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镜头解码西善桥街道“理想教育小镇”

以社会治理视野谋划大教育 以教育视角破题社会治理

三个镜头解码“理想教育小镇”

去年9月,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开全国之先河,以一街为域,响亮提出要打造“理想教育小镇”,引发社会各界极大关注。

时隔一年,“理想教育小镇”的“理想”实现了么?

全国20多名教育大家走进“向善家长学校”,近万名家长听课受益;初见知旅共同体等一批教育机构入驻,岱山片区处处墨香;岱山实小亮相央视,西善桥小学走上“一带一路”……过去一年,西善桥的“教育答卷”格外鲜亮。

另一张社会治理答卷更为闪亮: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不文明现象悄然改变;岱山保障房撕去“脏乱差”标签,成为省市现场会观摩和外地考察团学习的“样板”;社区活动常年不断,居民渐由“陌生人”成“一家人”。

“以社会治理视野谋划大教育,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成果反哺社会治理。”西善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徐立认为,作为南京规模最大的岱山保障房片区所在地,西善桥社会治理之难,关键在人,根子是教育。打造“理想教育小镇”,就是要通过“理想教育”实现“理想治理”,朝着把孩子培养好、把家庭建设好、把社会治理好的“三好”目标,走出一条以覆盖全域全周期全人群的“大教育”促进社会治理大提升的新路径。

记者近日进社区看变化,问师生访专家,用真实“镜头”解码全国首家“理想教育小镇”。

同上“一堂课”改变“三代人”

【新闻镜头】 5月12日,一场隆重的“优秀家长”颁奖会在雨花外国语小学西善花苑分校举行。47位家长因连续三周完成“家长成长教育记录本”,通过“向善家长学校”专家组的考核,获评“优秀家长”。一位家长坦言,以前自己说话不太注意“小节”,怪不得孩子那么小也常冒出不文明用语。为此,他在记录本郑重写下:“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

【创新实践】 西善桥街道辖区10万多常住人口,住在保障房的就有7万人。大量拆迁安置居民来自全市各地,普遍经济实力偏弱,文化层次不高,文明意识淡薄。家长见老师“打着赤膊、叼着香烟”现象一度十分常见。2017年开始,街道联合辖区中小学、幼儿园创办“向善家长学校”,把教育对象“锁定”孩子家长,利用教育反哺功能来改变“上一代”的言行习惯,甚至影响爷爷奶奶辈“与孩子共同成长”。

借力理想教育小镇建设,“向善家长学校”再上台阶。去年以来,孙云晓、张圣华、文岚等20多位全国知名教育专家走进岱山,开讲百余场,3万人次学生家长坐进讲堂,感受“春风化雨”的力量。“向善家长学校”成功入选南京市第二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创新案例十佳创新案例,并在2018中国家庭教育学术年会上向全国分享“南京经验”。

【专家视角】 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张圣华:同上“一堂课”改变“三代人”。“向善家长学校”通过联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打通了“家”和“校”的隔墙,实现家、校、政、社全要素发力,促进人的现代化,进而提升区域整体文明水平,破解社会治理难题。“小镇”虽小,做的却是“大教育”!

两岁的公园比一岁时“新”

【新闻镜头】 整洁的慢行步道,草坪没人践踏,广场无一纸屑……上周末,宁芜公路北侧的建宁一村游园里,居民三五成群,欢快的儿童在沙坑边玩耍。如不细看座椅边角已被磨圆,还以为这里是刚刚建成的公园。这里本是脏乱差的棚户区,2017年经整体拆迁改造修建而成。一开始社区派了不少城管员、网格员来管理,但环境设施仍时有损坏。现在,每一位居民都是“管理员”,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维护公园环境,已然“管无可管”。每天在这里散步的赵礼冰老人感叹:“西善桥变了,到哪都干干净净。”

【创新实践】 以教育之匙打开社会治理之锁,“理想教育小镇”就像一块“试验田”,短短一年就进入了“丰收期”。小镇布置了一项“课外题”: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社会文明实践活动,比如劝阻闯红灯、环保小卫士等,共吸引万余人次参与。一年来,逾千家庭加入社区文体队伍,400多家长主动担当社区管理网格员。面向中老年人开办的“西善开放大学”,不仅能对“40、50”人员进行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培训、推荐就业,还培养出体操、模特等群众文体队伍120支,全域全年龄段各类人群都“有所学、有所成”。西善桥基于“大教育”理念的《助力社区治理,区域“三育”实践的创新性研究》,被列入南京市社会教育“十三五”重点课题。

【专家视角】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田玉教授:通过良好的社会秩序建设,让“好教育”与“好环境”相互提升,“富脑袋”与“富口袋”互为促进,在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意义重大。发挥教育的“乘数效应”,1.5万个中小学生就可以影响10多万岱山人未来发展能力。“理想教育小镇”是西善桥人的理想小镇,更是教育人的理想小镇。

一座图书馆“赶走”棋牌室

【新闻镜头】 美轮美奂的《富春山居图》长卷、色彩斑斓的东西方油画……国庆期间,由中国苏绣世界非遗传承人朱寿珍女士带来的45幅精品刺绣在岱山“网红书店”——初见知旅共同体展出,岱山一下子成了“打卡地”。保障房里办艺术展已不是首次,平时这里的书展、美术展、公共文化讲座等活动应接不暇。每个周末都来这里看书的软件工程师房云飞说:“家门口多了一座免费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

【创新实践】 初见知旅共同体是西善桥引进打造的首个旗舰型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集聚教育及关联产业资源,一年来,街道先后引进书人教育培训基地、斑马书院等中高端教育机构;岱山商业中心“两岸亲子文创街区”加紧建设,将吸引海峡两岸知名亲子育儿和培训品牌机构入驻;抢抓梅钢转型机遇,街道正与宝地南京共同规划建设“南京9424电影工园”,利用梅山矿业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影视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集群……直面教育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小镇”已给岱山居民带来一连串惊喜。如今的岱山处处书香,以前遍布社区街头的棋牌室大幅度减少。

在南京市教育局、雨花台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西善桥街道目前已制定并完善“小镇建设行动纲要”,组建了专门的“推进办”,从家长学校、街道开放大学、全民阅读、志愿服务、教学质量提升、关联产业发展等方面细化考核指标和工作进度。“理想教育小镇”建设将进一步提档升级。

【专家视角】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飞:“理想教育小镇”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破题保障房片区治理难题,是区域社会治理的重要制度创新。“理想”从来没有止境,“小镇”要在政府规划指导下,全面系统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合作育人,把陌生人社会变成熟人社会、亲人社会。探索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