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传统:返场不过三,郭德纲返场多则25次,有人批评他没有艺德,对此你如何评价?

尬笑天君


你返三,反一次就腻了!


墨影軒


印象中这是孟凡贵说的,据说因为这事要在张文顺葬礼上打郭德纲,早期郭德纲的相声里经常砸挂孟凡贵,后来绝口不提,显然是有矛盾了


相声同行同业和郭德纲不睦是公开的事,侯耀文去世后,郭德纲和主流相声的矛盾迅速激化,批评声接连不断,在10年前后到达顶峰,从而有了德云社近几年的辉煌


返场不过三是相声演员的老规矩,这个不难理解,以前的老演员基本都是文盲,段子都是口传心授,极少有创作能力,敝帚自珍是正常的,肚子里存货有限,想多说也做不到

得益于时代,郭德纲的创作能力在相声演员里独一无二,凭一己之力压过整个相声圈,是他们没文化吗?显然不是,一级演员是需要学历的,是因为他们有工资,没挨过饿,这就不难理解有工资的孟凡贵骂没工资的郭德纲坏规矩,孟凡贵之流不指望观众养活


所谓艺德观众说了才算,行业内部闭门互夸德艺双馨纯属不要脸,对得起观众才是最大的艺德,首先要有艺,观众得爱听,肚子里就三段相声还要说到天亮谁听啊,说句难听的,就是这十来分钟一段的相声,当今这些主流演员都没留下什么作品,别提什么返场不过三,他们连演出都没有,你让孟凡贵出来卖票试试?他不敢!

艺人终究拼的是本事,耗子动刀窝里横算啥能耐,商演不行,电视上不去,一开会出来一堆相声名家,可也是,但凡他们能干点别的,要点脸,早也就转行了


袖手看君


德云社的商演讲究返场,郭德纲早期的返场更是经典,甚至返场的内容比演出中的作品更加可乐,这才是他最高返场纪录高达25次的根源。郭德纲曾经说过一段话,观众都走光了,你还在台上喊着要说相声到天亮,到底谁有病?

因此郭德纲的返场能够这么多,最重要的还是观众喜欢。其实返场不过三的传统不能称之为必须遵守的传统,有些演出的时候根本没有返场,为什么?观众们又不喜欢听,最后你还出来干什么呢,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郭德纲的相声达到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是观众都能把他的作品背下来了,还是掏钱买票去现场听,而且票价不菲,这才是最值得深思的一个地方。如果郭德纲不能达到这个水平的话,所谓的返场25次根本不可能,为什么这么说呢?

很多相声演员之所以返场次数很少,根本原因是肚子里的东西太少,所以返场的时候会藏着掖着,最多唱唱小曲小调结束,真正的好东西还得等着下次演出的时候再用。但是郭德纲不然,一方面是存货多,另一方面是不怕观众们听,因为即使听完了下一次还会吸引着来听。

标题上有个词用的不太准确,相声传统返场不过三,而郭德纲返场25次之多,这和艺德之间一分钱关系都没有。什么叫艺德?艺德的标准是什么?在我看来,观众们喜欢才是第一艺德,既然观众们喜欢,那么为了观众不断的返场,这不是最大的艺德吗?

(德云江湖,相声爱好者社群)


相声江湖


反场越多越糊弄你观众同志们。试想你花钱看演出,演员越多越好还是一对演员演一个晚上好?我原来就是一个演员,里面的事门清。一场演出就是演5个小时,后台也已经按排好了。什么情况下返场,怎样返,怎样抻长,先说那段又返再来那段,所以观众不要依返场多少来评,要以你花钱听到的多少,娱悦做程度,得到的放松来评判。


老路26851


第一娱记出品必属精品!

返场不过三,郭德纲却返场25次,导致行业内有人批评他没道德,我觉得要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第一:眼红郭德纲太受欢迎,借机打压。

很明显,当下最受欢迎的相声演出团体,除了德云社,还有谁?郭德纲太火了,自然就抢了其他人的风头,甚至是饭碗,早就心理不平衡了,早就想找个机会“修理”你。

这下好了,你郭德纲破坏了行业内“返场不过三”的规矩,这个辫子我抓住了,我不得好好说道说道。

事就这么个事。自己没本事,我还得把有本事的人拉下来。有人说郭德纲“三俗”,但是就是这些俗语,但教会了很多人做人的道理,明白了善恶忠奸,懂了中国的老理儿;有人说郭德纲把徒弟带坏了,但是就是郭德纲,却捧红了一众年轻演员,为穷苦人家孩子提供了改变命运,立业成名的机会。

嫉妒贤能是非常不好的一个坏品质。

第二:既然有规矩,就应该遵守!

古话说的好,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既然行业内有这样的规定,我认为还是应该遵守。

大家都知道,相声圈是一个很按照传统规矩办事的行业。郭德纲自己也多次说过要守规矩的话。“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这也说明,相声确实行业是很讲究规矩的!



这么多年开,很多行业都改革了拜师磕头的规矩,但是相声行业没有,一直按照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办。

老祖宗留下“返场不过三”的规矩,就说明曾经有人也很受欢迎,也曾经多次要求返场,不仅仅是郭德纲受欢迎,别人可以做到。既然大家都可以遵守,郭德纲也应该遵守。不能别人遵守了,到郭德纲这里就是例外,这肯定说不过去,要一视同仁,公正对待。


郭德纲已经是相声界的一面旗帜,大家都盯着,要成为大师,郭德纲更应该遵守行业规矩,不要给人口舌,这样才会真正让人心服口服!


第一娱记


不知道郭德纲哪场返场25次。但是,看早期的录像,十多次绝对有啦。我当时的状态是喜欢看!!!

相声行业里是有这么一句话,叫宁可给少啦,不能给饱啦。算是行规吗?不知道。

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不对莫怪。

为什么宁可给少了?因为,作品有限,创作能力有高峰低谷,不是每天的状态都那么好,谁能有多大的精力创作?能创作一个段子(不是说一段相声作品,只是一个返场段子),需要十足的幽默感和经验值。所以,日子得攒着过。这样才能长期吸引观众来看,有点吊胃口的意思。

一个演员一下子说多啦,下回黔驴技穷,就会失去观众缘。也许这段时间,你的创作,是瓶颈期,过一段就好啦,可是,观众却没有耐心等你,转而就会喜欢别的演员。你的财路就被抢走了。

但是,郭德纲不一样,他厚积薄发,出名后将自己多年来的积蓄全部都拿出来,也许,十几个是冰山一角,也未可知!

所以,人家多,自然返场多,就不必遵守一些谚语规矩。或许,老郭会说,25段,是给少了。要给饱啦,能翻几倍呢。

所以,只是说不能给饱啦,没说多少段子是在给饱的范围?

这句话,我看,因人而异吧。

就好比运动员,有的能练一天,有的练半天,能力不同,驾驭不同。

不能说您创作力不佳,就指责优秀的创作者或者演员按照你的步子走。不科学。

这种做法,对观众也不负责任!!


一周樂八天


大家静下来细细品味一下,德云社所有人说得相声和老一辈相声比一比,你们认为是叫相声么,候宝林,马三力,常宝华等相声大师,毛主席,周总理都赞扬过而今德云社的相声只能叫一群疯子在要猴,低俗之极


手机用户71672458858


我一向是最讨厌那些自命高雅的人,想想新中国才成立70周年,你吃饱穿暖才几年,高雅~都装的挺像!你知道什么是高雅?没有那些穷苦大众舍生忘死~你还高个屁,高你奶奶个孙~现在却来在百姓面前摆高雅论低俗~我呸~


手机用户50517880059


相声传统:返场不过三,郭德纲返场多则25次,有人批评他没有艺德。

这件事其实很简单去分析:

第一,你作为观众,喜欢这么多次返场吗?当然喜欢,正是因为观众喜欢才能返场这么多次,否则早就哄走了。

第二,说明郭德纲至少会25个小段,所说的返场不过三,那是因为很多相声演员不会那么多,只会三个,第四个就露怯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思维,有点不要脸。

第三,现在是相声市场,观众喜欢的,就要表演给观众,这是好事,我大力支持。

郭德纲的相声返场,已经成为每次商演的必备项目,往往越返越多,唱小曲,说于谦,返场带来的欢乐,常常是正规节目不能比拟的,但是,总有人说他这样的举动有损艺德,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简单一句话,就是一些嫉贤妒能之辈,自己做不到,嫉妒别人做的太好。


韩东言


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郭德纲返声25次恰恰是艺德的表现,他们有本事他们也可心返呀?

其一、郭德纲在相声专场里返场 不是在拼盘演出中返场

相声里的确有返场不过三的规矩,并且也已经延续了将年百十年,但是传统的表演都是拼盘演出,而非专场。因为拼盘演出清单上每个节目的时间都是固定的,如果表演完之后再返场,势必会占用到下一对相声演员表演的时间,抢了别人的风头,这在相声行业也算是个忌讳。

而郭德纲是在自己的相声专场里返场,所以不存在占用别的相声演员的时间,更不存在去抢谁的风头,所以返场唱唱小曲也倒无伤大雅,不算坏了规矩。

其二、过去相声是唯一的谋生手段 如今相声只是德云社谋生手段之一

过去的商演市场空间狭小,如果说完相声之后下面观众依然掌声热烈,盛情难却之下他们也会上台唱唱小曲,但也仅限于此并不全给足观众,都会坚持“返不过三”的习俗,其实是为了吊足观众的味口,是因为过去的相声演员们主要靠相声为营生,都在戏院里表演完了,下回观众可能就不来了。

而如今相声商演只是德云社谋生手段之一,他们更是涉足影视、主持、综艺等诸多行业,所以无需过多考虑靠此为生的问题。另外他们的商演市场更是遍布全国各地,所以郭德纲他们在表演兴致高昂之时,观众又情绪热烈,返场表演更能激起观众的兴致,并且这都是票价之外的福利,如此厚待观众,怎么能说郭德纲没有艺德呢?

其三、郭德纲返场表演对观众更有冲击力 更是对相声的宣传

一般在正常的相声表演时段,观众可能听的兴致勃勃,但时间一长难免会有乏意。但是一旦到表演临近结束之时,观众倒来了精神,这个时候相声返场更能激起观众的共鸣,更有冲击力。对宣传相声也是一种极好的方式,也可以培养更多的相声观众。

时代不一样了,相声并非是传统的谋生手段了,郭德纲返场无非是想带给观众更多的欢乐,使观众得到更多的满足,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