降低,開支卻增加了,自然就需要錢,沒錢就印錢,這是常規套路。


以股易金


經濟不斷地增長,確實會帶來通貨膨脹,從而使得貨幣貶值,然而日,韓兩國,並不是貨幣自身的慢慢貶值,然後從量變演變成質變的自然結果。

世界上其他發達國家的貨幣,例如瑞士法郎、歐元、英鎊等貨幣都要比美元牛逼的多。

而日,韓兩國作為亞洲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他們的貨幣相對於美元的匯率卻令人大跌眼鏡。

為什麼日,韓與其他發達國家貨幣差距這麼大?這其中主要是因為一些歷史原因罷了。我在百度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寫的很詳細,給大家推薦一下。(才華有限,寫不出來😂,我也不想抄襲)





還有日,韓兩國貨幣都是“元”,是日圓,韓元。沒有我們的一分兩分。所以他們的100元,相當於我們的一元。這樣算來,貨幣價值也不是很低。雖然他們數字大,但是根本不影響流通使用。


璨若朗星


嘻嘻😄呼呼😊哈哈(ಡωಡ)hiahiahia~

你們回答都錯了。

玩笑~喲。

因為,咱們國家太小了~所以他們才~~是大日本🇯🇵帝國~~是37萬多平方公里吧,大韓民國,10萬平方公里吧?

前幾年看個笑話~~我們國家新聞聯播後播送天氣預報~~得三分鐘~~而大韓民國播送天氣預報三秒鐘~明天各地都有雨☔️~~


用戶8140168334331


恭喜你的回答「古代人口是不會增加的,現在發現美洲新大陸城...」被推薦至頭條首頁!

2019/03/08 08:45

古代人口是不會增加的,現在發現美洲新大陸城市人口開始從倫敦3萬到千萬,以前城市人口如同牲畜,沒有門牌號,拿破崙在歐洲城市區增加門牌號才第一次有,科龍香水1421就是拿破崙給這家分配到門牌號的,拿破崙驅逐貴族焚燒地契,讓貴族平民通婚才有現代歐洲秩序,當然歐洲照樣30年來經濟崩潰,發動戰爭城市人口保持在特定數字的歷史鐵律第一次出現少許改變,是發明出現後城市人口增加。而大蕭條是汽油發動機運輸成本不足以抵消內燃機糧食運輸體系運營消耗成本,運輸到亞洲歐洲成本太高而崩潰,發動二戰才能摧毀德國容克貴族,日本的華族武士封建等級統治社會,內燃機運輸武器成本才能運行,摧毀歐洲亞洲國家機器,美國的糧食運輸體系才能支持運銷成本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665814327393517838/

古代倫敦巴黎3萬人很多了,君士坦丁堡10萬是最大城市,羅馬作為帝國首都不過幾萬人,古代只能保持特定數字,發現新大陸後人口數字增加,而增加是按特定比例進行職業人口比進行的,比如你是個理髮師,牙醫,律師,頭髮每天每個人都生長,每個理髮師每天只能為多少人理髮是有數量限制的,醫生也差不多,每萬人配的職業比即使是小偷,黑社會娼妓都有比例,蘇聯的平地荒野建立的國防機密城市如果不按這個職業比例建立就亂套,理髮師的酬勞數字也和當地交換到食物成比例,比如80萬噸輪船的舵手船長操作的方向舵和航空母艦,潛水艇的一樣大小,但是80萬噸船每次運輸能頂百萬人搬運的工作效率,巨大的產業鏈如果不是特定環節出現商業划算抵消運營成本就會崩潰,韓國,日本,殖民地和魏瑪德國到今天就出現一戰崩潰,希特勒前後,馬歇爾計劃,蘇東波冷戰蘇聯崩潰幾次物價飛漲變廢紙的事件,每次如果不是美洲糧食以不同政治經濟條件進入,人口會保持在發現新大陸時代的數字不會增加,這些時代的政府權力大小不同,對美國依賴程度號稱到被罵是美國傀儡,牛頓時代的貨幣多少可以直接從國家銀行兌換黃金有法律保護,那個時代城市才幾萬人到現在千萬人城市,這獅心王贖金幾萬英鎊相當於整個英國幾十萬人三年財政收入,現在不如一頓飯一臺汽車價錢,相同勞動時間產出比要養活多少人,而韓國經濟崩潰多少次我們也聽說了,柬埔寨80年代出現錢幣變廢紙旅遊也有提到,如果回到古代某些和今天產量不變的東西貨幣相當於的數字是一樣大小沒有改變的,韓國日本這些國家主體人群沒有崩潰被洗牌改變,中國不是民國的幣也是幾萬才得一個新人民幣,這就是通貨膨脹的結果,理髮師同樣理髮要到的經濟體系得到的產品糧食和古代不一致了,而在古代人口不變情況下得到的是隻能始終是相同本地區生產的糧食,現在的是從美洲通過80萬噸輪船運輸來的糧食,在古代經濟崩潰某些職業如果不能從經濟運營中取得糧食就會消失重組,去從事能交換到糧食的經濟體系環節的職業需求,韓國日本在這些衝擊下社會結構衝擊沒有德國歐洲的那麼大,歐洲是整個變廢墟重新建設的,臺灣也推出過新臺幣數字相對比較高,當然當地某些職業產出值和古代一致不變,所以你認為數字高,但是服務的經濟體系產出比是不同的了。在這些人看來從古到今每天勞動的貨幣數字是一致的,日本有個論壇只要影響力最大50人集中在一個地方開會,在一個溫泉旅館進行,和瑞士達沃斯那樣,每年參加的人隨經濟晴雨表行業不同,每天每次溫泉旅館只能去50人,溫泉主人收取費用就可以看出通貨膨脹的絕對數字,如果是幕府時代日本就只能從200多個大名在挑出50個大大名進行,是不會改變的,三國時代,袁本初作為小妾生的被正妻生的袁術欺壓,才能再好如果不是在混亂重組時代完全不能出頭繼承家產,在日本幕府世襲時代乾脆繼承機會完全不存在了,所以人口數字改變,所在行業貨幣產值也有相應改變,但是和所在實時產業鏈產出值成比例,比如英國一戰被德國襲擊印度洋運輸線,英國運費就被保險價格評價機構計算為飛漲。直到德國艦隊被擊潰才回到正常水平,戰爭後德國投降才恢復,至於由此產生的生產體系價格權力重組合可以寫書了。


烏陵與土明


“至於不縮減面額,一來目前日本人均月收入基本在30萬日元左右,目前的日元面額足以滿足需求。二來日本擁有消費稅”

這是有的人的說法。

人均收入30萬,累死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