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发展史》西欧文艺复兴文学之九:法国文学3

《世界文学发展史》西欧文艺复兴文学之九:法国文学3

西欧文艺复兴文学之九:法国文学3

杜伯莱(1522-1560 年),是七星诗社另一个重要诗人。他很早就成为孤儿,在他学法律期间认识了龙萨等人。1549年发表了《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的七星诗社宣言和他的第一本诗集《橄榄集》。主要描写爱情,橄榄是他所爱姑娘的象征,同时橄榄也是完美的象征,这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倾向。在形式上是学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1553年,他的堂兄带他到意大利,他为他堂兄作秘书。他厌倦主教宫廷的生活,因为他单纯,喜欢单纯的生活,而且工作繁忙。他十分思念故国,4 年后回到法国。在1558年发表了3 部作品:《罗马的古迹》、《悔恨》和《乡村的游戏》。1559年他发表了最后一首长诗《宫廷诗人》。1560年逝世。

他在《罗马的古迹》中,表现了罗马古迹忧郁的美,这在法国是第一次赋予罗马古迹这样的风格,感叹人类短促的生命,带有哲学沉思色彩,夹杂着忧伤。如:

只有罗马才能够同罗马相像

只有罗马才能够使罗马惊慌

……

看看多傲岸,废墟多辉煌,象煞

把世界置于他统治下的皇帝

为了制服一切,他也制服自己

光阴消耗一切,也在折磨着他

……

他在《悔恨集》里回忆他的过去,哭泣他失去的自由,用一种哀歌的形式,并且攻击学究,诋毁他在罗马的生活,他写道:

我决不写爱情,因为不是情种

我不写欢乐,因为处在痛苦中我不写幸福,因为感到悲痛

我不写法国,在这奇异的外邦

我不写友谊,因为只感到伪善

我不写荣誉,这里根本看不到

我不写美德,因为无处可找

我不写博学,在这些教士中间

我不写健康,因为感觉倦慵

……

他也学维吉尔、贺拉斯、彼特拉克写悲歌和田园诗,但已摆脱了模仿痕迹,是一种真正的创造,赋予题材以灵魂。如这首被称为他的" 小杰作" 的《拟扬麦人呼风曲》:

您啊,轻飘的队伍

翅膀儿过而不留

飞遍了整个世界

您啊,又飒飒萧萧

把那浓绿的树梢

吹得徐徐地摇摆

这里有些小花朵

有紫罗兰,有百合

我把它们献给您

还有这些紫玫瑰

最新开的,娇滴滴

连这石竹作陪衬

请您吹这片平原

请您吹这所庄园用您那温柔气息

趁着我干这苦活

拿着簸箕在扬麦

当着这炎炎烈日

杜伯莱写自然景色的诗也很出色,有一种真正的清新,他在这首《黑夜在她的花园里》写道:

黑夜在她的花园里聚集

一大群浪迹四方的星星

她驱赶星马,怕白日来临

为了驰进幽深的洞穴里

东方已经染红寥廓天际

还在编金黄辫子的黎明

把千百颗圆露珠都散尽

用她的财宝充实了草地……

乡愁是杜伯莱永远的忧伤。在罗马他时时怀念家乡,他的诗写出了内心蕴结的惆怅:

啊!我何时重见我小村的烟突

冒出缕缕青烟,我要到哪一季

才能重见我可怜的自家园地

这是我的王国,重要性不可估

我祖先建造的故居讨我喜欢

胜过罗马宫殿那傲立的屋檐

我爱精神石板,胜过大理石块

台伯河并不如罗瓦河秀美

帕拉峰不如利雷村苍翠

海风不如安菇故乡可爱

杜伯莱的诗永远有一种幽微纤妙的情绪,深入人心,是欧洲近代优秀的抒情诗。

七星诗社另一位诗人雷米.贝洛的田园诗写得很好。他写四月是天神的芬芳,四月是细腻的和风的叹息,四月是新节气,新的美丽,写出许多野花的名字,色彩缤纷,又写四月的温柔、娇娜、优雅以及四月的歌声,清新浪漫,十分动人。

安东纳.德巴依夫(1532-1589 年),也是七星诗社诗人,著有《消闲集》。请看他写的春天:

……

看看水波多明净

在溪水中泛涟漪

再往里看看邻近

灌木丛翠绿欲滴

大海平静而纯朴

天空安宁而明媚

大船直开到印度

如风使船飞翔

……

我乐意歌唱这春天

难道这不是道理

快乐季节在眼前

一切都恢复生机

……

有一种充沛的" 生之喜悦" ,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欧比涅是新教徒、诗人,出身于信奉新教的贵族家庭,一生的经历都与新教有关。1568至1575年所写诗集《春天》,赞美因宗教信仰不同而无法与之结成伴侣的姑娘。1576年开始创作他的著名诗集《悲歌集》,共分7 卷,9274行,描写深受宗教战争之苦的法国,揭露法院和王室的腐败,抨击天主教会对新教徒的迫害,宣扬上帝对善恶必将加以赏罚。这是一部全面描绘宗教战争时期法国社会的史诗性作品,感情真挚,气势宏伟,有人把它比作但丁的《神曲》。后来他因为编写《1550至1601年世界史》,侧重写新教方面的史实,触怒官方,被迫流亡。流亡期间,写了一部散文《写给孩子们的自传》和长篇小说《弗奈斯特男爵奇遇记》。他最突出的成就还是《悲歌集》。诗集中有的句子十分出色,有的则十分平庸,但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

马莱伯(1555-1628 年),生于卡昂城一个法官家庭,早年学过法律,曾留学德国。他在1587年发表了《圣彼得的眼泪》,1600年发表了《颂国王攻占马赛》、《欢迎王后光临法兰西》等诗。1601年发表了他的成名作《慰杜伯烈丧女》,这首诗用雄辩代替了抒情,重理性而抑感情,可以看出他日后风格和主张,如下面几行:

你的哀痛,杜伯烈,难道就没个了时。

难道你慈父之情

在你心头引起的那许多悱恻之思

添哀痛永无止境

你那爱女既不幸而归于泉路

那也是人所共归

……

我知道她的童年有多少天真可爱

我哪能颠倒是非

我哪能只顾友谊要减轻你的悲哀

便蔑视她的妩媚

可是她生在人间,人间事物愈妍美

命运就越发无情

她就是朵玫瑰花,就只有玫瑰花的

一个早晨的寿命

……

这首诗有一种直面人生的冷淡与清醒,在形式上注重声律,隔行押韵,以亚历山大体与半行亚历山大体诗穿插组成。与七星诗社诗人的风格不同,有向古典主义发展的痕迹。

1605年,马莱伯被推荐给国王,成为宫廷诗人,写了很多颂诗和模仿《圣经》的赞美诗,如《为亨利大王陛下利穆桑之行祝福》(1605年)、《颂王太后玛丽.德.梅狄西摄政的丰功伟绩》(1610年)、《颂前往惩罚叛乱的拉罗歇尔人的国王路易十三》(1627年)等。他的这些颂诗雍容华贵,但缺乏想象力。马莱伯关于如何作诗的理论比他的诗更受重视。他认为诗的风格应以工巧求质朴,应有一种用心良苦之后的自然,用最平达、最和谐的体裁而提高音律要求。他在龙萨的诗集写了一些评注,认为诗人要思想清楚、语言明晰,应该使用明白易懂的语言,抛弃奇怪晦涩的句子。他认为七星诗社引进的一些外来语和民间俚语使法语庞杂不纯,应予清除。而且纯粹的法语应以平民语言为源泉,宫廷语言为标准,诗人要慎重使用修饰手法。他还为几种音节的诗体制定了基本规则,主张用丰富的韵,整齐地安排诗句和段落,力求艺术形式的完美。他并把七星诗社创造的格式择其优雅的保留,词汇和语法用理性的标准取舍,整理了16世纪诗的语言,致力于法语的纯洁,被认为是古典主义语言的立法者。他制定的规则许多成为古典主义运动严格的法则。但有时太严谨,未免会使语言干枯贫乏。他的诗感情不深,才思也不敏捷,但风格精粹。有门徒追随,如梅纳尔.腊康等,自成一派。马莱伯诗派是古典主义的萌芽时期。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