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學發展史》西歐文藝復興文學之九:法國文學3

《世界文學發展史》西歐文藝復興文學之九:法國文學3

西歐文藝復興文學之九:法國文學3

杜伯萊(1522-1560 年),是七星詩社另一個重要詩人。他很早就成為孤兒,在他學法律期間認識了龍薩等人。1549年發表了《保衛和發揚法蘭西語》的七星詩社宣言和他的第一本詩集《橄欖集》。主要描寫愛情,橄欖是他所愛姑娘的象徵,同時橄欖也是完美的象徵,這是新柏拉圖主義的傾向。在形式上是學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詩。1553年,他的堂兄帶他到意大利,他為他堂兄作秘書。他厭倦主教宮廷的生活,因為他單純,喜歡單純的生活,而且工作繁忙。他十分思念故國,4 年後回到法國。在1558年發表了3 部作品:《羅馬的古蹟》、《悔恨》和《鄉村的遊戲》。1559年他發表了最後一首長詩《宮廷詩人》。1560年逝世。

他在《羅馬的古蹟》中,表現了羅馬古蹟憂鬱的美,這在法國是第一次賦予羅馬古蹟這樣的風格,感嘆人類短促的生命,帶有哲學沉思色彩,夾雜著憂傷。如:

只有羅馬才能夠同羅馬相像

只有羅馬才能夠使羅馬驚慌

……

看看多傲岸,廢墟多輝煌,象煞

把世界置於他統治下的皇帝

為了制服一切,他也制服自己

光陰消耗一切,也在折磨著他

……

他在《悔恨集》裡回憶他的過去,哭泣他失去的自由,用一種哀歌的形式,並且攻擊學究,詆譭他在羅馬的生活,他寫道:

我決不寫愛情,因為不是情種

我不寫歡樂,因為處在痛苦中我不寫幸福,因為感到悲痛

我不寫法國,在這奇異的外邦

我不寫友誼,因為只感到偽善

我不寫榮譽,這裡根本看不到

我不寫美德,因為無處可找

我不寫博學,在這些教士中間

我不寫健康,因為感覺倦慵

……

他也學維吉爾、賀拉斯、彼特拉克寫悲歌和田園詩,但已擺脫了模仿痕跡,是一種真正的創造,賦予題材以靈魂。如這首被稱為他的" 小杰作" 的《擬揚麥人呼風曲》:

您啊,輕飄的隊伍

翅膀兒過而不留

飛遍了整個世界

您啊,又颯颯蕭蕭

把那濃綠的樹梢

吹得徐徐地搖擺

這裡有些小花朵

有紫羅蘭,有百合

我把它們獻給您

還有這些紫玫瑰

最新開的,嬌滴滴

連這石竹作陪襯

請您吹這片平原

請您吹這所莊園用您那溫柔氣息

趁著我幹這苦活

拿著簸箕在揚麥

當著這炎炎烈日

杜伯萊寫自然景色的詩也很出色,有一種真正的清新,他在這首《黑夜在她的花園裡》寫道:

黑夜在她的花園裡聚集

一大群浪跡四方的星星

她驅趕星馬,怕白日來臨

為了馳進幽深的洞穴裡

東方已經染紅寥廓天際

還在編金黃辮子的黎明

把千百顆圓露珠都散盡

用她的財寶充實了草地……

鄉愁是杜伯萊永遠的憂傷。在羅馬他時時懷念家鄉,他的詩寫出了內心蘊結的惆悵:

啊!我何時重見我小村的煙突

冒出縷縷青煙,我要到哪一季

才能重見我可憐的自家園地

這是我的王國,重要性不可估

我祖先建造的故居討我喜歡

勝過羅馬宮殿那傲立的屋簷

我愛精神石板,勝過大理石塊

臺伯河並不如羅瓦河秀美

帕拉峰不如利雷村蒼翠

海風不如安菇故鄉可愛

杜伯萊的詩永遠有一種幽微纖妙的情緒,深入人心,是歐洲近代優秀的抒情詩。

七星詩社另一位詩人雷米.貝洛的田園詩寫得很好。他寫四月是天神的芬芳,四月是細膩的和風的嘆息,四月是新節氣,新的美麗,寫出許多野花的名字,色彩繽紛,又寫四月的溫柔、嬌娜、優雅以及四月的歌聲,清新浪漫,十分動人。

安東納.德巴依夫(1532-1589 年),也是七星詩社詩人,著有《消閒集》。請看他寫的春天:

……

看看水波多明淨

在溪水中泛漣漪

再往裡看看鄰近

灌木叢翠綠欲滴

大海平靜而純樸

天空安寧而明媚

大船直開到印度

如風使船飛翔

……

我樂意歌唱這春天

難道這不是道理

快樂季節在眼前

一切都恢復生機

……

有一種充沛的" 生之喜悅" ,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

歐比涅是新教徒、詩人,出身於信奉新教的貴族家庭,一生的經歷都與新教有關。1568至1575年所寫詩集《春天》,讚美因宗教信仰不同而無法與之結成伴侶的姑娘。1576年開始創作他的著名詩集《悲歌集》,共分7 卷,9274行,描寫深受宗教戰爭之苦的法國,揭露法院和王室的腐敗,抨擊天主教會對新教徒的迫害,宣揚上帝對善惡必將加以賞罰。這是一部全面描繪宗教戰爭時期法國社會的史詩性作品,感情真摯,氣勢宏偉,有人把它比作但丁的《神曲》。後來他因為編寫《1550至1601年世界史》,側重寫新教方面的史實,觸怒官方,被迫流亡。流亡期間,寫了一部散文《寫給孩子們的自傳》和長篇小說《弗奈斯特男爵奇遇記》。他最突出的成就還是《悲歌集》。詩集中有的句子十分出色,有的則十分平庸,但在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

馬萊伯(1555-1628 年),生於卡昂城一個法官家庭,早年學過法律,曾留學德國。他在1587年發表了《聖彼得的眼淚》,1600年發表了《頌國王攻佔馬賽》、《歡迎王后光臨法蘭西》等詩。1601年發表了他的成名作《慰杜伯烈喪女》,這首詩用雄辯代替了抒情,重理性而抑感情,可以看出他日後風格和主張,如下面幾行:

你的哀痛,杜伯烈,難道就沒個了時。

難道你慈父之情

在你心頭引起的那許多悱惻之思

添哀痛永無止境

你那愛女既不幸而歸於泉路

那也是人所共歸

……

我知道她的童年有多少天真可愛

我哪能顛倒是非

我哪能只顧友誼要減輕你的悲哀

便蔑視她的嫵媚

可是她生在人間,人間事物愈妍美

命運就越發無情

她就是朵玫瑰花,就只有玫瑰花的

一個早晨的壽命

……

這首詩有一種直麵人生的冷淡與清醒,在形式上注重聲律,隔行押韻,以亞歷山大體與半行亞歷山大體詩穿插組成。與七星詩社詩人的風格不同,有向古典主義發展的痕跡。

1605年,馬萊伯被推薦給國王,成為宮廷詩人,寫了很多頌詩和模仿《聖經》的讚美詩,如《為亨利大王陛下利穆桑之行祝福》(1605年)、《頌王太后瑪麗.德.梅狄西攝政的豐功偉績》(1610年)、《頌前往懲罰叛亂的拉羅歇爾人的國王路易十三》(1627年)等。他的這些頌詩雍容華貴,但缺乏想象力。馬萊伯關於如何作詩的理論比他的詩更受重視。他認為詩的風格應以工巧求質樸,應有一種用心良苦之後的自然,用最平達、最和諧的體裁而提高音律要求。他在龍薩的詩集寫了一些評註,認為詩人要思想清楚、語言明晰,應該使用明白易懂的語言,拋棄奇怪晦澀的句子。他認為七星詩社引進的一些外來語和民間俚語使法語龐雜不純,應予清除。而且純粹的法語應以平民語言為源泉,宮廷語言為標準,詩人要慎重使用修飾手法。他還為幾種音節的詩體制定了基本規則,主張用豐富的韻,整齊地安排詩句和段落,力求藝術形式的完美。他並把七星詩社創造的格式擇其優雅的保留,詞彙和語法用理性的標準取捨,整理了16世紀詩的語言,致力於法語的純潔,被認為是古典主義語言的立法者。他制定的規則許多成為古典主義運動嚴格的法則。但有時太嚴謹,未免會使語言乾枯貧乏。他的詩感情不深,才思也不敏捷,但風格精粹。有門徒追隨,如梅納爾.臘康等,自成一派。馬萊伯詩派是古典主義的萌芽時期。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