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湯、羊肉、羊肉面,南與北的吃羊肉之小記

晚秋初冬時節,早晨的一碗熱湯麵是最好的早餐,而吃到一碗熱熱的、口味純正的江南羊湯麵是你的口福了。

小鎮的羊湯麵館,在中橋的北橋堍下,坐北朝南,這所房子在老街口,老街的老房子都經過翻修了,還是大體保存著青瓦白牆的風貌。南窗外有個不大的小院落,院落外是垂柳,垂柳輕撫著石頭的堤岸,下面是一條東西向的河流,坐在院子裡吃,邊吃邊看垂柳與河水,也算俗中帶雅了。

羊湯、羊肉、羊肉面,南與北的吃羊肉之小記

小鎮的人吃羊肉只是下半年,農曆的七月半左右的樣子開始賣羊肉面,羊湯,紅燒羊肉、刀切羊白肉之類的,吃客們在這秋冬兩個季節裡,是羊肉店的常客,天越涼,人越多,到了陰曆的年底前,所有的羊肉店都關門了,也是小鎮的特點。

江南十里不同音,吃羊肉也是不同的。這裡的東鄉人與西鄉人吃羊肉是不一樣的。以前認識一家西鄉人,老闆娘就是煮羊肉賣的,山羊殺了,滾燙的熱水褪毛,帶皮的羊肉白煮,然後壓成兩面是皮的肉塊,切著賣,冷吃蘸醬油之類,是喝酒時的一道佳餚。老闆娘曾送過做好的羊肉給我們吃,這樣的羊肉,讓我這個在陰山以北農牧區吃羊肉長大的人頗為驚奇了。

羊湯、羊肉、羊肉面,南與北的吃羊肉之小記

東鄉人吃羊肉就是另外的風景了,小鎮在東鄉一代,這裡賣羊肉的大多是蘇州藏書人,店招寫著:蘇州羊肉店,或者藏書羊肉店。藏書我也是去過的吃過的,有一條街全是做羊肉賣的,是當地的羊肉美食街,小鎮的吃法基本與藏書是一樣的。這裡是殺羊後不帶皮的,白煮熟後,可以切片裝盤冷吃下酒,也可以紅燒,如果是羊肉面,那就是把細面煮好後,澆入熱羊湯,再給一小盤裡,放著刀切的羊肉片,隨你怎樣吃了。羊湯是白色的,吃客在熱面之上,再加羊肉,青蒜苗碎葉,醬油香醋隨意加點,一碗熱湯羊肉面下肚,你這一上午,肚子舒服極了,到了中午也不怎麼餓。在寒涼的清早,確實是一大體貼的早餐。愛喝一口的中老年人,常是自己帶了一瓶黃酒,在大清早,讓老闆切上二三兩羊肉,自己自斟自飲,羊肉蘸著醬油加青蒜苗,慢慢吃,最後還剩幾篇羊肉,喊服務員給衝湯,嚯,一碗熱羊湯下肚,這個老頭子算是心滿意足地走了。

羊湯、羊肉、羊肉面,南與北的吃羊肉之小記

吃羊肉是一種飲食的文化,此言不假。我在山東曲阜旅遊,正是七月底八月初三伏天最熱的時候,看見有飯店寫著伏羊節的橫幅,在一家名字為三隻羊的飯店,連續吃了幾回,感覺吃羊肉確實是有地域特色的。無論在哪裡,人們對吃羊肉還是看重的。一方面,是羊肉其實很貴了,另一方面,在人們的意識習俗裡,羊肉是溫補的,吃羊肉有益人們補充體質的不足。據大師傅講,曲阜的羊湯也是要熬製的,熬製以後,已經去除了羊肉的羶氣,一大碗羊湯中放著切好的羊肉片,然後是大燒餅,羊湯就著燒餅,燒餅與江南的燒餅里加糖房擱豬油的不同,是發麵的餅子,厚薄適中,有咬勁,羊肉湯泡著燒餅,是很適合我這個北方人的口味的。最熱的伏天吃羊湯,以熱補熱,與江南人的吃法絕不類似,也是別有講究的吧。

羊湯、羊肉、羊肉面,南與北的吃羊肉之小記

幾十年前,我在老家的一座城市工作,這裡離寧夏自治區不遠。那時候,幾個人年輕人常去一家老回民的羊肉飯店吃飯,這個小飯館最好的吃法是燴羊肉,老回民的做法是把大塊的羊肉,煮熟,北方草原的羊肉是肥厚碩大的,這一點,江南的羊肉是比不了的。回民老師傅把熟羊肉切成厚片,放入大海碗裡,然後呢,加上他鍋裡燒好的粉絲羊肉湯,一大碗,肉片奇多,粉絲滑爽,羊湯呢滋味肥厚,加一個大大的回民油餅,這個燴羊肉是年輕時最能吃飽最實惠的一口。

羊湯、羊肉、羊肉面,南與北的吃羊肉之小記

羊肉、羊湯、羊肉面,南北吃法大不同,我也是所見有限了,總覺得,羊大為美,愈有地域特色,羊肉之吃法也愈有意味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