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化路街道:“巧姐”用雙手編織愛的橋樑

文/半島記者 李豐 見習記者 劉姮 實習生 侯祥家 圖/受訪者提供

進入十月份,天氣漸漸轉涼,東吳社區的環衛工人們手裡的水杯都穿上了“新衣服”——一個個彩色毛線編織而成的杯套,既保暖又好看。原來,這是東吳社區“巧姐編織”特色黨員服務隊的成員們,為社區的環衛工人親手編織的,為他們送去暖心的禮物。近日,記者來到東吳社區,見到了心靈手巧的“巧姐”們。

社區“老傳統”,DIY杯套送溫暖

記者走進東吳社區的編織室,就看到琳琅滿目的編織品,擺滿了整整兩排櫃子,孩子用的小書包、各式各樣的帽子、精緻小巧的童鞋……不用問,這些編織品全部出自“巧姐編織”特色黨員服務隊成員們之手。

“社區能有這麼幹淨整潔的環境,與各位環衛工人的辛苦付出是分不開的。我們‘巧姐編織’的隊員們就想著怎麼發揮自己的長處,為他們做點事。織一個杯套,既能防止摔壞杯子,等天冷了還有保溫的作用。”東吳社區黨委書記、“巧姐編織”隊長張虹介紹說,自從2015年“巧姐編織”特色黨員服務隊成立起,便每年為社區的環衛工人送去編織杯套,這已經成為社區的“老傳統”了。這支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服務隊,已經為不少困難群體送去溫暖。敬老院、孤兒院、學校等地方都留下過她們的足跡。“我們就是想為社會奉獻自己的愛心,也希望愛心能傳遞下去。”張虹說。

嚴師出高徒,不滿意的就拆

回憶起幾位姐妹聚在一起手工編織,老師姜迎春介紹道,大家都非常喜歡手工製作,編織過程中遇到問題也經常請教她,熟能生巧,大家的作品越來越多,在社區的支持下成立了編織隊,大家也萌發了用自己的編織特長服務社區居民的想法。

說起編織的基本技法,姜迎春說:“編織最基礎的就是走針,織的時候走平針,簡單地說就是走上下針,鉤的時候要走長針和短針”。她邊講邊示範,只見一根線在她的十指間穿梭,瞬間便織好了一個錢包的花紋,鉤法也像魔術般變化著。姜迎春從小就對編織特別感興趣,十五、六歲的時候就自學了編織。擁有一雙巧手的她還是個熱心腸,她自建了編織交流微信群,見到喜歡的編織樣式她會及時發到群裡,讓大家參考,隊員們需要的編織材料都是她跑腿去買,平時在家她也不閒著,出去學習新的編織方法、絞盡腦汁給編織品配色,不滿意的就拆,就這樣織了拆,拆了織,現在隊員們都是按照她的樣品進行編織。隊員孫建玲開玩笑說:“姜老師對我們要求特別嚴格,不合格的作品,她說拆就拆,我的作品被她拆的最多。”

愛心在傳遞,致敬可愛的人

在老師的嚴格要求下,大家的編織水平飛速提高,2015年底,“巧姐編織”特色黨員服務隊,首次開展公益活動——在海泊河廣場參加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義賣活動。正值寒冬,又恰逢羊年“尾巴”,大家集思廣益、通宵編織,織出了30多頂小巧可愛的“喜羊羊”帽子,並且按照不同的年齡和性別,男孩帽子是棕色的羊角,女孩的則是米色的羊角襯著粉色的蝴蝶結,白色的帽子配上可愛的羊角,剛剛擺上義賣展臺,就被搶購一空。首次嘗試大獲成功,給大家帶來了動力,幹勁也更足了。

一頂頂冬帽,傳遞著濃濃的愛心;一條條圍巾,有著編織隊員深深的情意。2016年,編織隊給青島市兒童福利院的孩子們送去了40多頂帽子和20多副手套;2018年1月編織隊為山東路小學的困難學生送上帽子、圍巾和書包共30件;2018年10月,編織隊為轄區內的困難老人送去了親手編織的愛心帽子……四年半的時間裡,“巧姐編織”特色黨員服務隊參與了無數次公益活動,送出去的愛心編織品多到她們自己都數不清了。

在敦化路街道,像“巧姐編織”特色黨員服務隊這樣默默奉獻的隊伍還有很多,他們用自己的行動感動著這座城市,溫暖著身邊的人;他們一直在我們背後付出,不求回報,讓我們向他們可愛的身影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