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兵在淝水擊敗苻堅,與謝安有何關係?聊聊這背後的東晉政局

東晉孝武帝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前秦皇帝苻堅發兵攻打彭城。苻堅發動彭城之戰是為了在開啟全面滅晉戰爭前,奪取淮南這個戰略要地。

北府兵在淝水擊敗苻堅,與謝安有何關係?聊聊這背後的東晉政局

苻堅為了拿下淮南,動員了至少十幾萬的大軍,以兗州刺史彭超、後將軍俱難分別率領,其中彭超為這一場戰爭的總指揮。

《資治通鑑·晉紀二十六》

秦兗州刺史彭超請攻沛郡太守逯於彭城。

後將軍俱難、右禁將軍毛盛、洛州刺史邵保帥步騎七萬寇淮陽、盱眙。

這一場戰爭的前期,東晉可謂是屢戰屢敗,甚至被彭超等人打到了三阿,距離揚州治所廣陵不過百里,廣陵也是建康長江北岸的最後防線。在這危急時刻,謝安的侄子謝玄站了出來,率領自己的軍隊解救了三阿,打退了俱難與彭超。

謝玄對於打退前秦軍隊並不感到滿足,而是希望消滅其主力,於是他緊追不捨,最後“難、超北走,僅以身免”,謝玄將前秦的軍隊徹底擊潰,僅僅兩位主帥逃亡。

謝玄率領的士兵便是東晉有名的北府兵,而與前秦的彭城之戰便是北府兵的首次亮相,可謂是一戰成名。

北府兵在淝水擊敗苻堅,與謝安有何關係?聊聊這背後的東晉政局

這隻軍隊之所以被稱為“北府兵”有兩個原因,一是謝玄當時為南兗州刺史,而南兗州可以看做東晉的北府。另一個便是南兗州的治所是京口,北府兵的主要成員均來自京口以及附近的徐、兗等地,這些地方均處於東晉北方。

《資治通鑑·晉紀二十》

玄募驍勇之士,得彭城劉牢之等數人。以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銳為前鋒,戰無不捷。時號“北府兵”,敵人畏之

北府兵徹底揚名天下的便是5年後的淝水之戰。公元383年,苻堅率大軍與謝玄對峙於淝水,前秦軍隊數量號稱百萬,但當時前秦軍隊分了好幾路攻打東晉(大軍總數也許有百萬,但其中至少有一般的後勤,否則誰來運輸糧草?),因此苻堅在淝水的士兵最多也就8萬到10萬的數量。

注:戰後慕容垂仍然有3萬人馬,苻堅最初率領的士兵起碼也得比他多吧。苻融是淮南戰場的主力,士兵數量肯定也比慕容垂多,因此十萬數量的士兵還是有的。史書中記載的苻融兵馬是三十萬。

面對如此龐大的大軍,謝玄卻並不害怕,最後趁著苻堅向後退兵的時候,“以精銳八千涉渡肥水”率先發起進攻,擊敗了苻堅,徹底將北府軍的大名傳播天下。

如此厲害的北府兵是如何誕生的?謝玄為何會想起了組建北府兵?那就得從桓溫後期說起了。

北府兵在淝水擊敗苻堅,與謝安有何關係?聊聊這背後的東晉政局

一、桓溫掌權之時,謝安的崛起之路。

在東晉,每個世家都會有一人或者數人進入仕途,因為世家只有持續掌權才能保證家族的繁榮與昌盛。

在謝安出山前,謝萬是謝氏在朝堂上的利益代表人。不過謝萬在跟隨桓溫北伐的時候,因罪被貶為庶人,為了家族的利益,四十多歲的謝安不得不出仕。晉穆帝生平四年(360年),謝安到桓溫軍府中當了司馬,再次踏入東晉朝堂。當時的桓溫的勢力正值巔峰,其廢晉帝司馬奕為海西公,另立簡文帝司馬昱。能隨意廢立皇帝,足以說明桓溫的權勢了。

桓溫對東晉內部擋路的世家一向是狠心鎮壓,尤其面對曾經掌權的庾氏,桓溫更是狠下辣手。他先後誅殺了庾希、庾邈、庾倩、庾柔等庾氏的主要力量,可以說庾氏被桓溫滅門。

北府兵在淝水擊敗苻堅,與謝安有何關係?聊聊這背後的東晉政局

桓溫如此威勢靠的什麼?還不是手裡的軍權。謝安這時候無權無勢,也不得不小心侍奉桓溫。

《晉書·桓溫傳》稱:

侍中謝安見而遙拜,溫驚曰:“安石,卿何事乃爾!”安曰:“未有君拜於前,臣揖於後。”

《晉書》的記述太過生硬,貌似謝安為了諷刺桓溫廢立晉帝一樣,否則不會用“驚”字來形容桓溫的表現,驚可以是驚訝,也可以是震驚。不過在《世說新語》中,卻將謝安的小心謹慎以及桓溫對謝安的不同態度表現了出來:

桓公即廢海西,立簡文,侍中謝安見桓公拜。桓驚笑曰:“安石,卿何事至爾?”謝曰:“未有君拜於前,臣立於後。”

一個笑字,便抵消了《晉書》中的“驚”字,消除了桓溫與謝安之間那種劍拔弩張的氣氛,寫出了桓溫與謝安之間的和諧關係。正是由於謝安的“小心侍奉”,讓桓溫將其當成了自己人,才有了謝安的一步步上升。因此在簡文帝病重期間,桓溫將謝安放入了輔政名單。

《晉書·謝安傳》簡文帝疾篤,溫上疏薦安宜受顧命。

謝安短短數年時間,便從桓溫的司馬,上升到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最後又成為新帝的顧命大臣,這不的不說謝安的手段高明。

北府兵在淝水擊敗苻堅,與謝安有何關係?聊聊這背後的東晉政局

二、桓溫死後,桓衝與謝安之間的默契。

桓溫死後,桓氏便發生了內亂。桓溫將自己的權力交給了弟弟桓衝,而不是世子桓熙。桓溫諾大的權力誰甘願放棄?於是桓熙便想奪取桓衝的權力,最後桓熙等人反而被桓衝給流放了。

《資治通鑑·晉紀二十五》

溫以世子熙才弱,使衝領其眾。於是桓秘與熙弟濟謀共殺衝,衝密知之,不敢入。俄頃,溫薨,衝先遣力士拘錄熙、濟而後臨喪。秘遂被廢棄,熙、濟俱徙長沙。

桓溫雖死,但桓氏的權力仍然極大,尤其在長江上游的江州、中游的荊州,更是桓氏勢力傳統地區。當初桓溫為了“篡權”做準備,將自己鎮守的位置向建康遷移,好隨時接收東晉權力中樞的消息,而荊州權力便交給了自己的弟弟桓豁。

《晉書·桓豁傳》溫既內鎮,以豁監荊揚雍州軍事、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假節,將軍如故。

注:桓豁是“監”荊揚雍州軍事,比都督荊揚雍州軍事要低,權力仍在桓溫手裡。

謝安如何執掌東晉政權的?除了我們上面說的桓溫的舉薦,便是史書上記載的“謝安以時望輔政,為群情所歸”(《晉書·桓衝傳》)。所謂的“群情所歸”指的便是東晉其他世家站到了謝安身後,讓謝安與桓氏打擂臺。

北府兵在淝水擊敗苻堅,與謝安有何關係?聊聊這背後的東晉政局

面對強勢的桓氏,謝安一方面安撫拉攏桓氏,表示自己對桓氏地位的肯定;另一方面又小心試探桓氏,看看桓氏是否有更進一步的打算。

謝安的安撫,便是認可了桓氏對荊州的“所有權”。桓溫去世後不久,桓豁便被任命為徵西將軍、都督荊州諸州軍事,這便是東晉朝堂(謝安等世家)對桓氏繼續執掌荊州權力的認可。

《晉書·桓豁傳》溫薨,遷徵西將軍,進督交廣並前五州軍事。

《資治通鑑·晉紀二十五》加右將軍、荊州刺史桓豁徵西將軍,督荊、楊、雍、交、廣五州諸軍事。

謝安雖然承認了桓氏對荊州的所有權,但對桓氏仍抱有警惕心,誰知道他們之中會不會出現一個新的桓溫。因此他必須遏制桓氏在東晉中樞的權力擴張。

當年的庾翼、庾冰兄弟便是一人執掌荊州地方勢力,一人在建康掌控中樞大權,若不是庾翼、庾冰死得早,說不定就出現了“庾溫”。桓衝、桓豁便借鑑了庾氏兄弟的做法。桓豁佔據荊州這個險要之地,桓衝則接近建康權力中樞。謝安必須得限制桓衝在朝堂的影響力,但光靠他一人卻辦不到,因此他便褚太后再次臨朝輔政,以此來牽制桓衝。

《晉書王彪之傳》

時桓衝及安夾輔朝政,安以新喪元輔,主上未能親覽萬機,太皇太后宜臨朝……時安不欲委任桓衝,故使太后臨朝決政,獻替專在乎自己。

謝安的做法並非為了專權,因為他是靠著世家支持上臺的,手裡沒有兵權,遠遠達不到庾亮、桓溫那樣的高度。他只能藉助褚太后的名義,來壓一壓桓衝。

北府兵在淝水擊敗苻堅,與謝安有何關係?聊聊這背後的東晉政局

好在桓衝不同於他的哥哥桓溫,這是一個以大局為重的人。他只想保住桓氏荊州的勢力就好,至於其他的完全可以讓出來。當初桓衝初掌桓氏大權的時候,不少人都勸說桓衝,希望他能消滅謝安、王彪之等輔政人員,讓桓氏獨霸朝堂,但被桓衝拒絕了。

《資治通鑑·晉紀二十五》

衝既代溫居任,盡忠王室,或勸衝誅除時望,專執時權,衝不從。

桓衝在東晉中樞三年,發現謝安確實沒有剪除桓氏勢力的打算,將揚州刺史的位置讓給了謝安,自己則出鎮徐州。桓衝這是用行動表示,自此之後我桓氏只要荊州,揚州的勢力就交給你了。

《晉書·桓衝傳》寧康三年,(桓衝)乃解揚州,自求外出。

注:東晉朝都建康算是屬於揚州勢力範圍內,在東晉拿下揚州刺史便是表明自己在建康有著絕對的權力。

面對桓衝的“善意舉動”,謝安自會投桃報李。在第二年,桓豁便被任命為徵西大將軍,一個“大”字之差,表明桓豁有了在荊州招攬人才的權力。

注:大將軍有開府的權力,府裡的人員任命全是桓豁一人說了算,這就相當於另立了一個小朝廷。

謝安拿下揚州後,便希望謝氏能掌有一定戰力的軍隊。陳郡謝氏雖然由儒學轉向清談玄學,但其勢力的崛起靠的是軍功。謝尚、謝奕、謝萬都是以軍功起家,因此謝安也知道只有軍事實力才是根本。

北府兵在淝水擊敗苻堅,與謝安有何關係?聊聊這背後的東晉政局

在桓氏讓出揚州淮南地區後,謝安便著手將自己的侄子謝玄安排到兗州刺史的位子上,讓其就地募兵,以保障東晉淮南地區的安全。這才有了“北府兵”的誕生。

正是謝安與桓衝的默契,才各自暗許對方勢力的發展。若是桓溫掌權,他絕不會允許謝氏擁有反對自己的力量。

結語

最初的北府兵雖然在名義上屬於東晉朝廷,但其實算是謝氏的私兵。不過隨著謝安、謝玄的先後去世,謝氏遭到司馬道子的打壓,因此北府兵脫離了謝氏的掌控,成為其首領劉牢之的個人武裝。

謝安組建北府兵有兩個目的,一是用來對抗前秦,二是鞏固謝氏的權勢。誰會想到東晉最後卻是被這隻軍隊埋葬,而謝氏也因這隻軍隊陷入風波中,這就是後話了。

不過也正是謝安、桓衝二人的識大體,東晉才有了自建立後最平穩、最強盛的十年(373年桓溫去世,383年的淝水之戰),也正是二人的努力,面對前秦的全面戰爭,東晉才有了抵抗的能力。

北府兵在淝水擊敗苻堅,與謝安有何關係?聊聊這背後的東晉政局

東晉實力的快速發展被北方的敵人前秦看在眼裡。尚書左僕射權翼曾勸阻苻堅,不要發動滅晉戰爭,因為他認為東晉“君臣輯睦,內外同心”,這時候正是東晉最強盛的時期,可惜苻堅沒有聽從,而淝水之戰的結局也證明了謝安、桓衝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