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送達順暢 讓辦案專心

司法文書送達是開啟訴訟程序的第一步,送達與否直接關係到案件能否正常審理與執行。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人民法院院長徐建東介紹,今年以來,相城區法院探索形成了送達“五步法”,實現了送達工作全流程智能化處理、集約化管理和社會化外包。截至10月16日,共完成送達任務19224件,案件平均送達時間縮短77.3%,1至9月,案件平均審理天數較2018年同期減少42天,法定審限內結案率同比上升24個百分點。

過去的送達確實費時費力

“都知道執行難,其實送達也難。是讓基層法院法官、書記員非常頭疼的事,是影響辦案效率的一大羈絆。”相城區法院副院長吳宏告訴記者。

以前的送達究竟有多難?在相城區法院召開的座談會上,大家如是說——

難在手工作業費時間。民一庭書記員唐寬正說,以前的送達工作需要手動製作傳票、應訴通知書、舉證通知書等十餘種文書並打印,去文印室蓋章,分揀裝訂,拿刷子塗膠水,再手寫面單地址,送交郵寄,就算像他這樣的熟手,一套流程下來也至少要20至30分鐘。

難在找人費周折。民一庭副庭長黃堅說,該院員額法官在辦案件人均一百多件,法院文書不可能每件都直接送達,一般都是郵寄送達。隨著大量的農村人員進城務工和購房,以及城鎮化建設的加快,很多人家被拆遷安置,戶籍地與實際居住地不一致的情況越來越多。另外,蘇州外來人口多,外來人口流動性很大。前些年,民間借貸案件超過40%被告送達不到。

難在鬧訪費腦筋。立案庭法官助理史丹說,一些被告惡意規避送達,上門找不到人,電話打過去不接,發短信不回,導致法院沒法按時開庭,你缺席審判,一些人又不知從哪冒出來,到執行階段後就不停地上訪,無中生有、任意誹謗,牽扯了法院人員很大精力。

破解“送達難”需借道借力

“知難不能避難,知難更要解難。如何破解‘送達難’?我們感到,靠法院一家不行,必須融入智慧法院建設的高速路,融入黨委政府網格化社會綜合治理聯動的高速路,善於借道借智借力,形成內外大協作的局面。”吳宏說。

“我們首先從整合信息化資源,搭建智慧送達平臺做起。”相城區法院行政裝備科科長金海龍全程參與破解“送達難”。他介紹說,相城區法院利用“智慧審判蘇州模式”的最新成果,打造一站式綜合集約送達平臺。在辦案系統內嵌入電話送達自動錄音模塊,自動獲取當事人聯繫方式,一鍵撥打電話,並將語音轉存至電子卷宗。與區社會綜合治理聯動中心實現無縫對接,與區司法局、區律師協會簽訂框架協議,將送達系統嵌入蘇州法院律師在線服務平臺和蘇州智慧法院APP,還在法院辦案系統開發公告管理模塊,與《人民法院報》線上平臺對接,形成了一個送達閉環。

在相城區法院一站式綜合送達集約中心,記者看到電話崗、文印崗、郵寄崗、掃描崗等崗位整齊排列,由8名外包人員承擔相應工作。這是相城區法院通過購買社會服務,藉助社會化運作,建立的專業送達團隊。為確保服務高效優質,法院還加強集約化管理,制訂了相關文件,規範了送達中心人員工作流程,簽訂了合同及保密協議。同時,加強對本院書記員、律所工作人員和網格員的專項應用培訓,確保各方無障運轉、無懈可擊。

“五步法”讓送達有序有力

10月15日9點48分,民一庭書記員楊劍在相城區法院綜合信息門戶平臺的網格協助頁面,向區聯動中心網格平臺提交了請求協查被告沈某信息的申請;10點29分,中心坐席員在平臺上簽收任務並審查後,逐級下派至相應的三級網格員;13點23分,石橋村網格員將沈某最新的聯繫方式和地址、家庭情況等協查信息上傳至平臺;13點30分,楊劍根據網格員提供的最新信息生成傳票、通知書、舉證通知書等十餘種文書的電子版。

幾分鐘後,電話崗的工作人員小張,根據楊劍發起的送達任務,通過“電話+短信”的方式,與沈某通話後,將開庭時間地點、案件基本信息,傳票、受理通知書等可預覽的法律文書以短信形式發至沈某手機。文印崗、郵寄崗、掃描崗等工作人員展開核查、打印、郵寄EMS等標準化流水線作業……

這是相城區法院綜合信息門戶平臺為記者演示的閉環送達新模式。

據金海龍介紹,有了大協作的機制,他們探索的勁頭越來越高,思路越來越清晰,終於形成了標準化、流程化和快捷化的“五步法”:第一步,利用電話+短信送達;第二步,利用律師平臺+手機端送達;第三步,利用集中文印+郵寄送達;第四步,利用網格協查+直接送達;第五步,利用線上系統快速公告送達。

蘇相律師事務所律師顧東林告訴記者,“五步法”送達有力減少了部分被告惡意規避送達現象,減少了缺席審理後上訴、信訪等現象,可以讓法官專心辦案;同時,保障了未規避的被告參與訴訟的權利,網上途徑公告送達更是免去了群眾往來奔波之苦,提升了群眾對法院工作的滿意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