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成功改造日本,为何洋务运动却没能挽救大清?

在绝大部分的历史时期,日本是无法同中华相比的。拉开差距的节点在十九世纪中期,从1868年始,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步入强国行列。而清朝的洋务运动始于1861年,比日本还早7年,为何没能逃脱覆亡的结局呢?

两国几乎在同一时间,意识到来自西方列强的威胁,并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改变国运。人口、地域、财力各方面占优的清国,又为何不能成为如日本般焕然一新的强国呢?

明治维新成功改造日本,为何洋务运动却没能挽救大清?

黑船来航开启明治维新

通过抽丝剥茧的比较,或许能找到答案。

军队建设

国家能否抵御外侮,强大的军力是保证。

清国起先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军”作为常备军,为父子相传的世袭制。因为军务废驰,对太平军作战时难堪大用,由曾国藩、李鸿章相继招募创建湘军、淮军,说白就是“当兵吃粮”。这种以饷银支撑的军队模式有很大缺陷,以至每破太平军一城,会默许兵士抢劫作为鼓舞士气的手段。甲午战争失败后,方醒悟组建西式新军,但为时已晚。

明治维新成功改造日本,为何洋务运动却没能挽救大清?

日本实行征兵制,凡年满二十者,须服三年兵役并承担若干年预备役,动员能力达到40万的规模,并以德式陆军、英式海军为范本。都说“日军武装到牙齿”,这是指深受军国主义教育的士兵们,能够为他们的国家、他们的“天皇”而战。这种以精神支撑的军队战力,是以饷银支撑的军队不能比拟的。

从国家角度,日本的军费占到财政支出的1/3到1/2之多,对军队的重视度远高于清国。

明治维新成功改造日本,为何洋务运动却没能挽救大清?

当时日人穿戴渐入西化

工业发展

清国的工业发展为官办、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总归脱不去官方色彩这层外衣。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天生对立,这种带有封建性质的工厂企业,本就是自相矛盾。工商业者阻碍重重,不能放手大干,发展规模、速度都受到限制。

明治维新成功改造日本,为何洋务运动却没能挽救大清?

日本选择的道路称为“殖产兴业”,官方的作用是引进和引导,更多的是将工业“殖于民间”。推广和普及于民间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民众从事工业生产的积极性,全民参与形成“自由市场经济”的狂潮。

两相比较,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明治维新成功改造日本,为何洋务运动却没能挽救大清?

明治时期日本街景

以上都是物质因素,人才是社会活动中最主要、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那么两国从上到下,对于这种变革的思想和态度有何区别呢?

清国发起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统治阶层打心里瞧不起那些“浑身长毛的蛮夷洋人”,中学为主西学为辅,搞洋务只是为了学习西方那些厉害的枪火技术。但是那些“厉害的技术”,正是要植根于“蛮夷们”的制度土壤中,才能茁壮的成长。如果不从思想上去适合去改变,效果只能事倍功半。

明治维新成功改造日本,为何洋务运动却没能挽救大清?

李鸿章访欧

即使清国内部,也分为洋务派和“顽固派”。那些“老古董们”仍然认为:“治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对洋务力量大加阻挠抵制。即使慈禧本人,虽对洋务表示扶植,却也并非全力以赴,北洋舰队的军费也被她挪用修了石船。

相比慈禧,日本的“明治天皇”则是不遗余力的支持。为了筹集“吉野”舰的建造费,将自己每日三餐减为一餐,此举着实令其国民感动不已。上行下效,整个日本从上到下动员起来,投入到救亡图强的行动中。

明治维新成功改造日本,为何洋务运动却没能挽救大清?

皆谓日本人是个“可怕的民族”,其团结一心的精神,值得其他民族去学习。

教育和风气

强国不是依靠少数上层人士就能做到的,最终要落实到最广大的民众中。

民强才能国强,日本对此有着清醒地认识。他们不仅从制度上西化,建立适合工业化的环境;还改变社会风气习俗,掀起进步思想的浪潮;更重要的是,他们普及了全民教育,塑造了下一代的未来。维新期间,共建设8所大学,240余中学,5万余小学,社会改造被普及到了全国。

明治维新成功改造日本,为何洋务运动却没能挽救大清?

灌输军国主义教育

清国的西学教育走得是上层路线和精英路线,建立外国语、军事、技术学堂,派遣留学生,但恰巧忽视了作为最大多数的底层民众。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整个国家的面貌,并不是少数精英和高级人才可以撑起来的。在民众的生活状况没有改变,精神没被唤醒之前,这些努力只能是浮于表面。

明治维新成功改造日本,为何洋务运动却没能挽救大清?

学习外语

日本经明治维新后,成功跨入强国行列。清国的洋务运动在甲午海战后,宣告失败。但这场运动,毕竟给中国播种了日后变革的火种。

明治维新成功改造日本,为何洋务运动却没能挽救大清?

留洋学子

本文由【史海寻踪】整理创作,欢迎关注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