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王朝的末路---八王之亂

中國西晉時統治集團內部歷時16年(291年-306年)之久的戰亂。戰亂參與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八王。太熙元年(290年)晉武帝臨終時命弘農大姓出身的車騎將軍、楊皇后的父親楊駿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繼立的晉惠帝是個白痴,即位後,皇后賈南風(即賈后)為了讓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權,於元康元年(291年)與楚王瑋合謀,發動禁衛軍政變,殺死楊駿,而政權卻落在汝南王亮和元老衛瓘手中。賈后政治野心未能實現,當年六月,又使楚王瑋殺汝南王亮,然後反誣楚王瑋矯詔擅殺大臣,將瑋處死。賈后遂執政,於元康九年廢太子遹,次年殺之。從此,諸王為爭奪統治權,展開極其兇殘的內戰,史稱八王之亂。先是,統領禁軍的趙王倫聯合齊王冏起兵殺賈后。永元年(301年),趙王倫廢惠帝自立。趙王倫篡位後,鎮許昌的齊王冏起兵討倫,鎮鄴的成都王穎與鎮守關中的河間王顒舉兵響應。洛陽城中的禁軍將領王輿也起兵反倫,迎惠帝復位,殺死趙王倫。齊王冏以大司馬入京輔政。太安元年(302年)底,河間王又從關中起兵討冏,洛陽城中的長沙王乂也舉兵入宮殺齊王冏,政權落入乂手。

西晉王朝的末路---八王之亂

太安二年,河間王顒、成都王穎合兵討長沙王乂。司馬顒命都督張方率精兵7萬 ,自函谷關向洛陽推進;司馬穎調動大軍20餘萬,也渡河南向洛陽。二王的聯軍屢次為長沙王乂所敗。次年正月,洛陽城裡的東海王越與部分禁軍合謀,擒長沙王乂,將其交給河間王顒的部將張方,被張方燒死。成都王穎入洛陽為丞相,但仍回根據地鄴城,以皇太弟身份專政,政治中心一時移到鄴城。東海王越對成都王穎的專政不滿,率領禁軍挾惠帝北上進攻鄴城。蕩陰(今河南湯陰)一戰,被成都王穎擊敗,惠帝被俘入鄴,東海王越逃往自己的封國(今山東郯城北)。與此同時,河間王顒派張方率軍佔領洛陽,接著幷州刺史司馬騰(司馬越弟)與幽州刺史王浚聯兵攻破鄴城,成都王穎與惠帝投奔洛陽,轉赴長安。永興二年(305年),東海王越又從山東起兵進攻關中,擊敗河間王顒。光熙元年(306年),東海王越迎惠帝回洛陽,成都王穎、河間王顒相繼為其所殺,大權落入越手中,八王之亂到此終結。16年中,參戰諸王多相繼敗亡,人民被殺害者眾多,社會經濟嚴重破壞,西晉統治集團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爆發。

西晉王朝的末路---八王之亂

公元290年,晉武帝死,太子司馬衷繼位,是為晉惠帝。惠帝是個白痴,除了享樂以外,什麼事也不懂。時值天下荒亂,百姓多餓死,他得知後竟說:“為什麼不吃肉粥?”這樣糊塗的皇帝,自然無法掌管朝政,由他的外祖父楊駿輔政,獨攬了晉王朝中央大權。惠帝的皇后賈南鳳,是一個有政治野心和陰險毒辣的女人,她不滿意中央大權落入楊氏手中。公元291年,賈后與宮中侍從官陰謀策劃,秘召都督荊州的楚王司馬瑋帶兵進京(今河南洛陽),挾惠帝下詔殺死楊駿、楊珧、楊濟兄弟3人,其親族和黨羽被株連而死者達幾千人。賈后又廢黜楊太后為庶人,迫使她絕食而死。晉朝內部大亂就從這次宮廷政變開始了。

楊氏集團被消滅後,晉廷推舉汝南王司馬亮和元老衛瓘共執朝政,楚王司馬瑋因協助賈后政變有功,乃封為衛將軍兼領北軍(守衛京城北部的禁兵)中侯,在中央掌握兵權,亮、瑋之間因而經常發生矛盾。賈后認為亮瑋2人皆妨礙了自己專權,便又施展手段,先要惠帝下手詔給司馬瑋,令其率領北軍,殺死南王亮和衛瓘,然後又否認惠帝下過這道詔書,反而以司馬瑋擅殺大臣的罪名,殺了楚王瑋。這樣賈后就完全掌握了晉王朝的大權。

賈后掌權後,大樹自己的黨羽,除了依靠族兄賈模、內侄賈謐,母舅郭彰這些親黨外,還起用當時的名士張華為司空,世族裴頠為尚書僕射,裴楷為中書令,王戎為司徒,令他們4人共管京城機要。由於這幾個人都具有一定的統治經驗,又和賈模等人能“同心輔政”,所以從公元291年至299年的七、八年間,賈后還能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

公元299年,賈后與太子司馬遹的矛盾又爆發了。惠帝只有一個兒子,即太子司馬遹,是後宮謝玫後生,他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賈后一夥的擅權漸露不滿之意,引起了賈后的關注,賈氏的親黨賈謐等人,又害怕太子得政之後,也像賈后殺楊駿、逼死楊太后一樣來對付自己,所以竭力勸賈后廢太子。於是賈后誣諂太子有殺害惠帝和她的企圖,廢太子為庶人,接著又把太子殺了。太子無罪被害,引起了諸王和一部分擁護太子的朝臣不滿。就在太子遹死後一個月,即公元300年四月,在京師洛陽任車騎將軍的趙王司馬倫,借為太子報仇,利用自己掌握的宿衛禁兵,入宮殺掉了賈后和張華、裴頠等黨羽,並重用嬖人孫秀,殺害異己。次年正月,司馬倫又遷惠帝為太上皇,自立為皇帝,從此宮廷政變又轉變為皇族爭奪皇位的鬥爭。

趙王倫篡奪了帝位,激起了其他宗室諸王的反對,出鎮許昌(今河南許昌市東)的齊王司馬冏首先起兵討倫,並得到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冏等的響應。三王聯軍與倫兵在洛陽附近戰鬥了兩個多月。結果,趙王倫兵敗被殺。同時,司馬倫的親信將領王輿也在京城內起兵反倫,迎惠帝復位。司馬冏入京輔政。掌握了朝廷大權。

司馬冏自輔政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久專朝廷大權,把本來可以立為皇太弟的司馬穎和長沙王司馬乂改立惠帝弟清河王司馬遐之子,年僅8歲的司馬覃為皇太子。這一招,不但導致司馬穎與司馬冏關係的破裂,而且也引起司馬乂的不滿。司馬顒出兵進攻洛陽,軍抵新安(今河南澠池縣東)。在洛陽的司馬乂也舉兵討冏,雙方軍隊在京城內展開激戰。一時間,飛矢如雨,火光沖天,混戰了3天3夜,冏敗,為乂所殺。長沙王乂掌握了政權。

公元303年八月,司馬顒又派大將張方率領精兵7萬聯合成都王司馬穎的20多萬大軍,藉口司馬乂“論功不平”對京城發動進攻。由於雙方兵力懸殊,洛陽城危在旦夕。這時城內的統治集團開始分裂。公元304年正月,東海王司馬越勾結部分禁軍。拘禁司馬乂,向外兵求和,並把司馬乂交給張方用火活活烤死了。司馬穎進入洛陽,雖然當了丞相,但他仍然回到自己的根據地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遙執朝政,廢太子覃而自兼皇太弟,一時政治中心由洛陽移到鄴城。

成都王司馬穎在鄴城遙執朝政期間,政治腐敗,比以前司馬冏,司馬乂執政時還要壞,大失人心。因此,東海王司馬越統率洛陽禁軍,擁戴惠帝討伐司馬穎,結果在湯陰(今河南湯陰縣西南)戰敗,惠帝被俘至鄴城。司馬越逃往自己的封國(今山東郯城縣北)。河間王司馬顒命部將張方率兵佔領了洛陽,不久,幽州刺史王浚與幷州都督司馬騰聯兵攻破鄴城,戰爭進一步擴大。司馬穎挾惠帝出奔洛陽,皆落入張方之手,又被迫前往長安(今陝西西安市西北)。

公元305年七月,司馬越在山東再次起兵,西向進攻關中。次年攻入長安。司馬顒和司馬穎敗走,相繼被殺。越迎惠帝還洛陽,隨後把惠帝毒死,另立惠帝的弟弟豫章王司馬熾為帝,是為晉懷帝。晉朝大權最後落入司馬越手中。至此,“八王之亂”才告結束

古今歷史地主階級為了爭奪最高權力進行的階級鬥爭,用殘酷、血腥來形容一點也不過份,父子相殘,夫妻反目,手足相爭的例子比比皆是,聯繫到晉朝的司馬氏,人們會立即想到八王之亂,似乎這些爭權奪利的鬥爭僅僅是司馬氏家族的內亂,實際上任何隱藏在這些家庭內爭的背後,都是反映了統治階級內部各個政治集團的利益爭奪。八王中除了司馬倫外,大都是品行優秀的人。

西晉王朝的末路---八王之亂

司馬氏在八王之亂中的楚王、成都王、長沙王等都是代表了各個地區的地主階級利益,他們很多都是年輕人,歲數不到三十歲,都是被各地的地主豪強脅迫捲入了各個政治集團的權力鬥爭,比如楚王是受部下牽連,本無意爭奪權力,但是手下人與衛瓘有仇,利用宮廷矛盾陷害衛瓘,結果連累汝南王、楚王無辜遇害,楚王在百姓中很有聲譽,但是他年輕沒有政治經驗,遇害後百姓甚至修廟紀念他。趙王年邁昏庸,毫無主見,信任寵臣孫秀,利令智昏稱帝篡位,軍國大事也完全都被孫秀操縱,人們只知孫秀不知趙王。齊王反對趙王篡位,趙王被免為庶人幽禁。孫惠給齊王的上書中稱他率領三百人起兵反對趙王,也許有些誇張,但是也反映了當時政治軍事鬥爭的規模,比人們通常認為的要小,這是因為在晉朝解除了天下武備,軍隊的規模不大,後來長沙王也是隻率領百餘人逃入皇宮,聯合宮廷勢力對抗齊王。所以當時的戰亂造成的損失比較小,對人民的危害不大。在反對趙王的戰爭中,代表河北地主階級的成都王功高而不驕,獲得了巨大的聲望。齊王專權,擅自立清河王,偏向東部地主階級利益,引起了代表西部權貴的河間王不滿,上書要求齊王退位,齊王的部下拒絕王戎的意見,並要抓捕長沙王,長沙王王勢力小,甚至比三百人要少,於是和原趙王的黨羽,外戚羊玄之等聯合對抗齊王,並在京城佔優勢地位,打敗並逼死了齊王,從此羊玄之挾長沙王把持朝政。晉惠帝的羊皇后是趙王、孫秀所立,在宮廷也很有勢力,和賈后一樣干預朝政,她的親信陳軫曾經挾晉惠帝和百官攻打成都王,晉惠帝去世後,她要立清河王,被華混阻止,她後來還成為漢趙政權劉曜的皇后,依然干預朝政,表明她還是有很大政治勢力的,也算是一個不簡單的女人。羊玄之等人打擊河間王、成都王勢力,引發戰亂,成都王聯合舊日齊王的親信陸機兄弟和河間王的部隊討伐羊玄之圍攻洛陽,表明羊玄之依仗著羊皇后是在朝廷實際掌握權力的,城中飢困,東海王傳記載,眾將把長沙王囚禁起來,強迫東海王上奏罷免長沙王,後來又擔心忠於長沙王的親信劫獄,把長沙王送到張方那裡,長沙王遇害,全軍為之落淚。河間王上奏廢羊皇后,罷免皇太子清河王,請立成都王為皇太弟。成都王雖然品德高尚,但是也是年輕幼稚,史書說他“行美而智昏”,只是由於對盧志信任重用,為人敦厚仁慈,所以深受天下的愛戴。

當時的政治鬥爭的後期主要表中部和西部地主階級聯合對抗北部和東部的地主階級,只有南方的地主階級沒有捲入內亂,相對穩定,為後來地主階級在江南建立東晉政權打下基礎。北方政治鬥爭的形式上是河間王和成都王聯合,而東海王兄弟和范陽王、王浚聯合的兩大政治集團對抗。在范陽王的集團中,劉輿、劉琨兄弟起主導作用,范陽王集團在河南與河間王的親信劉喬交戰,劉喬在討伐的檄文中稱“范陽王被劉輿兄弟挾持”,而且范陽王兵敗退到河北的時候,也是劉琨勸說溫羨把冀州刺史讓給范陽王,並且由王浚向朝廷推舉范陽王任職,並派八百鮮卑騎兵支援他,可見范陽王也是被豪強割據勢力操縱的傀儡。在北方的宗室中,只有新蔡王司馬騰勢力最大,《魏書》載:他聯合北方的鮮卑騎兵多次打敗支持成都王的匈奴部隊,迫使他們南下。當時他的兄長東海王司馬越是東部集團最傑出的政治家,他廢除了三族的酷刑,他代表東部地區地主階級利益,在他指揮下打敗了中西部地主集團,控制了中央政權。但是由於晉惠帝和范陽王去世,京城政局動盪,關鍵是劉輿又殺害了成都王,引起忠於成都王的部隊強烈反抗,就象成都王臨死前問的,“吾死後,天下安乎不安乎?”以後他的舊部公師藩、汲桑、劉淵、石勒等,很多都打著為他報仇的旗號,堅定不移地進行反對朝廷的戰爭,比如汲桑和石勒就載著成都王的神主作戰,叩拜請命。再加上蜀中平原的李氏的氐族武裝,這些中西部集團的武裝力量,後來建立了漢趙、成漢、石趙等政權,在這場鬥爭中,他們最初代表了比較進步的、開明地主階級,後來被少數民族中有割據野心的貴族利用。

東部的豪強勢力中東海王是領袖,他的兄弟司馬騰和司馬模分別是鄴城和長安的守將,但是他們在鎮壓成都王部隊的同時,並沒有團結中西部的地主豪強,劉淵南下後,造成了對洛陽首都的直接威脅,而此時新蔡王司馬騰的盟友鮮卑遠水難救近火,無力支援他們,司馬騰在鄴城被殺,固然有他不體恤部下的原因,主要是當地豪強和武裝不支持他,同情成都王舊部,這是因為成都王在當地有很高聲譽。以後東海王聯合王浚、苟唏擊殺公師藩、汲桑。石勒逃到山西依附劉淵,但是沒有受到重用,否則也不會冒險自己招降了兩支隊伍,一路南下打到南陽和荊州,而北部的王浚割據自立,不積極救援洛陽,東海王南下許昌追剿石勒,不久東海王和苟唏發生矛盾,在東海王病逝後,苟唏只是南下進攻東海王部隊,進行內訌,劉曜、王彌的部隊乘機進攻洛陽,並讓王彌的弟弟王璋聯合石勒去進攻苟唏,《晉書》石勒轉記載他屠殺東海王舊部不真實,石勒對王如的人馬都忌憚,在江夏時死於瘟疫、兵敗的士兵佔大半,是被迫放棄渡江計劃北返的,根本無力打敗東海王的部隊,他北返的行軍方向是西北,攻佔南頓、許昌、陽翟,駐紮在陽翟(今河南禹縣),他也沒有參與進攻洛陽,而是和王璋去進攻徐兗。洛陽失陷不久,長安也被攻佔,南陽王司馬模被害,隨後苟唏也兵敗被擒,晉朝的東部集團遭到失敗,大部分南遷到江南。

原成都王的舊部控制了中東部,石勒襲殺了東部的割據勢力王彌,控制了東部,劉聰佔領了中部,他們打敗的東部北部地主豪強在失敗後,一度收復的西部關中地區,後來也被劉曜佔領。劉淵、石勒建立的政權主要依靠的地主豪強,他們大都忠於晉朝,儘管聯合少數民族部隊對抗敵對的集團,但戰爭結束後與少數民族的矛盾加劇。劉聰控制的地區不大,只有四十三萬戶,二十萬落,但是軍事力量在解除軍備的晉朝中佔優勢地位。由於絕大部分官僚百姓都忠於晉朝,劉聰集團又實行了一系列暴政,殘害晉朝皇室,引起廣大晉人的仇視,他們不久就推翻了匈奴政權,靳準順應民意,向晉朝稱藩,稱天王,石勒趁機佔領了中部地區,劉曜在西部改國號拋棄了漢舊號,與石勒關係惡化。石勒吸取劉聰的教訓,在建立政權體制上採取謹慎態度,在攻佔幽州平定王浚後,他重用了晉臣裴憲和王波,讓他們制訂政權體制,這兩個人都是忠於晉朝的,他們幫助石勒建立藩王的體制,在統一北方後又按照靳準稱晉藩天王的體制,石勒稱天王。他的政權中的裴憲,後官至司徒、太傅;石樸,官至司空;盧諶,官至中書監;王波,官至尚書僕射,他們都是忠於晉朝,石勒為了聯合籠絡他們代表的廣大漢族官僚,採用了晉藩的體制,這個聯合政權的建立是當時社會環境造成的。

北方自八王之亂開始的動盪、戰亂暫時平息,人民得到短暫的休養生息。“八王之亂”是古代史學家對西晉末期動亂的定義,儘管當時由於晉朝解除天下武備,規模不大,比如罷免楊駿的政變,總共誅賞三百人,汝南王、衛瓘、楚王被殺時,也不是大規模戰爭,討伐趙王倫、孫秀的戰爭中,儘管史書說僅殺害十萬人,但是主要進行作戰的是成都王的部隊,在決戰的地方黃橋共約八千人戰死,總的傷亡人數不會超過十萬。齊王被害時總共有兩千人死亡,討伐羊玄之的戰爭,史書說前後斬獲成都王部隊六七萬人,直到以後陳軫奉帝攻鄴,以後的東海王西征,軍隊都是最高十萬多人,如果排除雙方虛張聲勢,史書的誇張因素,這些戰爭的規模不會很大。晉朝諸侯的武裝不多,進行戰爭中往往還有很多志願的民兵參加,具體人數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沒有準確的記載,比如齊王、長沙王親信部隊只有不到千人;而劉琨、田徽只帶著八百鮮卑騎兵就支援東海王,打敗了劉喬;王浚遣劉根帶領三百人,進攻成都王部隊,在河橋打敗王闡,劉琨後來給石勒的信中說石勒如果有五千騎兵就可以橫行天下,這固然是讚譽之辭,但是也反映了當時的戰爭規模不是很大,直到後來桓溫北伐也只是率領五萬人,這都是晉朝統一後解除天下武備造成的後遺症。

[1]

西晉王朝的末路---八王之亂

即使如此,當時建立的眾多少數民族政權大都向晉朝稱藩,或在形式上同東晉保持友好。當時的漢族百姓無論是自稱,還是少數民族對他們的稱呼都依然為晉人,那些少數民族有的自稱國人,而晉人中包括廣大官僚在內大都還奉晉朝為正朔,比如前秦的王猛、夏國的王買德等,當時晉人對少數民族貴族的稱號十分敏感,因此他們視少數民族貴族稱帝為叛逆,比如石勒稱晉藩天王,他一度和晉朝保持友好,始終沒有稱帝激怒自己政權的晉人,但是石虎即位後,他首先稱居攝天王,兩年多後即位為真天王,但是直到他即位十多年後的永和五年才稱皇帝,立即引發了民族衝突,石虎因驚嚇恐懼不久就死了,石趙政權很快就瓦解。前秦政權也類似,苻堅即位後,他聽從王猛等忠於晉朝的晉人建議,去除帝號,改稱晉藩天王,在政治上籠絡晉人,並施行了一系列進步措施,所以統一了北方,但是他不聽從王猛晉朝是正朔,不要進攻東晉的告誡,結果也迅速失敗。後秦的姚興開始也稱帝,後來也降帝號為王,並且和東晉友好,割讓十二郡給東晉,鮮卑族的代國長期使用晉朝的封號,後來似乎也有一段時間稱天王,直到佔領中山、魏郡後才改國號為“魏”。燕國的慕容氏祖輩長期稱晉藩,直到後來入主中原,以為很快會一統天下,看到苻健稱帝,所以也跟著稱帝,結果原來向他們臣服的很多晉臣倒戈,後來慕容氏退回遼東後,慕容盛也改稱天王,其後的高雲、馮跋等都稱天王。在河西的八國中,向晉稱臣的有前涼、北涼、西涼、西秦、仇池,另外吐谷渾向西秦稱臣,間接從屬於晉朝,後涼呂光按照晉藩天王建立政權,南涼也沒有與晉朝敵對,而且後來因為不信任晉人導致首都失陷,遭到失敗。不能用“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這些封建史觀來認識兩晉南北朝歷史,還是要從階級背景和民族背景分析當時的歷史,要從政治、經濟的力量對比來認識當時的社會變遷。

我是搖光

我與你不見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