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北京城哪儿最繁华?

元代北京城哪儿最繁华?

鼓楼西大街是北京少有的一条斜街

如果穿越回元代,北京城里那条街人气最旺?这句话应该可以理解成这样——元代大都城(北京)的“西单”“王府井”在哪?

答案:鼓楼西大街。位置环境俱佳的鼓楼西大街当年是以下这番景象——

当年的鼓楼西大街,依什刹海水系,沿街酒楼、歌台、茶肆林立,米市、面市、皮毛市、缎子市连绵不断,京城各色人等纷至沓来,摩肩接踵,车辆熙来攘往。

据史料记载,鼓楼西大街是修建元大都时,根据什刹海的位置而规划出来的为数不多的一条斜街。幸运的是,几百年来,鼓楼西大街的走向、宽度基本没变。

元初刘秉忠在规划元大都时,所有的街道都设计得横平竖直,如棋盘般规整。但在什刹海畔他却遇到了难题。什刹海碧波荡漾,从西北向东南斜卧在元大都的北部。在这片水域的北岸是沿着水的走势,开辟一条斜街,还是不顾水的走势,硬生生地开辟出一条直街?

刘秉忠在统观全局后在这里做了变通,在什刹海北岸画下了一笔斜线,顺着水域的走势,依着漕运码头建了一条斜街。

有水的地方,自然差不了。

斜街建成后逐渐成为元大都最繁华的街市,与鼓楼前后的市场连成一片。据史载,当年斜街两旁建有众多寺庙:万寿弥陀寺、佑圣寺、瑞应寺、广仁寺、寿明寺、真武庙、果子观……七百多年过去了,这条斜街现在称为鼓楼西大街。街的西北头连着德胜门内大街,东南端连着鼓楼,虽然什刹海水面变小了,鼓楼西大街不再临水,但这条街依然随着湖岸的走势,从西北斜向东南,走向始终未变。

而鼓楼西大街繁荣的真正原因还得拜大运河所赐——漕运,1293年由郭守敬设计并主持施工,成功修筑了通惠河。通惠河开通,积水潭成为京杭运河北端的大码头。因此从元代起,三海地区岸边逐渐成为交通要津和繁华的商业区。当时的积水潭,湖内是商船蔽水,岸上是车水马龙,酒肆茶棚、商贾戏班云集,热闹非凡。

事实上,在鼓楼一带,有不少元大都的旧街。离鼓楼西大街不远处的旧鼓楼大街,同样也是元代街道的遗存。很多人会问,现在的旧鼓楼大街上为何没有鼓楼?

如今鼓楼的位置在旧鼓楼大街南口东侧百余米。其实在元代,鼓楼恰在这条街的南口。元代的鼓楼称“齐政楼”,形制与如今的鼓楼相似,后塌毁。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将鼓楼建在了元代鼓楼的东侧。

旧鼓楼大街虽在元代已成街,但街名始见于清乾隆《京城全图》,当时称药王庙,因在这条街的北端路西有一座药王庙而得名。清末分为两段,以大石桥胡同东口为界,北段称北药王庙,南段因曾有元代鼓楼,而相对于明代鼓楼已是旧鼓楼,因而称旧鼓楼大街。1965年南北两段合并,统称旧鼓楼大街。

大街的北端原为明清时的内城北城墙。1950年11月,为解决北京城内外交通,将街北端城墙拆除开辟为豁口,同时拆除了药王庙,旧鼓楼大街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

监制:吴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