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囍宴》是怎样的电影,好看吗?

用户107959675391


本片是李安首次扬威国际影坛之作。影片的最大特色是以中国人特有的家庭伦理观点和中庸观念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使这个几乎令所有家庭困扰的社会问题在影片中得以用一种喜剧的方式解决。这种处理方式和看待同性恋的理念,是东方式的,甚至可以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找到类似的观点。李安的电影都是在当时相对传统的年代去演绎一些开放的话题。剧情不拖沓,自然流畅。恰到好处的幽默感,不讨巧但是好笑。爸爸是终极boss 看破却不说破,在对于孩子的爱下,只能默默的接受,他好就好。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组简单、直接而又不可调和的矛盾:儿子是留美白领,父母是传统老人;儿子是gay,父母盼着抱孙子。同性恋,无论在传宗接代的意义上还是这种感情模式本身,都不可能见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威力强大的家庭伦理,深入无意识的文化-心理因素,以及对父母那份浓浓的亲情,都成为了儿子的羁绊,他不能摆脱责任,更不能斩断亲情。

三个年轻人找到了最适合的处理方法,也满足了父母的愿望,结局应该算两全其美。而这个结局,也是伟同父亲无奈之下的期望吧。父亲临别时感谢赛门照顾伟同,而对威威的感谢明显是为了高家的香火。机场安检时,父亲举起双手的背影,似乎隐喻着一种投降,那是父母为了子女的幸福而作的投降,是一种不得已的退让。而这种退让,同样存在于子女之间。传统与现代,其实也用不着决裂

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男女之间尚且不能终老,何况在这个根本不用对彼此负责的圈子里。既然遇见了或者说会遇见一个对你不离不弃的人,有天大的理由也不能让一切自欺欺人的行径埋没对于生活和爱的追求。能够快乐并且健康的生活已属不易,何必用自己的一生作为赌注,试图去博取那些虚幻的并不可能的幻想呢?


梗梗说电影


在二三十年前,的确是好看的,讲述华人男同性恋的故事。这是李安1993年拍的电影,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和金马奖的最佳影片,赵文瑄、金素梅、郎雄、归亚蕾主演的。

主要内容是围绕东方文化的家庭传承观念和西方文明的婚姻自由、男男同志发生的碰撞。赵文瑄和金素梅扮演男女主角,郎雄和归亚蕾是男主角的父母,男主角是一个居住美国多年的台湾华人青年,女主角是一个穷酸的大陆穷画家,也是男主角的租客。

男主角是同志,已经在美国有了恋人,但是他台湾的父母突然来美国催婚,男主便和女主假扮情侣,谈婚论嫁办婚礼来应付父母。没想到女主真的爱上了男主,还因为一夜情而有了骨肉,可是男主在意的始终自己的男性恋人,然后男女主的假夫妻关系也暴漏了,最终男主的父母接受了儿子的同志身份达成谅解,女主也决定退出,三个人一起抚养孩子……

以现在的观点看,其实有点雷人的,但是当时很少有人向西方展示这种东西方文明碰撞的影片,李安算是先锋。

另外提一句,李安拍了三部电视剧,被称为父亲三部曲,即《喜宴》《饮食男女》《推手》,都是郎雄扮演父亲,东方家庭、婚恋、习俗文化等与西方文明碰撞,或者在现代都市文明中的改变。

*******看更多娱乐推送、娱乐回答,请关注薛菇凉********


薛菇凉


非常好看的一部影片。是李安“父亲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他在沉寂了6年后,拍的第二部电影。个人认为这是“父亲三部曲”中最好看的一部。

影片描写一个传统中国家庭在面对独生子是同性恋这个问题上的态度。矛盾冲突很强烈,情节也很紧凑,拍摄手法现在看来都很值得称道,而且演员选的很好。里面郎雄依然饰演父亲,郎雄的表演非常细腻,话不多,微表情很到位,老戏骨真的没的说。赵文瑄饰演儿子,那时的赵文瑄真年轻,差点没认出。归亚蕾演母亲,把一个老母亲对儿子性取向的意见表达的入木三分。故事因为父母的逼婚展开。最后在饭桌上,当儿子和男朋友,还有假结婚的妻子三人用英语对话时,老父亲是默不作声,老母亲听不懂在着急,一时间矛盾冲突到了顶点。当老父亲后来用英语把自己的想法对儿子讲了后,大家都很吃惊于原来父亲懂英文,这个事情就此全面败露。那一刻,真的很有感触,一个传统的中国父亲,在处理事情时的沉稳,带着些许无奈和尊重,那个感觉拿捏的实在是太好了,看完特别感动。这真的是一部很值得看的电影。(D)


捕鱼小分队


李安导演在二十多年前拍的这部《喜宴》,即便放在今天以及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它是一次东方传统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近乎完美的呈现,是关乎每一个同志家庭选择与走向的必经难题。

李安导演则选择用了一种最热闹的喧嚣,来展现同性家庭最痛彻心扉的孤独与疼痛。

该部影片上映后,先后在柏林、金球、奥斯卡等评选中斩获诸多奖项,成为李安电影作品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带来的现实主义思考与讨论,也从未真正停止过。


峰大大123


李安讲过一句话我深以为然,大意是说,社会上那些公序良俗,那些主流的价值观,你不见得要认同,但是你要知道,而且要尊重,因为那也是我们生活的真相一种。

多年以后重看《喜宴》,感慨李安确实是懂中国社会里人情世故的运行方式,很多台词里都暗藏玄机。比如里面赵文瑄饰演的同性恋儿子,为了应付父母逼婚,找了自己的女房客金素梅来假结婚。本以为假装去登记走个形式就得了,没想到他的父母还想摆一场宴席来庆祝儿子新婚,不然“没有办法给家里的亲戚朋友交代”。留美多年的赵文瑄对这个理由感到匪夷所思,自己结婚和这些人有什么关系啊??

于是他不满地父母说,“我结婚又不是为了交代!” 没想到他父母斩钉截铁地回答道,“不为了交代还结什么婚呐!” 更绝的是,后来他们去餐厅吃饭,偶遇了父亲当年的老部下,一听说这个事儿,立马包揽了办这场喜宴的差事,还义正辞严地教训赵文瑄,“少爷,我这个婚宴呐,不是为了你办的,而是为了你父亲办的!”

这几个对话真是意味深长,看似日常,实际上清楚地点破了婚姻与家庭在中国的社会性,结婚并不是一段私人爱情的结晶,而是身为社会人必须具有的一种生存状态。我记得之前读吴飞和阎云翔的作品的时候,他们都是聚焦中国乡村的人类学者,他们都提到在一个乡土社会,人是被他的社会关系所定义的,一个没有基本的社会关系,即没有婚姻家庭的人,不被看做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畸零人”。在中国,婚姻与家庭的公共性和私人性是并行的,这也带来了代际之间价值观的互相碰撞。

但李安似乎又是乐观的,到片尾,郎雄和归亚蕾饰演的父母都接受了这个现状,双方都做出了妥协,他们接受儿子有一个同性伴侣的事实,但与此同时也需要让金素梅生下孙子,五个人站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新型的家庭。


挖石油的穷秀才


已经忘了上一次看《喜宴》是什么时候了,大概不是在上大学,就是在读研。李安不是那种喜欢挑战观众的艺术家,所以哪怕是《父亲三部曲》这样以老人为主角的家庭伦理剧,我当年也是看得津津有味。

但是我猜与现在比起来,应该少了很多会心一笑。原因很简单:电影中的那一堆过程——相亲、见父母、操办婚礼等等,那时我还没有完整地经历过。

于是一个巨大的感慨升起:快30年了,时间怎么好像停止了一样,关于婚姻、关于两代人的观念冲突,一切都像是轮回一样,没有任何变化:

  • 父母不厌其烦地催婚,甚至替孩子去参加相亲俱乐部——是不是想到了人民公园里那些愁容满面的家长?

  • 公婆对未来媳妇的要求还是:能生养、会做饭。
  • 婆婆见到儿媳妇,最迫切的事情,是做「人口普查」,七大姑八大姨地盘问一遍——得知西蒙是儿子的同性恋人之后也是一样。
  • 那些恶俗的、被李安自己称之为「中国人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的婚闹,我们不是也仍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网上看到类似的新闻?
  • 还有那些劝酒的说辞、老部下见到老领导时的毕恭毕敬,哪个中国人对此不熟悉呢?

当然,温润如李安,是绝不会只是批判的——那些年轻人讨厌的繁文缛节里,又分明藏着许多独属于中国人的人情味。

所以当影片的最后,父亲过安检时,高高举起双手向现实「投降」,我们又怎能对他恨得起来?


雪宝宝爱电影


喜宴,饮食男女,推手,是李安的生活三部曲,但我更想把它归名为文化三部曲,中美文化冲突,传统道德冲突,家庭文化冲突,这才是李安真正想说的东西,我曾经说过剧情没有特别明显的逻辑错误,人设没有前后矛盾可以称之为及格的电影,有惊喜有巧思可称之为好电影,有思考则可以进入经典的行列了,喜宴当属第三种。


半知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