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壮年暴死异乡是一种幸运?

杨渊滨


虽然四十岁英年早逝,但是相对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辈子的徐达、汤和和近乎被灭门的李善长以及被剝皮实草的蓝玉等明王朝开国功臣而言,常遇春无疑又是最幸运的。他既等来了明王朝开元建国、成就了不世功勋,又成功“避开”了明王朝开元建国后的权力斗争和明太祖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的大清洗。死后不仅被追赠王爵(开平王),还得到了中国古代武臣的最高等级谥号——“忠武”!更重要的是,常遇春的女儿还成为了明王朝首位皇太子——懿文太子朱标的正室太子妃!如果不是朱标英年早逝,常氏百分百是明王朝的第二任皇后!当然,只能是追谥了,毕竟他死在了朱标前面。之所以说常遇春幸运,与他的姑爷懿文太子朱标是分不开的。用“成也朱标、败也朱标”来形容常氏家族并不为过。



成也朱标

常遇春战功卓著众所周知,但其实他的功劳似乎也并不比徐达、李文忠、汤和这些人高多少,至少没有拉开明显的距离。那么,为什么明太祖朱元璋要对常遇春大加推崇呢?一个原因是常遇春死于洪武二年,彼时朱元璋尚未大封功臣,推崇常遇春其实就是一座安抚人心的标杆,朱元璋为的就是让那些急不可耐等着封侯拜相的功臣们放心!除此之外就是朱标的原因了,就在常遇春去世的第二年,朱元璋决定给皇太子朱标完婚,而太子妃正是常遇春的女儿!为了给朱标加码,朱元璋不遗余力地推崇自己这位最正宗的亲家也就顺理成章了。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想利用常氏家族以及常遇春的小舅子蓝玉来给朱标保驾护航,这就是后来蓝玉能够在一众“中层干部”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所在。不是因为蓝玉能打仗,朱元璋麾下那些“淮西悍将”谁不能打?就连朱元璋的“花花公子”侄子朱文正都是一等一的悍将!朱文正死守洪都那一战就足以说明问题了。朱元璋之所以大肆重用蓝玉、给他那么多机会,就是因为他是太子妃常氏的亲舅舅!正所谓打断骨头连着筋,从常、蓝家族的利益考虑,蓝玉也必须坚定地站在朱标一边,为朱标保驾护航!当然,能力也是一个方面,蓝玉如果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任朱元璋再给机会也无济于事,不是吗?而蓝玉的这些作用,原本应该是由常遇春来完成的。



败也朱标

因为朱标,常氏家族成为了明王朝地位仅次于马氏家族的次席外戚集团!其真实实力更是超过了孝慈高皇后马氏家族太多太多。如果常遇春不死,明王朝的所谓“首席武臣”还是不是徐达,恐怕就很难说了。但是,在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去世之后,一切全都变了!朱标已死,嫡出的秦晋二藩又都不是当皇帝的料,可跳过老二、老三直接立庶出的老四朱棣(明成祖),显然违背了朱元璋自己指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为了后世的长治久安、为了避免祸起萧墙,朱元璋从开元建国伊始就在寻求制度化解决皇位传承问题,废嫡立庶后患无穷!朱元璋最终选择了放弃儿子而立嫡孙,而这也为常蓝家族的衰亡埋下了伏笔。



首先,孙子不是儿子朱标,朱标从洪武十年起,当了整整十五年“实习皇帝”,他完全有能力驾驭蓝玉!可孙子不行,无论是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还是朱允熥,都没有这个能力,他们根本无法驾驭蓝玉。其次,朱元璋为了刻意避开常、蓝家族,在选择接班人时玩出了一个小伎俩——将侧室扶正的继室太子妃吕氏所生的儿子也都算作了朱标的嫡子。如此一来,原本庶出的朱允炆便成了事实嫡长子(嫡长子朱雄英早夭)!反倒是朱标原配常氏嫡出的朱允熥却排在了朱允炆之后,而这就是朱允炆后来成为皇太孙的法理依据所在!在朱允炆被确定为继承人之后,常、蓝家族,尤其是蓝玉,他们与朱允炆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更加没有利益关联!反之,为了利益,这些人会坚定地站到朱允熥一边,给朱允炆制造麻烦,难道不是吗?蓝玉瞬间便从“镇宅石狮子”变成了巨大的威胁!于是,牵连过万的“蓝玉案”发生了……祸及蓝玉满门,蓝玉本人更是被剝皮实草、不得好死!



如果常遇春还活着,自然是没有蓝玉什么事了,后来蓝玉的一切将会被朱元璋加到常遇春头上。试问,朱标一死,朱元璋还能容得下常遇春吗?常遇春可不是蓝玉,他在军中的影响力可比蓝玉深多了!连蓝玉都容不下,朱元璋还能让常遇春酣睡在卧榻之侧?显然是不可能的!真要是那样,常遇春的结局恐怕不见得会比蓝玉好多少……从这个角度而言,常遇春无疑是幸运的!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这不得不说是明初功臣的悲哀,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朱元璋大杀功臣。

明朝开国六国公

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天下大定,朱元璋开始论功行赏,大肆封赏部下,其中爵位最尊贵的是开国六国公,按照功劳先后排名为:

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

曹国公李文忠;

宋国公冯盛;

卫国公邓愈;

鄂国公常遇春/郑国公常茂。

其中常茂是大将常遇春的儿子,如果常遇春活着,应该是排在徐达之后,但是凭借常遇春的功绩,他儿子还能被封为开国六公,足见朱元璋对常遇春的优待。

常遇春其人

常遇春早年因为无法忍受元朝的腐败统治,落草为寇,拦路抢掠,入宅为盗。但是常遇春心底的抱负远不止此,有一次常遇春在和州抢掠时正巧遇上朱元璋率军攻和州,通过自己的观察,觉得朱元璋是能成大事者,果断投奔朱元璋。

常遇春作战以勇猛著称,投靠朱元璋后屡次作为先锋,攻坚克难。在采石矶战役中,面对着元朝水军的严密防守,常遇春冒着箭雨,舍生忘死,冲入敌阵,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元军大乱,朱元璋趁势擂鼓进军,取得战役胜利,为之后朱元璋攻占南京奠定基础,取得南京之后的朱元璋开始显像帝王之气。

后来的衢州之战、九华山之战、池州之战、龙湾大战、鄱阳湖大战等等关键战役中,常遇春都表现出色,成为朱元璋军中战功仅次于徐达的大将。

随后跟随徐达北伐,一路摧古拉朽,山东、河南、陕西、元大都等逐一攻克,但是常遇春却在攻克开平后暴毙而亡,朱元璋得到消息后悲痛万分,赞赏其为“虽古名将,未有过之”,还命人画了一幅常遇春身穿龙袍的全身像作为纪念,可谓是享尽死后哀荣。

飞鸟尽良弓藏

朱元璋大杀开国功臣的恶名是妇孺皆知的,虽然贵为开国六公,但是也难逃厄运。

韩国公李善长,牵涉到胡惟庸谋反案,全家70余口被诛杀,下场不可谓不惨。

魏国公徐达,听说是被朱元璋的蒸鹅毒死的,反正不管怎么样都是被朱元璋防着的。

曹国公李文忠活到了洪武十七年,病逝,寿终正寝。

宋国公冯盛,晚年被朱元璋猜忌赐死,而且诸子都不许继嗣。

卫国公邓愈活到了洪武十年,班师途中病逝,寿终正寝。

再加上胡惟庸案、蓝玉案牵扯到的大量勋贵被杀、被灭族,不得不说早死的常遇春是一种幸运,至少他没有看到朱元璋对功臣举起的屠刀,也没有成为屠刀下的鬼魂。


荣耀历史


朱元璋在得到天下后,对曾经帮助他打江山的功臣们大开杀戒。那些从他安徽老家起事开始就跟随他,为打下大明江山立下赫赫战功的大臣们也不能幸免。

从以“谋不轨”的罪名灭掉宰相胡惟庸九族开始,左丞相韩国公李善长、大将军蓝玉(常遇春的妻弟)、曹国公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相继被诛杀。

明朝初期所封的34个功臣(6个公爵,28个侯爵)中,少数几个因为之前病死,其他人极少能够善终。就连朱元璋的发小兼亲家(他的长女嫁给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开国第一功臣,魏国公徐达也被“赐死”了。

常遇春也可以算是个例外,不过原因并不是朱元璋的网开一面,而是因为他没有等到大明江山的建立,自然也就没有等到朱元璋杀功臣的那一天。否则以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胆略,能否幸免就很难说,也算是一种因祸得福了。

常遇春是安徽凤阳府怀远县人,算起来也是朱元璋的安徽同乡。他少年时期家里穷,跟人家学习武术,长大成人后身材高大魁梧,臂力超人。而且马上功夫也不错,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不过他最初并不是朱元璋的手下,而是投奔了怀远、定远一带的绿林大盗刘聚。这个刘聚也就是干些拦路抢掠,打家劫舍的土匪勾当。常遇春起初看到当土匪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比以往饿肚子的日子舒坦多了,倒也觉得很自在。

可是日子久了,发现刘聚并没有什么大志,跟着他这么混下去肯定没有什么出路,于是产生了脱离土匪,另找出路的念头。

这天常遇春随土匪头子刘聚去和州(和县)抢劫,恰好遇上朱元璋率军攻打和州。常遇春乘机装作老百姓在一旁观看,他发现朱元璋的军队纪律严明不侵扰百姓。认定朱元璋是一个有抱负能干大事的人,于是决定投奔到他的帐下。

他表示愿意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并且自告奋勇愿意担任渡江作战的先锋。朱元璋看到常遇春身材魁梧,仪表堂堂,言语间也能看出他的忠厚与真诚,从一开始的怀疑到后来欣然把他招致麾下。常遇春作为朱元璋手下的猛将,对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不仅敢于直言,还勇猛善战,驰骋疆场,参加了历次重大的战役。常遇春人称“常十万”,因为他曾经自称率领十万军队就可以横行天下。

朱元璋对常遇春很器重,认为常遇春的功勋即使是古代名将也没有超过他的。常遇春后来官当得很大,被封为鄂国公。朱元璋还与常遇春结成了儿女亲家,常遇春的长女嫁给了朱元璋最信任和钟爱的太子朱标。

考虑到常遇春征战无算,从无败绩。加上是太子岳父,本人又位高权重,如果没有早亡。作为刻薄帝王的代表人物,朱元璋是无论如何都没有理由不对他下手的。






马头山村人


题主是想说常遇春病死总比被朱元璋杀死要好,这种说法并非不成立。

朱元璋建国以后大杀功臣,同是老乡出身的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被杀,就连徐达在野史中也沸沸扬扬的传着是被朱元璋赐死。

常遇春虽然不是朱元璋的老乡,但是从朱元璋对待自己老乡的残酷手段来看,常遇春以后的命运是福是祸还真不好说。

不过常遇春并非没有机会逃过朱元璋的毒手,毕竟在这些开国功臣中有一个汤和还是获得了不错的结局,那么汤和难道是凭借和朱元璋的老乡关系才逃过一难吗?

肯定不是,而是汤和知晓“狡兔死,走狗烹”的政治现实,所以汤和自己主动提出来解甲归田,回到老家凤阳去养老。

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并为诸公、侯治第。和帅妻子陛辞,赐黄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钞三千锭、彩币四十有副,夫人胡氏赐亦称是。并降玺书褒谕,诸功臣莫得比焉。自是和岁一朝京师——《明史》

从这段资料中其实我们可以洞察出朱元璋的心思,汤和跟朱元璋说自己年事已高,想退休回家养老的时候,朱元璋很开心,并且没有挽留。

就连口头上的客套也没有,而是很干脆的同意了汤和的请求,封了他一些闲职,让他每年领取俸禄就行了。这还没完,而且还屡屡下诏书表扬汤和。

这里有一句“诸功臣莫得比焉”,就是说其它开国功臣都没有得到汤和那样的表彰,其实难道真的是他汤和做了什么非常了不起的贡献才让大明朝建立起来的吗?

肯定不是这样,常遇春、徐达、蓝玉、李善长、刘伯温这些人哪一个不是功高盖世,为什么朱元璋偏偏就要屡屡表彰汤和呢?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去看,其实朱元璋就是在释放一个信号,汤和一个明明已经解甲归田的人,朱元璋却这样去表彰他,而不去表彰那些身居高位的功臣们,其实就是希望他们向汤和学习,把权力交给老朱。

但是朱元璋没有赵匡胤那样机智的来一个“杯酒释兵权”,他希望功臣们自己开窍,但是功臣们偏偏没有开这个窍,没有办法朱元璋只好借助手中的权力大开杀戒了。

朱元璋是穷苦人出身,好不容易得到了天下,肯定想要老朱家的后代子孙稳稳当当的坐稳江山,汤和很聪明,觉察出了这一点,所以就退隐了。

老子看的比较透,他在《道德经》中写到: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汤和年老以后很谨慎,不敢乱说话,或者有任何逾越的行为,这最终让他在朱元璋的大清洗中得以幸免。而刘伯温虽然也隐退了,但是因为和胡惟庸之间的矛盾,最后也死的不明不白。

也算是躲过了被朱元璋清洗的可能,所以常遇春的病死可以说是一种幸运,如果他没有生那场病的话,倘若他一直活下去,但是没有像汤和那样交出兵权,回家去养老。

那么他的下场可能也不好看。


围炉谈史


常遇春壮年暴死,在古代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但这是否算幸运则各人看法不同。个人认为,对朱元璋其他大臣而言可能会是一种幸运,但对于常遇春而言,则可能称不上什么幸运。

朱元璋曾经对手下将领说“为将不妄杀人,岂惟国家之利,尔子孙实受其福。”,朱元璋这番话的用意是很深刻的,做事不要做绝,即使是对敌人也不能做绝,和谐社会对大家都有好处,包括对于子孙后代。但常遇春这个人却有个坏毛病,喜欢动辄杀投降的敌人。

若从迷信的角度来说,常遇春壮年暴死几乎是应该的,因为这哥们做了很多不地道的事儿,很多时候缺乏人道主义。但是,我们不能这么迷信,因为干过杀降这事儿的其实还不少,也没说都壮年暴死呀!常遇春过早去世,正史没有说的太详细,只点了句“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这个时候是1369年,朱元璋称帝后一年,常遇春的实际年龄才39岁。

很多人认为常遇春壮年暴死是幸运,理由无非是常遇春如果继续活下去,则很难逃脱朱元璋的毒手。我认为,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的。理由如下:

第一,朱元璋对于常遇春不可谓不重视,也可以说很有好感:朱元璋对于常遇春的死非常痛惜,死后给予了极其尊贵的待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朱元璋甚至对于他的儿子也给予了极好的待遇,竟然使之与徐达等功勋最高的五人并列,位列开国六公之一。

第二,常遇春这个人作战勇猛,又有谋略,但是却懂规矩,并不是犯上的人,他的年龄比徐达还要大近两岁,正史称他对徐达的态度却是“听约束惟谨”。可见,常遇春这个人并不是没有心机的,更不是头脑简单的,尤其不是不守规矩的,朱元璋为什么那么器重他,甚至有时候给了他比徐达还高的评价?这里面的道理是值得思索的。尤其,朱元璋在常遇春死后为之痛哭流涕,这种待遇即使不是独一无二的,也足以证明常遇春的为人朱元璋“信得过”,这可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朱元璋的危机感很重,所以要政治清洗,但大臣们是否真的安分守己呢?显然并非如此。后人在评价历史的时候,容易走极端,典型的是对于朱元璋过于强调他的嗜杀大臣,却不考虑到朱元璋手下那帮臣子多半是居功自傲的。朱元璋是要大开杀戒,这是为他的江山稳固考虑。但是朱元璋并不傻,也没疯,不会无缘无故动辄杀人,朱元璋喜欢的“明刑弼教”思想,刑在前,但在他的内心深处,是希望百姓臣妾“听话”而已。而且,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深谙打一派拉一派的道理,要打击不听话的,就要奖励听话的。而以常遇春过去的种种表现看,显然是个听话的人。所以,朱元璋会毫不犹豫地诛杀不听话的功臣,但也会奖励常遇春这种听话的功臣。

朱元璋的政治清洗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有名的,但是被清洗的大臣真正冤枉的比例有多高呢?其实不高。朱元璋没有学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而是考虑到经过元朝的松散丧乱,是该教训一下这些臣妾了,于是,他下手很重,但他的目的显然并不在此,否则就难以解释其接连选择朱标、朱允炆这两典型的儒家信仰的继位者。

基于以上原因分析,常遇春在朱元璋的政治清洗中可以幸免于难,成为极少数的幸运儿。




通鉴智慧传承—兔珞遥


常遇春的确是幸运的,不用看到曾经一起指点江山的战友一个个冤死,不用被自己效忠的人怀疑郁郁不欢,不用经历历代开国功臣被诛杀的宿命。明朝开国功臣的命运如何,可以列举一二人探探究竟。



第一人首先是开国第一功臣徐达,明朝的大半个江山都是靠徐达打下的,这里我们就不列举他的战功如何如何,第一功臣嘛总之是功劳很大,很厉害的一个人,就讲徐达舍命救主的一个事件。元至正十五年,和州城外,朱元璋本是来送徐德崖的,但是突然被孙手下抓了起来,原来在喝州城中朱元璋的老丈人郭子兴把孙德崖抓了起来,其手下收到消息立即把朱元璋给捆了 ,徐达提出用自己换朱元璋,从而解决了这次危机,等于是对朱元璋有救命之恩。对于徐达的死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记载,一说徐达早年征战受伤不少,后来慢慢身体不支病倒不治而亡;二说是被朱元璋赐毒而死;三说徐达病重,并且不能吃鹅,但是朱元璋却赐鹅给徐达吃,导致其死亡。后面两种说法或许并不是史实 ,但是无风不起浪,还是有一定的根据的,我们可以推测朱元璋是有杀徐达这种想法的。自己忠心耿耿对待的人,却想杀自己而后快,可悲可叹!



李善长,明朝开国第一文臣,用朱元璋自己的话说: “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此时李善长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间,练兵数十万,东征西伐,善长留守国中,转运粮储,供给器械,从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他的功劳,朕独知之, 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但是其结局呢?在晚年七十七岁时因胡惟庸案受牵连,同其妻女子侄七十余人全部处死!他手中还握有免死铁券,可是有什么用呢?生死只是在朱元璋一句话之间。


常遇春的幸运不仅在于免于受朱元璋猜忌而赐死,更在于不用经历洪武四大案,因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恒案,蓝玉案被杀或受牵连的人数超过10万人!触目惊心 ,朱元璋的狠辣不言而喻,没有赶上声势浩大的洪武四大案,常遇春何其幸哉!


上游的小石头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大杀功臣事件,在历史上也是极为有名的。包括胡惟庸案、蓝玉案,累计被杀的开国功臣及官员多达数万人。不管是文臣和武将,最终大多都没有逃过朱元璋的“魔爪”。

回归正题,如题所说应该是建立在朱元璋后期大杀功臣的前提之下。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没有被朱元璋安上“莫须有”罪名而杀掉,而是在为明朝建功立业的过程中暴死异乡。结局同样是死,但前一种不但一生英明尽毁,子孙受到牵连抬不起头。而后一种则死后受尽荣宠,配享太庙,一生显著的功绩还可以庇护后世子孙。两种结局天差地别,这大概就是常遇春暴死异乡被称幸运的主要原因。



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朱元璋为何在建国以后大杀功臣上?

一、朱标太子仁厚,朱元璋为其削“刺”

与朱元璋的霸道、暴躁不同,被朱元璋立为唯一接班人的朱标太子自幼学习的就是儒家思想。他温文儒雅,待人有礼宽厚,崇尚以仁德治天下。



朱元璋不是不认可朱标的这种治国理念,只不过这种治国理念必须建立在稳固的皇权统治之上。而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下大明江山的功臣就是潜在可能动摇朱标皇位的最大威胁。

朱元璋曾把太子朱标叫来,什么话也不说,把一根长满刺的棍子扔在地上,要朱标用手捡起来。朱标看到上面都是刺,有些犹豫。朱元璋就把棍子拿起来,顿时手上被刺得鲜血淋漓,但他没有吭声,用剑削光了上面的尖刺,然后再把棍子递给朱标拿着,并且告诉太子说:“那些功臣就是这棍子上的刺,你不敢用手去拿,那就让我把这些刺削光了再给你。”



朱元璋的用意很明显,他知道朱标太子的个性,万万做不出削“刺”大杀功臣的事情。那么这些事就由他来做,血由他来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日后太子的皇位安稳。当然,这时候杀的都是一些非太子党一派的功臣,而太子党一派的功臣自然是要留着辅佐太子登基治国的。

二、太子英年早逝,为皇长孙保驾护航

朱标太子的英年早逝可以说给朱元璋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用尽所有资源和精力培养的继承人突然就这么没了,想要再培养新的接班人已经没有时间了(当时朱元璋已年过花甲)。为了给皇长孙保驾护航,扫清障碍,朱元璋必须再次动手将原太子党一派的功臣全部诛杀。因为那些功臣虽然拥护太子朱标,但却不一定会拥护皇太孙朱允炆。为了彻底杜绝后患,朱元璋再次挥起了屠刀。



所以说,大杀功臣都是因为朱元璋害怕皇权动摇旁落才不得不出的下策。如果常遇春能够活到太子朱标早逝前,他必然能够躲过第一次的杀戮(常遇春是朱标太子的老丈人)。但朱标太子一死,朱允炆被确立为皇储,那么常遇春必然会跟蓝玉他们一样被“清除干净”。按照这样的结局来看,常遇春早死是一件比较幸运的事情。

我是月关略萌,专注历史领域。感谢大家的阅读点评,您的关注和点赞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