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不一定致知,也可能致蠢


格物不一定致知,也可能致蠢


我們去一些自然景點旅遊的時候,總有導遊把某些景觀強行解釋為大象、神女、烏龜、老虎等等…


有的景觀純粹牽強附會,有的經導遊一說就覺得有點像,而有的不需要導遊解釋也能心領神會,比如:

格物不一定致知,也可能致蠢

把一些相似的東西強行關聯起來,是人的一種重要能力。比如下面這堆斑點:

格物不一定致知,也可能致蠢

看著像什麼?破紙碎片?破布?碎玻璃?

但是如果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格物不一定致知,也可能致蠢

這麼勾勒一下,你就會立刻發現這是兩個人在跳舞。現在再回到上一張圖,你也一眼就能認出是兩個人在跳舞,而且下次見到還是能認出。

這種勾勒讓我們快速識別出一堆雜亂無章事物中的規律,對於我們生存有重要意義。更典型的例子是:

格物不一定致知,也可能致蠢

這是顯微鏡下的藍藻菌。即使小孩看到也會認為是一張胖臉。

格物不一定致知,也可能致蠢

而這個正在發育的蓮蓬,看起來就像是具有嘲諷天賦的孩子臉:


最經典的是:

格物不一定致知,也可能致蠢

這是1976年美國“海盜1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西多尼亞”地區拍到了一張“人臉”照片。


儘管美國宇航局科學家宣稱這張火星“人臉”照片是陽光陰影形成的特殊效果,但30年來,眾多陰謀論者都懷疑火星上的“人臉”是外星文明留在火星上的標誌。

這種例子相當多。


人的“面部識別”系統很發達,是因為從遠古時期到現在,人類受到同類的威脅一直遠高於其他物種。因此在漫長進化歷程中快速識別同類面部甚至表情的能力被篩選出來。

這就讓人類逐漸進化出一種快速辨識人臉的模式,即使明知道那不是人臉,也會放在人臉的那個“格子”裡,與人臉歸為一類,只不過這個過程在百萬年尺度下變成了人類的本能,是下意識完成的。


那麼我們有意識完成的、對兩個東西強行找關聯的行為有沒有呢?

有的,最常見的就是——科學。

科學研究上來最重要的是什麼?很多人往往想不到——是分類。早期沒有科學這個概念,都是博物學,博物學家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分類,所以很多16、17世紀的“科學家”什麼都研究,在現代人看來一點都不精。

如果不將一些看似有聯繫的東西歸類,那麼就會像前面的“碎紙片”例子一樣無從下手。一旦歸類了,有了一個模式,其他模式也就會逐漸顯現,就會修正之前的模式,慢慢接近真的聯繫。

中國在清朝開始接觸物理學的時候,就把它翻譯為“格致學”。其實這個翻譯有學者認為要比物理學好得多,因為更能反映科學研究的歷程和特色。

因此格物指的是:

將各種紛繁複雜事物,根據某些關聯和相互之間的位置,按照一定原則放在一起進行研究,找出規律,這個過程叫做格物。

格物的開始階段就是找出事物的共性,然後將這些共性抽象為定義描述出來,這些定義就形成“格子”,但凡滿足這些定義的事物,都會被放在這個“格子”裡進行研究。


這樣做可以降低認知難度,方便後續研究和使用。這就是為什麼前面勾勒出“碎紙”輪廓之後再看嗎,沒有勾勒過的圖,也能認得出的原因。

比如“植物”的定義是:

  • 有葉綠素
  • 有細胞壁
  • 能夠進行自養
  • 真核生物

這些定義是植物的共性,是人類抽象出來的。同時滿足這四個條件的就是植物

這四個定義構成一個“格子”——“植物格子”,容納人類認知體系下的全部植物;


每個定義又是一個小格子,又由更小的定義構成。


比如真核生物, 包含“核”和“生物”兩個次級定義構成;“生物”又由“化學能”、“生存”、“刺激反應”和“繁殖”構成…..

這樣的定義理論上可以無限細分下去,最終會達到哲學終極問題,比如什麼是“我”,什麼是“存在”…

“植物”這個格子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格物不一定致知,也可能致蠢

到這裡,王陽明格竹子吐血就可以理解了——以他對世界的認知,怎麼可能找到竹子葉子、主幹之間的內在聯繫?


他不懂細胞學和分子生物學,也不能找出葉子綠色和主幹綠色的聯繫,因為他並不知道綠色其實是竹子吸收了太陽光中其他顏色,反射到他眼中形成的補色;更不知道光是一種電磁波,綠色光波長為500nm~560nm,甚至連“米”這個單位的概念都沒有。

這些概念、定義和結論,是上千年、成千上萬聰明人努力的結果,王陽明僅憑一己之力又怎麼能打通呢?不吐血才怪了,不吐血只能說明他是假格物,沒用真功夫。

格物不一定致知,也可能致蠢

到這裡似乎一切都沒問題,雖然科學早期處於博物階段,將一些東西錯誤關聯,但是靠著逐漸修正,也取得了今天驚人的成績。但是….

人類的這種“格物”能力,不光光是在科學上運用,在生活各個角落都存在。


如果一個“格子”已經植入你的腦子,那麼你的思考方式、意識形態、行為習慣,往往會被這個格子框定,這樣的結果主要有兩個:

  1. 喪失想象力和創造力;
  2. 盲從。

這兩個結果足以導致人變蠢——什麼東西都往既定的格子裡裝、會拿著格子去套各種東西,所以“格物”會“致蠢”。讀書讀成書呆子就是典型的格物致蠢;尋章摘句的“老鵰蟲”也是格物致蠢。

甚至國家就是一個格子,黨派、政府、民族、宗教也是…甚至貨幣、股票…都是廣義的“格子”,在這些方面引發過災難的蠢人可不少。

聰明如你可能會問:前面說科學在不斷製造格子,但是科學又是最需要想象力的、最不能盲從的領域,這個矛盾如何解決?

這就該科學思想的基礎——批判性思維,或者叫“證偽思維”出場了。科學思維在不斷建造框架,同時又鼓勵而且必須打破固有的框架。科學沒有終極,只有不斷接近終極。


批判性思維還要批判“批判性思維”本身,也就是否定之否定。這才是真正的批判性思維,而不是知道這個思維之後就拿著批判別人,不批判自己。形成這樣的批判框架,比盲從還要糟糕。

但是我們往往只學了科學的框架,沒有學科學破除自我框架,這就像揮刀自宮之後,卻沒有練神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