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向邓艾投降时,黄皓说:“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魏延若还活着,蜀汉还能延续?

魁哥说三国



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魏延自在刘备入川之前,便来投奔,之后更是凭借赫赫战绩赢得了刘备的赏识,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但在公元234年,诸葛亮临死时,却告诫众将士提防魏延,说其早有反意,并给了杨仪消除隐患的锦囊,最终借杨仪之手,害死了魏延。

而魏延一死,蜀汉此时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当后主刘禅投降邓艾时,宦官黄皓说"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那么魏延若还活着,蜀汉还能延续吗?以下便是个人的观点。


第一,魏延此人军事能力强大,若其尚存,必能助蜀汉北伐大计。

魏延此人,不同于一般的将才。他能力出众,深得刘备的信任,否则他也不会会被刘备任命为汉中太守,坐镇蜀汉咽喉--汉中了,他还曾说过:"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足可见其实力。而魏延不仅有镇守疆域的能力,还十分能够战场杀敌。他曾在与魏将司马懿对阵时,迎面击退司马懿,也曾提出过子午谷奇谋,发动奇袭,可知其军事能力不俗。


魏延的军事能力强大,足可支撑蜀汉后期的一系列征战。而其又是诸葛亮北伐的强烈拥护者,他的死不可不说是蜀汉战斗力的损失。当诸葛亮死后,魏延仍坚持北伐大计。说道:"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

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魏延若还存活,必会坚持北伐曹魏,以谋蜀汉生存之道。而当时曹魏独大,蜀汉势弱,唯有奇谋才可攻胜。而魏延又恰巧是这样的将才。因此魏延若存,必能助蜀汉北伐。


第二,魏延性格孤僻,自视甚高,与军中将士关系差,易有隐患。

虽然魏延的军事能力不俗,但是他的为人处世能力却十分低下。据《三国志》记载:"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他自视甚高,与朝廷中其他同僚的关系不好。如果不是之前有诸葛亮与刘备重视其的军事能力,为其谋划出路,恐怕魏延早就淹没在朝堂的浑水里了。但诸葛亮死后,魏延别说想谋划最高的军事大权,就连同僚的信任和支持都没能得到。否则当他与杨仪同被污谋反时,怎没有一人站在他身边呢?


而诸葛亮死后,蜀汉面临失去主心骨的局势,国家极易发生动乱。此时若魏延尚存,必然会借此机会,抢夺军权。但魏延即使夺了军权,最有可能的也还是遵循诸葛亮的北伐大计,坚持北伐。但以魏延的野心和智慧,必然不会考虑到连年征战的蜀国百姓,也不会像诸葛亮一样,休养生息,恢复生产。而是迫不及待的集全国之力,连年北伐,穷兵黩武。但蜀汉本就势弱人少,若再征战不休,恐怕是会引起国力下降,百姓不满,最终蜀国大乱,动摇蜀国根基。


第三,魏延野心极大,失去诸葛亮的克制,容易贪恋权势,蜀汉内乱不断。

在演义中,诸葛亮就曾提到过,说魏延脑后生有反骨,将来必然谋反,而事实也是如此。虽然在诸葛亮生前,他能够发现魏延善养士卒,勇猛善战等优点,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但是在诸葛亮死后,魏延失去了诸葛亮的制衡,就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再加上他自己性格高傲,与蜀汉的文臣武将关系极差,必然会破坏蜀汉内部的团结。


若诸葛亮死后,魏延仍然在世,那以其的野心,又怎么不会妄想染指蜀汉的兵马大权呢?魏延自身与蜀汉内部的争斗,或许还会被司马懿等有心之人利用,进而扩大化,威胁蜀中内部稳定。况且此时刘家的后主刘禅能力低下,面对野心勃勃的魏延,恐怕也只能像当初的汉献帝一样,被人威胁,苟且度日了。

更何况黄皓本身就是个贪慕权势的宦官佞臣,他在后主刘禅投降邓艾时说的这句话,或许也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的反思。魏延若还在,即使有叛乱之心,却也仍然会保蜀汉无虞,蜀汉又怎会落到如此境地呢?

由此可知,若魏延尚且存活,蜀汉或许内有动乱,但也不至于这么快就落得灭国的下场。

你是如何看待魏延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冯梦龙的《燕都日记》记载:“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

明明是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时,崇祯身边的太监曹化淳说的“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不知为何竟然被有心人改编成了黄皓说的“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就算二人都曾是亡国之君身边的红人,黄皓又怎么能和曹化淳相提并论呢?

其实,世人多被《明季北略》所误导:“贼攻西直门,不克,攻彰义门,申刻门忽启,盖太监曹化淳所开。得胜、平子二门亦随破。”后来的《明史流贼传》、《国榷》、《崇祯实录》及《明史通俗演义》等史料也多引用此说法,认为曹化淳曾将北京城的彰义门打开,放李自成的军队入城,因此将他打成了“奸贼派”。

但是,当时的曹化淳已告老还乡5年之久,那有开门迎贼的条件和机会,而且也没有打开城门权威。对此,他曾写下《忽覩南来野史记内有捏诬语感怀》:“报国愚忠罔顾身,无端造诬自何人?家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使不真。”所以,他也是被历史摸黑的一位贤臣。

崇祯在世时,曹化淳先后任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总提督京营戎政等职,曾负责处理魏忠贤时的冤案,平反昭雪两千余件,可见其能;崇祯煤山上吊身亡后,曹化淳又多次奔赴北京,上书顺治皇帝,请求清朝妥善处理崇祯帝后的陵寝,终获得准许,比许多屈膝投降的明朝官员还要好的多,可见其忠;还有他的《被诬遗嘱》、《感怀诗》等作品留传于世,可见其才。

因此,如果说一位有才、有能、有德的人关心国事,并说出“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语,显然很正常。反观黄皓,自从17岁的刘禅重用他开始,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操弄威柄,终至覆国”(陈寿评)。

  • 向刘禅进谗言,致使刘禅和刘永兄弟感情疏远,10多年来兄弟想见一面都不可得。

  • 排除异己,培植党羽,将刚正不阿的将领罗宪贬为巴东太守,并受其亲信阎宇节制。同时,害姜维前往沓中屯田避祸,其得知钟会关中治军,也不敢再回成都,只能上书刘禅。

  • 当姜维上书刘禅,说钟会在关中治兵,有攻打蜀国的倾向,希望朝廷早做防备。可是,黄皓却用鬼神巫之术欺骗刘禅,说敌人根本不会来,没有那回来,致使蜀汉丧失御敌先机。

很显然,黄皓就是一个只会玩弄权柄的庸才,又哪有一点忧国忧民之志,也绝对不会说出“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这样的关心国家安危的话来。

就算黄皓真说过“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魏延也没有被马岱所杀,蜀汉还能延续吗?可以肯定地说,答案是否定的。

《三国志·魏廷传》记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也就是说,魏廷“以勇略任”(陈寿评),但性格又太高傲,同僚都不愿意和他打交道,其实就是群众关系紧张。虽说魏延的确是一员可以独当一面、镇守一方的良将,但他的群众关系太差,又怎么可能担负起扭转蜀汉生死存亡的重担。

  •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蜀军秘不发丧,缓缓退军。当时,护军姜维、长史杨仪以及军司马费祎等人,是抛下他这支孤军缓缓撤离前线的,此乃同僚关系太差之一;

  • 当他梦到头上生角,去问解梦的赵直时,赵直明明心中清楚“头上用刀,大凶之兆”,但他反而糊弄魏廷“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此乃同僚关系太差之二;

  • 当魏廷与杨仪两军对峙相互上书朝廷进行辩解时,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二人的意见,但二人都愿意保杨仪而怀疑魏延,此乃同僚关系太差之三;


  • 诸葛亮在世时,对魏廷并不重用,此乃同僚关系太差之四。

同时,魏廷的处事格局,也就决定了他人生的路走不长。当魏廷看到杨仪等人正在引兵撤退时,十分震怒,趁着杨仪还未下达撤军的机会,自己率先带领部队直接南归,并烧毁所过之处的所有栈道。而这些栈道可是花费了蜀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才建成了,就这样被魏廷一把火毁于一旦。由此可见,魏廷的大局观还是有问题的,显然是“顾小我而失大我”的心态格局。

所以,刘禅投降邓艾前后,黄皓绝对没有说过“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这样的忧国之言,而魏延就算活着,也无力扶蜀汉大厦于倾倒。


祥子谈历史


我觉得有点道理啊。

当年刘备认命魏延守汉中,魏延何其雄壮——曹操举天下来,为大王拒之;偏将10万众来,为大王吞之。

事实上,魏延也是践行了自己的誓言,本本分分守卫门户。

诸葛亮时代,以攻为守。诸葛亮将丞相幕府移到汉中,魏延虽受制于诸葛,但是作为最了解汉中军事的将军,一直颇受倚重。

在诸葛亮时代两类将军颇受重用,一是荆州派系,比如邓芝向宠;二是功能性武将,比如了解雍凉军事的姜维王平。

而魏延是兼具两种特性,荆州出身同时熟悉汉中前线军事。

如果姜维是矛,那魏延就是盾,盾不但能守,而且还能反击和推进。

从后期的蜀汉局势看,对于魏延的需要,要远大于凉州出身的姜维。但魏延死也是必要的,以他的个人性格和武人背景,不论杨仪,蒋琬,还是费祎,陈衹,都不会和魏延合作愉快的。

黄皓的感慨,有道理但又很牵强。

有道理在于,魏延确实能力强,魏延守汉中,估计汉中丢不了。

但是牵强在于,魏延不可能活到那时候。

黄皓的确是个宦官,但宦官不是傻子瞎子。历史上大多数宦官都是帝王的分身或国运衰退的背锅人。

他这句感慨如果是真的说过,那他其实埋怨的不只是姜维能力不足,或者诸葛死后蜀汉以攻代守的战略偏执,很可能还影射了蜀汉内部的派系斗争所带来的内耗。


秋山三国


黄皓是什么人啊?三国时期唯一当权的宦官,原本东汉政权就是被宦官势力搞垮的,等到三国建立时,各国对宦官势力严防死守,曹魏立法严禁宦官干政,东吴也鲜有宦官,唯一一个当权的宦官出在刘禅的身边,这只能说明刘禅是个昏庸之人。

姑且不论魏延是否能挡住当时的邓艾,就说这话从黄皓口中说出来,谁信呢?一个装神弄鬼的宦官说的话,如果你也信,那真没什么可信的了。



事实上,等到邓艾兵临城下时,除了诸葛亮在能延续蜀汉的国祚外,其他任何人都不行,包括魏延、蒋琬、费祎、姜维这些人,统统不行,唯一能延续蜀汉的只有诸葛孔明。

其实站在黄皓的立场上看,是不愿意刘禅投降的,因为黄皓是宦官,能依靠的只有皇帝刘禅,刘禅一投降,就做不成皇帝,那黄皓这个宦官也没有用武之地了。



假设黄皓真说这话了,也不过安慰下刘禅而已,没有任何用,魏延之才与姜维之才不相上下,姜维在时,尚且不能力挽狂澜,何况魏延呢?

魏延虽有才,但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性格问题,魏延就是关羽的翻版,在性格、能力、待人处事方面与关羽如出一撤,看看关羽的结局,再想想魏延的举动,能待续蜀汉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蜀汉的灭亡,不是一天两天的结局,而是数十年的积累,蜀汉灭亡的主要责任人是刘禅。

在蜀汉内部,除了诸葛亮和姜维是坚定的北伐派之外,还有一个魏延也是坚定的北伐派,如果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不死,那么魏延就会成为蜀汉最高军事长官,主导蜀汉的军事,以魏延的性格,北伐仍然是第一重要的事。



世人都看到诸葛亮的北伐,却没有看到诸葛亮虽然北伐,但蜀汉的内政同时治理得很好,在内政良好的基础上北伐,同时北伐又没有较大损失,诸葛亮时代的北伐,对于蜀汉国力的损耗是微乎其微的,反而对蜀汉内部团结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对曹魏却是巨大的消耗。

但是魏延和姜维虽然有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但没有诸葛亮的治国才能,打仗打的就是实力,魏延也好,姜维也罢,虽然军事能力不弱,但是对于蜀汉的内政几乎没有影响力,在后方不断内耗衰弱的情况下,再去北伐,就是穷兵黩武了,这就是魏延、姜维北伐和诸葛亮北伐的区别所在。



就算魏延真活到公元263年蜀汉灭亡的前夕,就算魏延是当时的大将军,也如同姜维一样,是敌不过朝中反对北伐的势力,甚至敌不过刘禅身边一个小小的宦官黄皓,也一样会受到排挤和打击。

在蜀汉灭亡前期,绝大多数朝臣是反对北伐,比如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当时掌控尚书台的,同时掌控尚书台的辅国大将军董厥也是反对北伐,还有以本地大族谯周为首的益州豪强也是反对北伐的,还有军队中官员,比如廖化、张翼等。



整个蜀汉朝廷唯一支持北伐的只有皇帝刘禅,如果刘禅不支持北伐,那姜维的11次北伐基本不会发生,事实上,刘禅还专门下过诏书让姜维北伐,如果魏延还活着,也只有刘禅支持北伐了。

但这个时候已经不是三十年前的诸葛亮时代了,蜀汉在刘禅执政的三十年时间里,国力不断走下坡路,又让魏延穷兵黩武般的北伐,那蜀汉只能灭亡得更快。



再退一步,就算魏延在绵竹挡住了邓艾的军队,蜀汉也无法延续,邓艾已经兵临城下,另一个方向,钟会的15万大军已经开进剑阁,整个汉中除了汉、乐二城在蜀军手中,全部失守,蜀汉可控制地盘已经不到诸葛亮时代的一半了,接下去,蜀汉毫无悬念还是会失败。

十多万魏军已经深入蜀汉境内,有一半的国土已经沦陷,即使在军事上,蜀汉顽强抵抗,也不过是回光返照,就算姜维和魏延联手挡住魏军,但蜀汉国内的投降派已经占了上风,就连皇帝刘禅都没有继续抵抗的勇气,再维持下去,也不过是姜维和魏延被自已人出卖,又或者被皇帝刘禅出卖。



即使魏延一直活着,仍然不能延续蜀汉,除非诸葛亮转世,才能力挽狂澜。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为了蜀国的建立,无数人花费了一辈子的青春,乃至是付出了生命,但是蜀国也不过仅存了40多年。可惜的是刘备这么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诸葛亮尽心辅佐了十多年,但是最后也落下了一个灭亡的结局。刘备英明一世却生了一个糊涂的儿子,刘禅果然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就这样葬送了蜀国的大好基业,自己都没有拼命的去抵抗,反而是投降了,让蜀国很多人遭到了毁灭,为了一己之私,罪该万死。


而当时有很多人在想,要是魏延还活着的话,可能结局就不是这样的,在北伐期间,魏延还曾经提起过,奇袭子午谷计划要是实现的话,蜀国就可能统一天下了。那魏延要是在的话,真的会让蜀国继续延续下去吗?这个答案就是否定了。(根据三国志去讲述)

刘禅就是一个根本扶起来的阿斗,魏延也没有太大能力,诸葛亮都没有做到的事情,魏延又怎么能够做到呢?更何况当时蜀国的命数已经尽了,在大势所趋面前,魏延就算有通天能力,也改变不了这个结局。

首先是刘禅想要投降的,就算魏延在这里也没有办法阻止。



当初可是刘禅投降的,姜维当时还在拼命的抵抗,如果刘禅不投降还是可以继续保留下来的,但是刘禅一枪都没有打,直接把蜀国所有的基业都送给了魏国,让邓艾成了这个战役中占最大便宜的人。姜维气的要死,差点就是自杀了,但是他还没有放弃,还要寻找时机去反叛,并且联系了当时魏国大将钟会,可惜最后也失败了。

冬,邓艾破卫将军诸葛瞻于绵竹。用光禄大夫谯周策,降于艾,

魏延劝说不了刘禅不投降。姜维可是诸葛亮最看重的人才,这个可是在他心目中比姜维更加的重要,姜维最后都没有办法改变刘禅这个投降的事实,他魏延又怎么能够保证劝说刘禅不投降呢,除非诸葛亮还活着,这个还是有机会的。


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斩延首,仪率诸军还成都。大赦。


杀掉魏延其中责任就是在于刘禅,就是因为刘禅对魏延不放心,魏延得不到重用。当初魏延和杨仪闹矛盾,但是最后刘禅选择偏袒了杨仪,让杨仪掌握了权。魏延面对如此情况只能逃走,可是最后也被杨仪所杀了,这一切都在刘禅眼里,要是没有刘禅的意思,魏延又怎么能够死呢?最后杨仪杀了魏延之后,刘禅都没有责怪杨仪,反而放了他。

其次,魏延能力也不是很强,与众人不和,否则也不会早死,自然也做不到力挽狂澜拯救蜀国


魏延可不是诸葛亮,没有强大的领导能力。从当初魏延和杨仪的相争中可以看出,魏延不是一个能够成大事的人,要是他能够一直忍耐下来,不得罪这些人的话,魏延或许就能够使蜀国保留下来。当初诸葛亮还是对魏延抱有很大希望的,让魏延掌握了一定的军权。


孙权: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魏延与众人不和,最后被杀。在诸葛亮死后,魏延应该做的就是和大家和睦相处。毕竟蜀国当时的国力还是尚未虚弱,诸葛亮一死,势必是比较混乱的,他们两个去争斗的话,皇帝又怎么能够放心下来,势必是要选择一个人。但是魏延可能觉得自己地位实在是太高了,在皇帝心目中一定会选择魏延,可是没想到皇帝会选择偏袒杨怡。而当时也没有人去保魏延,可以见他是多么不得人心啊。


《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魏延脾气不好,太容易冲动,不是成大事的料。要是当初魏延看到这样的情况,能够耐心下来,先和刘禅讲清楚就行了。可是魏延却直接想要去杀杨怡,杨仪当时可是朝廷命官,而且手握很大的权力,这明摆着就是送死,而且杨仪也有理由说魏延是造反的,毕竟这两个人象征这么久,自然是有对方的把柄在手里。要是蜀国真的一直在魏延手里的话,怕是可能会更快的灭亡。

最后,蜀国的气数已尽了,蜀国必亡

刘备和诸葛亮皆死,蜀国灭亡是迟早的事情。刘备死后,诸葛亮还活着,可以保守国平安。但是诸葛亮死后,蜀国虽然苟延残喘下来,灭亡也是迟早的事情。就算姜维一直北伐,继承诸葛亮的意志,可是诸葛亮做不到事情,姜维又怎么能做到呢?但是北伐却惹怒了很多人,连年战乱使民不聊生,就算魏国不去攻打蜀国的话,蜀国也迟早是灭亡的。


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虽然是三国演义的开头的一句话,但是却非常的有道理,中国古代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王朝灭亡,另一个王朝会起来,不可能一直延续下来。就算是分裂了,也迟早有统一的时刻,而这个统一的时刻就是蜀国灭亡的时刻。

蜀国必亡。要是蜀国没有打败魏国的实力,那么迟早也会被魏国打败的。人民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战乱,人们早就已经厌倦了,多么想要过上和平的生活,所以统一是不可避免的。既然蜀国是统一不了天下,那么上天就选择了魏国来统一天下,一切选择皆有定数,蜀国是改变不了的。

在这些种种的条件下,蜀国的灭亡是迟早的事情,魏延也是没有办法改变,任何人也是没有办法改变。早在刘备的时候已经就注定蜀国的灭亡了,蜀国已经没有了统一天下能力,只能被别人灭亡。而刘禅是比较幸运的,能够让蜀国继续延续了很多年,最后选择了让蜀国投降,自己安享晚年,对于刘禅来讲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所以一切都是有其道理,历史根本的原因在很深处,慢慢的等待人们的挖掘。

你们认为魏延该不该早死呢?欢迎在下方评论。


史研三国


公元263年,魏国三路大军伐蜀,被姜维阻于剑阁雄关。剑阁自古以来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钟会久攻不下,欲带兵北返,却为邓艾所阻。邓艾以奇兵偷渡阴平小道,穿越700余里的无人区,成功绕过剑阁,出其不意的出现在江油,先是迫降守将马邈,又斩杀诸葛亮之子诸葛绪,攻克绵竹。之后乘胜追击拿下成都门户雒县,蜀汉朝廷震动,在投降派的撺掇下,最终刘禅弃国投降,蜀汉灭亡。魏延若在,能救蜀国?这当然是不现实的。

魏延是先锋将领,却不是谋国统帅

纵观魏延一生的高光时刻,一个是取代张飞成为汉中太守,另一个就是在诸葛亮北伐时期成为先锋将领,斩将夺旗,颇有战功。但是魏延并不是一个统帅型的人才,对于统帅一国兵马或是一路兵马,无论从能力上还是从性格上来说都不太适合。

作为统帅,需要头脑冷静,用兵奇正相符,先谋败而后谋胜。从魏延的带兵来看,他的冒险因子比较多。诸葛亮每次北伐,他都要求以奇兵出子午谷。如此计谋虽有成算,但是风险也是极高的,一个不好,很有可能就是导致整个北伐的前功尽弃,大败亏输。这对于国力弱小的蜀国而言,是难以接受的。

从性格上来说,魏延也不是作为一军统帅的适合人选,据《三国志》记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也就是说他的性格过于孤傲,其他将领都要避其锋芒,不敢惹他。以魏延这种性格作为统帅,军队内部的和谐将成问题。在这一点上可是犯了兵家大忌的,内部不稳,如何能共同抵御外敌。

所以说,从魏延个人的情况来看,他是一个好的将才,却难以成为一位帅才。魏延若在,必是与姜维共存的状态。姜维可做统帅人选,却压服不了魏延,以魏延的性格与资历上看,他必然是想要当军方老大的。这样的情况下,蜀国军队内部必然矛盾重重,能否坚持到公元263年都难说。

蜀国国小民疲,不是一人可救的

三国时期,蜀国是最为弱小的一个国家,从疆域上看,蜀国仅仅只有益州一州之地,下辖22郡。东吴则有3州32郡,魏国是地域最广大的,并且占有中原之地,立国之后有12州87郡。

根据史料统计,刘备建立蜀汉之时,户籍人口仅仅20万户90万人。通过诸葛亮的治理,到蜀国灭亡之时,人口为1百万出头。即便加上兵籍、吏籍、漏籍、荫户、佃客和少数民族这些不纳入人口统计的数量,蜀国的人口也就400万人的样子。

那么东吴和曹魏又是什么情况?东吴在其灭亡时在籍人口为256万,加上不计入统计的人口,数量大约在550万以上,比蜀国多了150万。曹魏的在籍人口为443万,加入未入籍的则高达1300万人口。蜀国人口也就是比魏国零头多一些。国力差距实在太大。

打仗打的就是人口与经济,没有人口如何发展经济,没有人口如何能够招募军队。魏延是大将,不是治理国家的人才,他没有能力让蜀国拥有更多的粮草,也不能让人口得到飞速发展,这些因素制约着蜀国的发展,不用说魏延,即便诸葛在世,这样的局面也无法改变。

蜀国人才凋零,无人可用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是对于蜀国人才凋零,无人可用最真实的写照。并不是说廖化能力一定不行,而是作为八十岁左右的老将,也许经验还在,但是他的体能,武艺各个方面已经严重退化,若有年轻人能够顶上,他又何苦冒着随时嗝屁的危险仍然领军在外。

再来看看姜维以剑阁雄关抵御住钟会大军时,蜀国后方发生的情况。先是江油守将马邈,面对邓艾长途跋涉,几乎是无粮可用的疲兵,直接就投降了。等于为邓艾提供了粮草和兵员。而另外一位守将诸葛绪,战死虽令人钦佩,但是他的选择着实不高明。绵竹关是蜀国都城的门户,坚守即可,为何非得带兵迎击?确实有点草包。之后更不用说了,蜀国官员留着都城不守,直接选择了投降,要知道,邓艾深入腹地,只是孤军一支。如何能面对蜀军的四面围攻。

面对这样一群人才,魏延能耐如何,打仗可不是一个人的事,他总不可能一个人带着兵马去解决所有的问题。

大山侃史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蜀国之亡,不是一个人能够挽救的,纵观历史,除了汉高祖刘邦因秦末特殊的情况以巴蜀之地为基础统一全国,其他各朝各代在益州的割据政权无一不是割据几十年便宣告灭亡,整体的国力才是一个国家能否强盛的基础。

我是【文史侃大山】,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吐槽。一起讨论历史事件。

文史侃大山


黄皓什么时候说过“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莫不是把曹化淳所说的“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把魏忠贤比做了魏延吧。

魏延如果还活着,时事会不会一样发展呢?

魏延生年不详,自211年率领自家部曲追随刘备入川,到公元234年以谋反罪杀害于军中,凡有23年。如果魏延能活到263年,那么等于魏延增加了30年阳寿。魏延初随刘备,已是拥有数百部曲的豪酋,以30岁计算,到了蜀汉灭亡时,已经是83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到这个岁数,不可能还要指望着魏延去上阵杀敌吧。

(魏延镇守汉中14年未失)

当初刘备倾其国力与曹操在汉中争雄,最终逼迫曹操退兵而走。不过曹操也不是蠢笨之人,在离开之前,就把汉中数万户百姓迁徙一空,当时的三国,人口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刘备得了汉中一座空城。即使如此,刘备依然是满心欢喜,因为蜀中门户汉中既已掌握在自己手中,引一支兵马屯驻在此,就足以保证北疆无忧,从而可以专事东征或南征了。

汉中的地理位置重要程度堪与荆州类同,须得一员虎将镇守,节制四方诸将,得是非常忠勇之人才能守御。在任命汉中太守的时候,整个蜀汉朝廷都认为镇守汉中的重任非张飞莫属,毕竟关羽已经镇守荆州了,论关系,论背景,论能力,简直找不到一个比张飞更好的将领了,就连张飞都认为镇守汉中的重任,非自己莫属。可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备却力排众议,任命自己曾经的亲兵,现在的杂牌将军魏延为镇守汉中的主要将领。当命令下发后,整个蜀汉朝廷都惊呆了,毕竟没有人会想到刘备会任命魏延担当汉中太守的重任。

张飞为此郁闷不已,其他人对此也略有不平。在军中以资历为尊,魏延跟随刘备时间并不是很久,虽然立下不少功劳,可是要与荆州关羽相提并论,可不太一样。刘备为了让朝廷众人心服口服,刘备还特意开了一个小短会,当面让魏延做一下防务咨情汇报。魏延拱手说道:“假若曹贼派一员大将带领十万士兵来攻打汉中,我魏延叫他有去无回,把曹贼大将的首级砍下来给大王作酒樽喝酒;假若曹贼带领全国军队来攻打汉中,我魏延让曹贼进退两难!”

(曹操兵败汉中)

当时蜀汉虽然国势蒸蒸日上,但是与占据北方六州之地的曹操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因此魏延守备关中的时候,根据地势特征,在汉中之外设立了很多关卡,借助地势层层阻击敌军的深入,然后聚而歼之。此即是所谓的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策略,这种防守策略,主要就是想办法消耗敌人,让敌人知难而退。

后来刘备兵败夷陵,全国精锐仅余汉中一支孤军,魏延此时正是以孤弱之军力抗曹魏的军事压力,进取之道已有不足,所赖皆地利也。除了借助秦岭的优势抵御魏军外,魏延还在骆谷重点防备曹魏军队。骆谷是曹魏进攻蜀汉的主要方向,所以魏延在守备汉中的时候,曹军并没有进攻汉中。诸葛亮接管汉中,其实还是运用的魏延的策略,曹魏势力始终都不能够进入汉中。

后来姜维将魏延守备汉中的策略改变了,姜维接手汉中后,直接采用了“敛兵聚谷”的策略,姜维的这一策略就是让敌人进入汉中,重点将汉、乐两个城池防御好,让敌人进来后,将敌人歼灭。姜维的这一做法很明显是富有进攻精神的,已经改变了魏延的正面防守的策略,开始用起了奇计。这也是姜维在守卫兵力不足(姜维带兵屯驻沓中,汉中守备力量不足),因此将汉中的外围防线收缩。汉中的地理位置太过于重要,姜维此番用奇,等同于弄险。

(汉中对蜀汉政权的重要程度)

263年的时候,曹军认为汉中空虚,于是曹军18万大军进攻汉中。在这次进攻下,镇守汉中的胡济运用的就是姜维的策略,他将汉中外围收缩,重点防备汉、乐两个城池。钟会一时间无法攻克,之后就取道阳安关。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阳安关的防守大将蒋舒却背叛了蜀汉,钟会占领这里后,有了根据,有了粮草,这样钟会大军在一个月内就占据了整个汉中。

汉中一失,蜀汉防线全线动摇,姜维迅速从沓中撤兵守卫剑阁,阻挡钟会大军的进一步深入,却未料邓艾冒险奇袭,三万人马飞渡阴平,出现在剑阁后方,所向无前,蜀汉竟因此亡国。

所以,假设黄皓说了“若魏延在,时势必不至此”,其实想说的,不外乎是姜维的军事能力不足以守卫汉中,以至于国家有倾覆之祸。黄皓此人与姜维向来不和,而刘禅专宠此人,其用意可能也是出于政治制衡的需要。诸葛瞻无法驾驭黄皓、姜维之间,深以为恨,在出战时还说:“国事至此,吾内不能制黄皓,外不能制姜维,有何面目回见陛下?”竟然在江油战死。

(中国历史向来不缺少这样的小人)

可见,即使黄皓说了这样的话,不过是黄皓进献的又一次谗言,诋毁姜维而已,而姜维也确实应该为蜀汉亡国负主要责任。蜀汉灭亡后,邓艾本想杀掉口蜜腹剑的小人黄皓,这人花了很多钱得以免死,其后事未见史书记载。此等小人,记入史书,尤觉费墨。可叹中国史书上,类似的小人不止一人,也不止一朝。

小人谗佞,君子之道不行,国势是以倾颓。如今的这世道,小人不更是多了起来吗?


而知而行的历史


魏延若活着,蜀汉还能延续?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是自相矛盾的,魏延之所以死,就是因为他“谋反”,既然都“谋反”了,还怎么延续蜀汉政权。下面我们就从魏延之死展开,看一看如果魏延不死的话后续会怎样发展。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逝五丈原,命令蜀军秘不发丧,而是依次班师回朝。这时魏延担任蜀军先锋,他拒绝听从诸葛亮命其殿后的安排,而是“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后来部将又“莫为用命”,魏延只能率领数骑奔赴汉中,在途中被马岱斩杀。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魏延在最前面,他往回跑杨仪等人又怎么会不知道,士兵既然都能烧绝阁道,又为什么突然不听命了?还有既然魏延都烧毁栈道了,那杨仪为什么能在同日到达成都?

所以在我看来,这件事的背后有很多虚假的地方,而之所以会是这种结果,皆因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其实就是从性格矛盾开始的,魏延和杨仪两人都是非常自傲矜人的,所以凑在一起就容易起冲突。孙权听说这件事后就说过若诸葛亮不在,蜀汉必定会因此起祸端。诸葛亮也不是不知道这件事,但是这一文一武都非常好用,所以诸葛亮又不忍心自废一臂。由此在诸葛亮去世后,随即就爆发了这场祸乱。

可能当时诸葛亮并未来得及告知魏延撤军,撤军计划又是杨仪一手谋划的,而魏延听说杨仪要撤军,就派兵往回追,想要找杨仪理论。但是魏延作为先锋部队,往回追肯定人马不能太多,所以他赶到南谷口的时候,对上杨仪必定势单力薄。杨仪把控中军,趁机干掉了魏延。然后再诬陷魏延“谋反”,正好把魏延当成了替罪羊。

魏延之所以被杨仪陷害,就和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事实上他不仅和杨仪关系搞得很僵,和其他人关系也不咋地,幸亏诸葛亮一直护着他,不然早就被整惨了。魏延不仅目中无人,还口无遮拦,就是说话不过脑子,所以很容易得罪人,还有他每次和人吵架还喜欢动刀子,这样的人又怎么不遭人记恨。就算杨仪没有马上算计他,往后魏延没有诸葛亮罩着,也别想好过。

所以说宁可没本事也不能脾气大,仗着自己本事大到处树敌,最后被灭了三族都没人帮忙。魏延就输在性格缺陷上,仗着有诸葛亮撑腰,到处惹祸。现在诸葛亮没了,熊孩子也就该被收拾了。


邯郸醉


蜀汉灭亡是势不可挡的。

首先,从魏延的年纪来看,他可能都活不到刘禅投降那天。魏延211年跟随刘备,234年被杀。如果估计魏延开始追随刘备时近30岁的话,那么被杀应该在53-55岁左右。刘禅263年投降蜀汉灭亡,这时候就算魏延活着也至少八十多岁了,根本打不动了,按照三国时期人的寿命来看,根本没什么人能活到这么大年纪。



其次,从双方实力来看,即使诸葛亮还在都不一定打不过魏晋。蜀国偏安一隅,只占据益州,地少兵弱,魏晋盘踞中原十二州之多,兵强将广,而且正是司马氏强势的时候,连年征战蜀国国力更加微弱,更有“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一说法。这时候就算魏延还活着,也跟廖化差不多80岁的大将,估计这时候骑马行军一天都比较困难吧!



可能有人说有魏延在,用子午谷奇袭早就灭了魏国。子午谷奇袭成不成功不说,就算成功了,还要攻打长安,这期间还需要人牵扯敌人的其他兵力。就算攻下了长安,但是能守下来吗?周围都是敌人的地盘,而且魏晋的国都在洛阳还完好无损,除非魏晋内乱,而且蜀国兵力源源不断的红给才行。



所以蜀国灭亡是大势所趋,就是魏延在也无济于事了。


博古论今天


首先要指出的一点是,黄皓是个宦官、奸臣,蜀汉灭亡跟他脱不了干系,他是不可能说出“魏延若在,时事不至此”这句话的。

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63年)五月,曹魏决定伐蜀,当时姜维得知了消息,于是上书后主刘禅,请求抓紧布防。谁知这时候的刘禅,只听黄皓的话。黄皓说已经占卜过了,敌人绝不会打过来,刘禅就没有听姜维的话。后来邓艾偷渡阴平,逼近成都。刘禅听取了谯周的建议,不战而降。苟延残喘四十多年的蜀汉,就此灭亡!

《三国志·后主传》:“冬,邓艾破卫将军诸葛瞻於绵竹。用光禄大夫谯周策,降于艾。”

那么,我不妨顺着提主的思路,来回答这个问题:魏延若活着,蜀汉还能延续吗?

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明确的:即使魏延再生,蜀汉也难逃灭亡!下面我将根据正史的记载,分析为以下三个原因。

一、魏延才能实在有限。

无论是正史还是在演义里,都可以看出,魏延只是一个武将,没有将略之才。

魏延追随刘备后,屡立战功,被封为牙门将军。刘备当上汉中王,让魏延镇守汉中。当时有很多人不服气,刘备只好当着众人的面,问魏延:你打算怎么抵抗曹军?魏延这样回答: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不可否认,魏延的回答霸气十足,也可以看出他的勇气和决心。不过从这句话中,并没有看出魏延有何谋略,只是看出他很自信和刚烈,甚至有一种夸夸其谈的味道。不过有很多人,都夸大了魏延的谋略,说他提出过“子午谷奇谋”,是个千年一件的人才、天才。还说如果诸葛亮采取了他的建议,说不定就能北伐中原、统一天下了。

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出兵子午谷实在是一个险招。子午谷这条道路极其崎岖、危险,魏延的五千精兵还没走到长安,说不定就损失过半了。再说“子午谷奇谋”,并非只有魏延想得出来。诸葛亮和马谡都知道,马谡还对魏延说:“丞相平谨慎,从不涉险。”因此,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不能证明他有多厉害。

此外,魏延处理同僚关系的能力太差,连自身都难保,怎么能苛求他延续蜀汉呢?魏延有很多缺点,比如他生性高傲、自以为是,当时很多人不敢惹他,唯独杨怡不怕魏延。所以,魏延和杨怡的关系,势如水火。

诸葛亮临死前,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还说如果魏延不从命,大军直接开拔,不要管他了。结果还真被诸葛亮猜到了,魏延不听命令,想继续北伐,还上书刘禅,说杨怡要造反。杨怡也上书刘禅,说魏延要谋反。结果,刘禅更相信杨怡。最终,魏延被以谋反罪给诛杀了。

《三国志·魏延传》:“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魏延“谋反”虽然是被杨怡等人冤枉的,但是这也怪他自己。如果不是他魏延恶人先告状,想置杨怡于死地,杨怡会那么对待他么?这样的魏延,就算活着,也不可能延续蜀汉。

第二,诸葛亮、姜维都不能挽救蜀汉,魏延就更不可能了。

诸葛亮是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才能是举世公认的。然而怎么样呢?六出祁山,次次无功而返,最终病逝五丈原,留下了世人的无尽感叹。

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姜维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诸葛亮对他的评价是: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可是,姜维十一次北伐曹魏,也没能挽救蜀汉的命运。

上面两位,无论是才略,还是学识,都远在魏延之上。他们都不能改变蜀汉灭亡的命运,魏延一个将军,就更不可能改变了。

第三,蜀汉气数已尽。

《三国演义》开篇有云: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蜀汉,蜀汉是魏、蜀、吴三国中,实力最弱的国家。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凭借其极强的治国能力,勉强能让蜀汉军民同心,并协调好内部的矛盾。可是诸葛亮一死,蜀汉就乱成一窝蜂了。况且刘禅又是一个昏庸的国君,他宠信宦官,任用奸臣,不听劝告。蜀汉在他的治理下,岂有不亡之理?

综上所述,魏延才能有限、魏延改变不了蜀汉的命运、蜀汉气数已尽,是魏延不可能延续蜀汉的三个原因。

那么,大家怎么认为呢?

专注三国史,喜欢三国的朋友,欢迎关注、转发和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