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超牛"教授:發現世界第三大銅鎳礦,61歲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0月23日上午,中國教育電視臺在2019年"讀懂中國"活動優秀作品第五期展播徵文類節目裡,以《不負科學大進軍,腳踏河西覓鎳金》為題,展播了反映

中國工程院院士、長安大學湯中立教授的敬業與追求事蹟。故事作者為資源學院本科生彭雨帆,朗讀者為信息工程學院本科生陳雨飛,指導教師為長安大學教授戴生岐賀宏斌

陝西

"讀懂中國"活動,是教育部關工委推出的助力主渠道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品牌育人活動。根據部署,2019年年初,活動緊密結合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的大慶契機,以"我和我的祖國"為主題,以全員育人為主線,以"五老"典型的育人事蹟為背景,在全國高校中開展了學生採訪身邊"五老",發現宣傳身邊的愛黨、愛國、敬業、育人的感動與故事,以創新和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工程。

陝西

陝西

1934年,湯中立出生於安徽。"岩漿似湯含鎳豐,隱身深部熔離中。君覓碩礦小巖體,立功河西富民生。"1956年,湯中立來到了甘肅酒泉祁連山地質隊,他艱苦而輝煌的地質生涯就此開啟。一個南方人,來到了大西北,曾經紙上說礦山,如今山川探礦源。他的足跡遍佈祖國大西北的角角落落,走遍了甘肅北山地區、祁連山、河西走廊……大漠雄風、金戈鐵馬,他的神態,就像億歲年被西風柳刀雕刻而成的紅巖;他的兩腳,像線輪一樣,丈量在五千裡戈壁上。沒有青山怡情,唯有丹霞勵志。

陝西

陝西

作為"礦物學新時代"的領軍者,湯中立無愧於"土地公公"的美譽。1965年,他發現了金川第二礦區深部隱伏富礦體,由此金川躍升為世界第三大銅鎳礦,通過數十年對金川等礦床的深入系統研究,又提出了"深部熔離——一期或多期貫入成礦"及"小巖體成大礦"等岩漿成礦理論,並建立了"深部熔離一貫入"的組合成礦模式。該理論成果在國內外被廣泛引用,使我國在岩漿硫化物礦床研究領域的科研水平躋身世界前列

陝西

陝西

憶及初到金昌,戈壁茫茫。在眾多礦物標本中,無論是見微知著,對"橄欖仙石"的存在有著一如馬克思所說的"礦物學的感覺",還是連夜奔忙,得到標本中鎳含量的數據,亦或是身體力行,親眼見證我國就此結束缺鉑少鎳的局面,湯中立眼中閃爍著的光亮,無不講述著當年,他和同事們面對困難,鍥而不捨,為國找礦,不辭辛勞的熱血與豪情。歲月不會辜負任何一個努力奮鬥的人,1995年,61歲的湯中立當選為全國第二批中國工程院院士

陝西

陝西

2002年,湯中立院士從地質一線轉向教學前沿,任教於長安大學。"訓史明恥勵弟子,治學獻珍續汗青。"期間,他先後帶頭做了十餘個項目出版了四部著作,至今仍在完善"小巖體成大礦"的理論專著,培養出的多名碩、博士生在祖國的不同崗位上發光發熱。面對一項項令人讚歎不已的成就,湯中立院士卻淡然一笑:"算不上培養,大家互相滲透罷了。"直到現在,他仍然沒有放下手中的工作,堅定地延續著地質事業引路人的神聖使命。

陝西

陝西

"我選擇學地質,就是要為國家找礦,當工業的尖兵,有了資源,才能談工業,國家才能發展,我覺得我活著的責任就在於此。"在野外,他是一把鋥亮的地質錘,在科研平臺,他是一支滿弓待發的箭。湯中立院士迎著西北大漠的風沙,踏著邊陲之地的荒涼,懷著建設國家的熱血,致力於礦產資源勘查和岩漿礦床的研究工作幾十年,為我國實現礦山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注:文章部分素材來自長安大學官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