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之父,大清重臣,劉統勳到底有多牛?

白話歷史君


劉統勳為相近二十年,成為乾隆皇帝的肱股之臣,一生操勞,以七十五歲高齡猝死於上朝途中。劉統勳是為官清廉,為人剛直,為政出眾,在德和才兩方面都做到了極致的大臣。乾隆皇帝評價劉統勳:“遇事既神敏,秉性原剛勁。進者無私感,退者安其命。得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

劉統勳雍正二年考中進士,選庶吉士,出任編修。整個雍正王朝,劉統勳一直默默無聞,直到乾隆登基後,他被提拔為內閣學士,仕途才開始走向快車道。

乾隆二年,學習完治水之法的劉統勳,被提拔為刑部侍郎,副部級;乾隆六年,丁憂期剛過,他又立刻被任命為都察院左都御史,跨入正部級行列;乾隆十七年,入閣軍機處,步入乾隆朝政治核心圈。

那麼,劉統勳到底做過什麼?以至於乾隆帝因為他的去世涕泣不止呢?

劉統勳為官清廉,堪稱士林表率

大清王朝的腐敗,在列朝列代中屬於比較嚴重的,官員們一個個都養得肥肥的。其實大清的官員們,待遇要比大明好得多,除了高工資,還有很多默認的官場潛規則,比如火耗銀等。可是人的慾望無止境,大清的高福利還是沒能止住官員們的腐敗。

劉統勳比較另類,為官清正廉潔,一生無所積蓄。到他去世後,乾隆皇帝親自上門弔唁,才發現劉統勳家門楣低矮,陳設簡樸,完全不像個宰相之家。

也正是他幾十年如一日的清廉作風,讓他保持了高貴的品性。滿清的腐化墮落,從最鼎盛的乾隆朝開始,越發不可收拾,形成一股不可遏制的歪風邪氣,敗壞了士林風氣。

即便像張廷玉這樣的國之柱石,晚年也沒有擺脫營私的窠臼!

劉統勳為人剛直,堪稱貪官伐木機

彈劾張廷玉和訥親,堪稱劉統勳的經典之作。張廷玉晚年通過家族聯姻的方式,自肥家族。當時的輿論矛頭直指張廷玉,抨擊他的家族在他的護佑下,相互舉薦。訥親專橫跋扈,只要他的命令,無論是否合理合法,都要求下屬必須照辦。

劉統勳建議乾隆,三年內不要提拔重用張廷玉,對訥親嚴厲批評!

張廷玉和訥親都是宰輔級忠臣,前朝元老,劉統勳頂多是政壇新星,剛剛步入正部級,資歷淺得很,就敢直接彈劾帝國宰相,而且用詞如此尖銳,毫無顧忌。

乾隆選擇了力挺劉統勳,他出人意料地直接將張廷玉和訥親免職!劉統勳雖然對二人的作為很反感,但一棍子打死恐怕也不是他的意願,或者不是他敢想的。估計跟乾隆皇帝想清洗前朝舊臣,建立自己的班子有很大關係。

但不管怎麼說,劉統勳在乾隆的襄助下,一炮打響了自己的“品牌”,從此貪官汙吏們,聽到劉統勳的名字腦瓜就嗡嗡的!

劉統勳作為宰輔,不是死守在京城,一遇到疑難雜症,他就被乾隆派遣到地方解決問題。劉統勳每到一處,就成了貪官們的伐木機,成片成片地往下倒!

劉統勳為政出眾,堪稱治國能臣

最難能可貴的是,劉統勳不是死守道德說教的書呆子,他之所以能成為乾隆的肱股之臣,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有極其出色的能力。


《清史稿》說劉統勳“以決疑定計見契於高宗”,被乾隆譽為“真宰相”。科舉制四書五經體制選拔出來的官員,有一個很大的弊病就是,很多官員能說不能做,“高分低能”,理論一套一套的,到實際工作中就抓瞎。

比如,劉統勳治水患,每到一地他總能發現天災背後的人禍——官員們的不作為,甚至貪汙腐敗!這些地方官很狡猾,他們一般都團伙作案,形成複雜的利益鏈,外人一般很難查出漏洞。監察官員很容易被迷惑,往往治標不治本,甚至弄成糊塗案。

我們發現,劉統勳自乾隆十一年,擔任漕運總督開始,他每到一地,從來都是天災人禍一把治。最典型的就是河南祥符黃河決堤,劉統勳到達後,地方官員抱怨治河的乾草收不上來,導致了工程延誤。

劉統勳很聰明:乾草不是稀奇的東西,朝廷有撥款,為何收不上來呢?他來了個微服私訪,結果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在某個地方聚集了幾百輛車的乾草,送草的百姓在那裡哭。劉統勳私下一打聽,原來是收草的官員向他們索要賄賂,否則就不要。

老百姓辛辛苦苦將草大老遠送來,給賄賂就所剩無幾,不給賄賂就賣不出去,再拉回去兩頭損失!這些官員就這麼可惡,拿準了老百姓的心理,死勁卡脖子!

劉統勳一次私訪,就搞清楚了淵源,回到衙門就綁人!

他的這種敏銳和親身調研的精神很難得,乾隆十七年,為了編撰《西域圖志》,已經五十五歲的劉統勳,帶著測量隊,親自爬遍了天山、喀什湖地區。

劉統勳為官五十年,為相十幾年,光治水就治了三十幾年,幾乎成了清王朝的“大禹”,就是因為他真能解決問題,無論多複雜的情況,他一到,總能找到根源,總能對症下藥。

這就是劉統勳牛的地方,他既是能力出眾的專業型人才,同時又有不畏權貴的剛直不阿,和個人清正廉潔的作風,這些條件加在一起,讓他能做到不受外界干擾,專心致志地為民請願,為國盡忠!


尋根拜祖


劉統勳與劉墉是父子關係,劉墉是劉統勳的長子。

說起劉墉他們家,那可真的是稱得上名門望族了,從劉墉這一代往上數,連者四代都是進士。劉墉是乾隆十六年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他爹劉統勳是雍正二年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他爺爺劉棨是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官至四川布政使;他曾祖父劉必顯順治九年進士,官至戶部員外郎。

從地位和歷史影響來看,劉統勳與劉墉無疑是他們老劉家最為出色的兩位,都曾做到過內閣大學士。要知道這個官兒,可是妥妥的一品大員,乃是清朝單個官銜中的最高級別。其再往上,估計也就三師(太師、太傅、太保)這等虛銜能夠壓其一頭了。

而如果僅從知名度而言,劉墉無疑要比老爸劉統勳高很多,當年那部《宰相劉羅鍋》可謂是家喻戶曉。劉墉也和紀曉嵐一樣,成為了和珅的苦主之一。但事實上,真實歷史上的劉墉,遠沒有那麼厲害,其與和珅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人物。其終其一生,臨到死八十多歲了,才被嘉慶皇帝給升到了內閣大學士的位置,而年紀更小的和珅三十六歲就已經坐上了大學士的位置。

而且劉墉早年多在外為官,與和珅打交道不多,待其調回京城,已經年逾六十。此時的劉墉早已經沒有了當年的意氣風發,爭鋒相對。其為人變得圓滑世故,面對朝中如日中天的和珅,劉墉並沒有選擇於其作對,而是“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

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在乾隆死後,嘉慶著手收拾和珅,而查辦者正是劉墉。

所以,劉墉其實沒有電視劇裡面那麼厲害。相對而言,他老爸劉統勳其實要更厲害。

相比劉墉靠著老爸的關係以恩蔭舉人的身份直接越級參加科舉,而且頂著“宰相之子”的名頭到處伸張正義。這麼多外力加持,才博得了一個大學士的地位。

劉統勳可以算得上是白手起家了,雖然自己也是官宦世家出身,但談不上恩蔭。只能說是書香門第帶來了良好的培養環境。劉統勳可是一步一個腳印,從秀才到舉人,最後中的進士。那一年他才26歲。這個年紀在進士裡面已經算是了不起了。

他兒子劉墉走後門,都得32歲才考上。

劉統勳比較幸運,在雍正朝沒有被外派,而是一直在宮裡辦事兒,比如南書房行走、上書房行走等,官銜不高,但近水樓臺,地位可不低。

由此,其在乾隆時期被當成了新班組成員的重點培養對象。乾隆剛登基,他就被拜為內閣學士,開始跟著大學士嵇曾筠下地方調研去了,第二年就升了刑部侍郎,乾隆六年便被升為了都察院左都御史。這個官兒可厲害了,從一品啊。而且具有監查百官之責,相當於今天的紀委書記,這個地位可不低啊,可謂是官運亨通。

而且這還是中間他母親去世回家守了一年孝的結果。

而在擔任左都御史期間,劉統勳也是不含糊,居然直諫張廷玉,說其晚年驕橫,不宜重用。張廷玉是誰啊?三朝元老,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雍正年間他就是內閣大學士加軍機大臣,位極人臣。而雍正駕崩前更是任命其為顧命大臣,輔政乾隆,有點託孤重臣的感覺。而在劉統勳上諫之時,他已經是總理事務大臣,可以說是為臣者之頂峰。論權力、論地位,十個劉統勳都不夠看的。可是劉統勳就是不畏權貴,一切坦白講。

當然,乾隆無疑是十分開心得,他正愁怎麼大權在握呢,劉統勳這一出,直接給他機會,把張廷玉給革職了。三朝元老,就這麼被劉統勳和乾隆這兩個小年輕給絆倒了,劉統勳因此聞名朝野。當然,更多的是得到了乾隆的信任。

劉統勳也因此走上屬於自己的歷史大道。

這個人為人正直,且頗有能力,其最大的功績就是治水。運河疏浚,黃河水患、江南決口……每一個事關萬千百姓生命的大災,都是在他的帶領下渡過的。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少有出現咱們再歷史上所常見的豆腐渣工程,虧空賑餉,腐敗貪汙。因為劉統勳眼中揉不得沙子,只要被他發現,絕對嚴懲不貸。他經常微服私訪,暗地查探,揪出了一大批貪贓瀆職的官員,深得當地老百姓的愛戴。

由於地方上的出色政績,劉統勳後來又被調職入京,正是進入到清朝的權力中樞——軍機處。這地方,劉墉終其一生,都沒進來過。更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劉統勳還沒拜大學士,這在軍機處裡是比較罕見的,可見其能力。後來劉統勳又升任東閣大學士,加上其軍機大臣的職位,在當時的清朝,差不多已經是位極人臣了。大學士加軍機大臣,在清朝就相當於宰相。這個高度劉墉可沒達到過。

“世謂大學士非兼軍機處不得為真宰相”(《清史稿》)

由此可見劉統勳之地位。

1773年,劉統勳於上朝路上去世,享年75歲。乾隆悲痛不已,親自上家悼念,並作輓聯。

此外,他還追授劉統勳為太傅,並賜諡號“文正”,這個諡號是古代文人做官的最高褒獎,是每個文人都夢寐以求的死後哀榮。

司馬光曾說過,“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

由此可見,劉統勳不失為清朝一代名臣!


白話歷史君


首先,我們從劉統勳擔任過的職位來看,他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另外從給他的諡號也可以看的出來,劉統勳的諡號是文正,在古代文正是對人臣極美的諡號,可以看出劉統勳生前是多麼牛才能得到朝廷如此褒獎。

直言敢諫,參奏張廷玉和訥親

劉統勳在做監察御史的時候,向皇帝上疏參奏大學士張廷玉和尚書訥親,說當時已經在晚年的張廷玉不夠謙謹。朝廷外面對他的責備很多,讓乾隆三年內不要再提拔重用張廷玉。對於訥親,他同時管理吏部和戶部,在部裡討論大事的時候,訥親說什麼就是什麼,沒有心存謙誠,集思廣益,讓乾隆批評訥親,讓訥親改正。

奏章上了之後,乾隆認為如果張廷玉和訥親沒有作威作福的話,劉統勳是不會上這樣的奏章的。後來乾隆確認之後,確有其事,就將張廷玉和訥親革職了,並把劉統勳的奏疏公開給眾臣看,自此之後劉統勳聞名朝野。

深受百姓愛戴,治水有功

劉統勳在乾隆十一年出任漕運總督開啟了,開啟了督修河道,治理水患之路。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漕運河治水都是國家大事。每年夏天的長江汛期,黃河汛期,對現代社會來說都是一件非常重要和棘手的事情。在古代生產力並不發達,導致資源也比較匱乏。漕運河治水更是重中之重。

劉統勳自乾隆元年隨大學士嵇曾筠赴浙江學習海塘工程,到乾隆三十四年受命勘察疏通運河,前後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長達三十餘年。在這期間始終秉公辦事,懲治貪官汙吏,為清朝政府挽回損失。同時興利除弊,親自監督並按期完成堤壩運河的修築維護,為國家的長治久安提供保障,可謂治世能臣。

乾隆三十八年,劉統勳因為操勞猝逝,乾隆自作輓聯和懷舊詩,將劉統勳列為五閣臣之一,追授太傅,賜諡號文正。通過這些就能看出當時的劉統勳到底有多牛了。


月古史話,歡迎大家一起多角度暢談歷史文化,歡迎【評論】、【點贊】、【關注】。

月古史話


《宰相劉鑼鍋》相信很多人都看過,裡邊的劉墉風趣幽默而厲害,也許你知道劉墉,卻不知道劉墉還有一個更厲害的父親叫劉統勳,那才更是乾隆時期響噹噹的人物。

至於他有多厲害呢,接下來我就跟你坐下慢慢講一講。


一、家世顯赫,一門五代進士

劉統勳祖父劉必顯(1600年–1692年),明朝天啟四年中舉人,清朝順治九年中進士,最高官職是戶部廣西司員外郎,正五品官銜。

劉統勳父親劉棨(1657年–1718年),清朝康熙二十四年中進士,最高官職四川布政使(從二品官銜)。

劉統勳(1698年—1773年),雍正二年中進士,一生官至宰相,死後追授太傅,諡號文正(清朝270年曆史僅8人諡號文正,人們熟知的有曾國藩,就可想而知劉統勳多厲害)。


劉統勳大兒子劉墉(1720年-1805年),乾隆十六年中進士,最高官銜為正一品。死後被追封為太子太保,賜諡號文清(沒有他老爹劉統勳厲害)。

劉統勳孫子劉鐶之(出生年月不詳—1821)乾隆四十四年中進士,最高官階為正二品,死後賜諡號文恭。


二、善於揣度聖意

在古代那種皇權至上的環境下,要熟悉瞭解皇帝的愛好與性格,才能保住性命,同時瞭解皇帝心思,得到升職的機會就會更多,畢竟“天涯知己難尋”,皇帝也是需要懂他的人,才不會顯得寂寞孤獨。

劉統勳這一點就做得相當完美,乾隆一個眼神,他就知道乾隆心裡想什麼,從而與乾隆完美配合助攻,把事情在無聲無息中完成,堪稱大臣之最。

下邊我們就劉統勳與乾隆的一次配合來說一下劉統勳是怎麼厲害的。乾隆剛登基的時候,鄂而泰、張廷玉、訥親等前朝雍正留下來的元老們十分囂張跋扈,可是乾隆礙於父親雍正的面子,也實在不好怎麼卸磨殺驢。

乾隆心裡苦,他只是不說出口,也不知道怎麼才能說出口,他看到那幾個大臣囂張的樣子就生氣,想滅一滅他們的囂張氣焰,但是總得有一個合理的理由或者有人幫忙助攻打配合才行。

要說劉統勳厲害,就因為他能夠根據乾隆的臉色猜想出乾隆內心的不快,再根據形勢判斷乾隆想幹什麼,於是劉統勳幹了一件大事。他故意上奏提醒張廷玉:“歷事三朝,晚節當慎”,再提醒訥親:“同僚爭避其鋒,請加訓示”。

這樣一來,乾隆終於有了一個臺階,可以順水推舟,既然劉統勳提出這個問題,乾隆自然就要進行解決,於是乾隆也下發聖喻:“朕思張廷玉、訥親若果擅作威福,劉統勳必不敢為此奏。大臣任大責重,原不能免人指摘。聞過則喜,古人所尚。若有幾微芥蒂於胸臆間,則非大臣之度矣。今見此奏,益當自勉。至職掌太多,如有可減,侯朕裁定。”

意思就是說如果張廷玉等大臣沒有一定的過失,劉統勳斷然是不敢這樣說他們的,今天看到這個奏摺,應該好好反省自勉,以免妄自菲薄將來引起不好的後果。乾隆這招實在英明,一個順水推舟,就讓幾個權臣深感恐懼,再也不敢在乾隆眼皮底下造次。

而這次完美配合的最大功臣自然就是劉統勳,乾隆皇帝心照不宣,從此以後重用劉統勳就是自然之事。所謂官場職場恰似戰場,一言一行都要看領導臉色,就是這個道理,先搞清楚直系領導的想法,再去做事,才是最佳法則。


三、治水有功,百姓愛戴

說到劉統勳的厲害之處,也就不得不提他治水之事,在每個朝代,治水都是大事,直接關乎國家生命以及財產安全,民生大事,不可疏忽,大禹治水流傳至今,可想而知那個時代對治水有多重視。

劉統勳亦如此,他熟讀歷史,自然知道治水對民生的影響,所以一生都在為治水做貢獻。下邊我就簡單說一說劉統勳為治水付出的一些辛苦和取得的成績。

乾隆十一年(1746年),劉統勳出任漕運總督,正式開始修河道、治理水患,乾隆十三年(1748年),山東運河漲水太快,直接影響到人們生命以及財產安全,劉統勳迫不及待上疏請求通過濬聊城引河分流,最終防止了潰壩和水災,贏得人民的第一次掌聲。

《清史稿 劉統勳傳》:十八年,以江南邵伯湖減水二閘及高郵車邏壩決,命偕署尚書策楞往按。合疏言河員虧帑誤工,詔奪河督高斌、協辦河務巡撫張師載職,窮治侵帑諸吏。

乾隆十八年(1753年),因為有人貪汙腐敗影響治水效果以及進度,劉統勳直接上疏乾隆,將幾個人嚴懲不貸,絕不姑息,在治水的路上,劉統勳不允許任何一點瑕疵存在。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銅山縣孫家集黃河漫溢,河務總督富勒赫不作為被撤職,劉統勳接任,親自督促修築堤壩,一切工程保質保量如期竣工,劉統勳視察合格之後才離開,這次治水工程又保住了不知多少人的性命財產。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秋天,河南黃河漫溢,水退後需要修築堤壩,可是當地官員因為受賄之事鬧不愉快而不作為,劉統勳經過調查發現其中問題,十分生氣將相關人員捆起來治罪,聲稱要斬了他們,最後在巡撫求情之下才放過幾人一馬。

由此可見,劉統勳在治水一事上真的是一點馬虎都沒有,不僅自己親力親為,還堅決不允許誰胡作非為或者不作為,一切影響治水的行為,在劉統勳看來,都是死罪難逃,絕不姑息,也就是這種態度,他用幾十年時間或者說用自己的一生將治水事業做好,足以值得歌頌。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11月16日),劉統勳在前去上早朝途中去世,享年75歲,一生奉獻給了國家與人民,乾隆得知他去世,悲痛欲絕,並且說“朕失一股肱!”、“如統勳乃不愧真宰相”,如此高度評價,死而無憾!




結語

劉統勳的一生都是奉獻給清朝與人民,他雖然能夠察言觀色揣度聖意,但卻是為了能夠有更多機會去為人民做事情,他不允許別人不作為,因為自己從來不偷懶,都是親力親為,這樣的一個人,試問在哪朝哪代會不厲害呢?



嗔痴歷史觀


劉統勳有多厲害?大家都知道劉墉和紀曉嵐吧,劉墉是他的兒子,紀曉嵐是他的學生。你說他厲不厲害。

劉統勳去世後,被朝廷追贈其為太傅,並授予文臣最高榮譽“諡文正”。清朝有史以來,只有8位大臣得此諡號,而劉統勳是乾隆朝唯一一位。

據史料記載,劉統勳出身書香門第,祖父、父親都是進士出身,做過地方官。劉統勳也繼承家族傳統,於雍正二年考取進士,後到翰林院做編修。不過劉統勳很快引起雍正帝的重視,歷任南書房行走、上書房行走,侍奉皇帝、皇子讀書,官職雖然不高,但能夠接近皇帝以及未來的皇帝。

果然乾隆帝一即位,就提拔劉統勳為內閣學士,第二年又提升為刑部侍郎,留在浙江辦理海塘工程。乾隆六年,服喪期滿的劉統勳升任左都御史,執掌督察院,在此期間,他不避權貴,敢於彈劾張廷玉、訥親等人,得到乾隆帝的嘉獎。之後又擔任漕運總督,辦理漕運、水利工程。

劉統勳也歷經宦海沉浮,在陝甘總督期間負責西征大軍的後勤,因直言上奏,被乾隆帝一度逮捕罷官。之後乾隆帝又命劉統勳為刑部尚書,負責運河治水工程,多次得到皇帝的讚賞。乾隆十七年,劉統勳進入清朝最高權力核心——軍機處,乾隆二十六年,“拜東閣大學士,兼管禮部、兵部”。

後來劉統勳又被授予“充上書房總師傅,兼管刑部,教習庶吉士”,之後他又成為領班軍機大臣。要知道清朝統治向來是“重滿輕漢”的,而劉統勳以一介漢臣出任領班軍機大臣,管理禮部、兵部、刑部,可以說他已經成為大清朝的宰相。

乾隆三十四年,劉統勳七十大壽,乾隆帝親筆御賜“贊元介景”四字匾額。四年後,劉統勳乘轎上朝時病故。乾隆帝當即做出決定,追贈其為太傅,並將文臣最高榮譽授予劉統勳,“諡文正”。清朝有史以來,只有8位大臣得此諡號,而劉統勳是乾隆朝唯一一位。

幾天後乾隆帝親臨劉統勳家弔唁,“見其儉素,為之慟”。回宮後,乾隆帝流著眼淚對群臣說:“朕失一股肱!”一會又說道:“統勳乃不愧真宰相!”劉統勳為官五十載,清正廉潔,秉公無私,對此乾隆帝稱讚他有“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

正所謂愛屋及烏,當劉統勳之子劉墉服喪期滿後,乾隆帝特意加封劉墉為“內閣學士,直南書房”,將其從地方調入京城,自此才得到乾隆帝的重用。


東海裔族


在1996年電視古裝連續劇《宰相劉羅鍋》熱映,電視劇中講述了乾隆年間劉羅鍋(劉墉)與當朝一品大員和珅在多個方面進行鬥智鬥勇的民間故事。這部連續劇中的主人公劉墉機智果敢、不畏強權,深得觀眾的喜愛,因此圈粉無數。歷史上真實的劉墉是出自書香門第之家,祖上幾代都在朝廷為官。今天觀景要說的主人公就是劉墉之父劉統勳。

劉統勳出生在書香門第之家

劉統勳(1698年—1773年),山東諸城(今山東高密)人,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從劉統勳祖父到劉統勳孫子這一代,劉氏一門五代進士,被譽為佳話。

  • 劉統勳祖父劉必顯(1600年–1692年),是明朝天啟四年時的舉人,在清朝順治九年中進士,官至戶部廣西司員外郎,階奉直大夫(正五品官銜)。
  • 劉統勳的父親劉棨(1657年–1718年),是清朝康熙二十四年進士,為官清廉,官至四川布政使(從二品官銜)。
  • 劉統勳大兒子劉墉(1720年-1805年),是乾隆十六年進士,歷任工部尚書、禮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等職,劉墉後期官銜為正一品。劉墉為官奉公守法、清正廉明,死後被追封為太子太保,賜諡號文清。

  • 劉統勳孫子劉鐶之(?—1821年)是乾隆四十四年進士。歷任戶部尚書、順天府尹、吏部尚書、太子少保等職,劉鐶之最高官階為正二品,死後賜諡號文恭。
《清史稿 劉統勳傳》:統勳,雍正二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先後直南書房、上書房,四遷至詹事。

  • 劉統勳在康熙五十六年中舉人時19歲,雍正二年考取進士時才26歲。劉統勳先後任軍機處行走、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兵部事務、翰林院掌院學士、尚書房總師傅、殿試閱卷大臣、國史館總裁、《四庫全書》總裁官等重要官職,劉統勳官銜為正一品大員。死後追授太傅,賜諡號文正。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劉統勳到底有多厲害?

盡忠職守,不畏強權,敢於彈劾朝廷重臣

《清史稿 劉統勳傳》:六年,授刑部侍郎。服闋,詣京師。擢左都御史。

乾隆六年,劉統勳在擔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期間,盡忠職守,負責監督朝廷官員的言行舉止。沒過多久劉統勳就幹了一件大事,他把三朝元老大學士張廷玉給參了,說張廷玉身為三朝元老,被朝廷重用,名望很高,在晚年理應謙虛謹慎,結果他反倒是利用朝廷對他的恩寵,與縉紳望族裡的姚姓相互之間聯姻,在官場上更是相互勾結包庇。因此劉統勳上奏請求皇上三年內不要提拔重用張廷玉。



接著劉統勳又上奏彈劾尚書訥親,說他在管轄吏部和戶部時,完全是在搞一言堂,什麼事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部下之人必須照辦,完全沒有集思廣益,採納忠言的作風。他請求皇上對他進行批評教育,讓他能及時的反省改正錯誤。

《清史稿 劉統勳傳》:上諭曰:“朕思張廷玉、訥親若果擅作威福,劉統勳必不敢為此奏。大臣任大責重,原不能免人指摘。聞過則喜,古人所尚。若有幾微芥蒂於胸臆間,則非大臣之度矣。今見此奏,益當自勉。至職掌太多,如有可減,侯朕裁定。”尋命以統勳疏宣示廷臣。

乾隆皇帝接到劉統勳的這兩道奏章後,心裡很不是滋味,張廷玉和訥親都是朝廷重臣,是他給予很大厚望的重臣。同時乾隆也認為如果不是張廷玉和訥親平時作威作福,身為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劉統勳也不敢上這樣的奏章彈劾他們兩。乾隆皇帝對事情調查一番後,將兩人革職,並把劉統勳不畏強權敢於上奏的摺子給大臣們看,劉統勳由此名聞朝野。

劉統勳成為乾隆帝的治水大臣

乾隆十一年,劉統勳被乾隆皇帝任命為漕運總督,開啟了他在治理水患、修築河道之路。身為朝廷主管漕運的官員,劉統勳盡忠職守,做出了很多有目共睹的貢獻。

乾隆十三年,劉統勳與大學士高斌前去山東視察災情,並對當地的河道進行檢查。當時運河漲水過猛,劉統勳上奏請求通過濬聊城引河分流,將漲勢過猛的運河水引入大海中。

《清史稿 劉統勳傳》:十八年,以江南邵伯湖減水二閘及高郵車邏壩決,命偕署尚書策楞往按。合疏言河員虧帑誤工,詔奪河督高斌、協辦河務巡撫張師載職,窮治侵帑諸吏。

乾隆十八年,已升任翰林院學士的劉統勳前往視察江南邵伯湖減水二閘和高郵車邏壩決口,期間查出了河道官員私自挪用公款等情況,劉統勳如實上報。貪汙官吏被乾隆嚴懲,同時把河道總督高斌和協辦河務巡撫張師載撤職。

劉統勳在此後多次被乾隆委派前去疏通運河水道以及各地河道督察工作,乾隆皇帝對他的治水之功是非常的讚賞。他因功勞巨大,逐漸的從一個地方官員進入到了大清朝廷的核心權力機構。


劉統勳成為朝廷重臣

乾隆十七年,劉統勳被乾隆任命為軍機處行走,從此成為乾隆皇帝的左膀右臂。在乾隆下旨修纂重要文獻《西域圖志》時,劉統勳親自帶隊前往天山以北地區進行實地測繪,此書後來成為了新疆地圖的藍本。

在乾隆三十八年,已經74歲高齡的劉統勳被任命為《四庫全書》總裁官。從乾隆十七年起,劉統勳先後任刑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兼禮部與兵部事務、翰林院掌院學士、尚書房總師傅、殿試閱卷大臣、東閣大學士、國史館總裁。

《清史稿》:上臨其喪,見其儉素,為之慟。回蹕至乾清門,流涕謂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統勳乃不愧真宰相。”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11月16日),劉統勳在前去上早朝途中去世,享年75歲。乾隆皇帝聞此噩耗,親自前往劉統勳家弔唁,發現劉家簡樸,深為感動,特地親自為其作輓聯和懷舊詩,把劉統勳定位為五閣臣之一,追授太傅,賜諡號文正(文臣最高的諡號,在清朝的歷史上只有八個人獲此虛榮)。


資料參考:《清史稿》


觀景說史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劉統勳很厲害嗎?很厲害,厲害到什麼程度呢?皇帝為他哭泣。當然,這裡所說的皇帝為他哭泣,指的是劉統勳去世的時候。

事件回顧

簡單來講,劉統勳有兩大特長,第1個特長是老實辦實事,第2個特長是揣摩聖意。事實上,在整個清朝,任何一位漢臣只要能夠做到這兩點,升官發財不是問題,當然劉統勳僅僅是把升官發財做到了極致,一方面為老百姓幹活,另一方面又能夠及時體察到皇帝的旨意。

據傳說劉統勳去世的時候,乾隆皇帝坐在大堂之上直接拍桌子,拍了好久才說的,我又丟失了一位賢良的大臣呀。

好像這句話皇帝也僅僅是說說而已,並沒有太大的政治寓意。

因為在整個清朝,尤其是清朝的中期和前期的時候,漢臣所能夠佔有的地位實在是不高,而且因為他們本身的思想之間的差距,導致了滿清很少會重用漢臣的存在。

可是劉統勳是個例外,因為劉統勳幾乎在朝中有著各種各樣的聯繫,不但與朝中大臣關係很好,與皇帝的關係很好,與民間的百姓關係也很好,一個臣子能夠做到這三點,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

當然與此同時,劉統勳也做過很多貢獻,比如說修理河道,治理水患,提拔有賢能之才的人。好像在劉統勳的治理過程當中,治理水患佔據了他人生的一部分因素,而且這一部分因素直接成為了他能夠升職的最主觀原因。

治理水患,至於能夠短時間升官發財嗎?

至於,而且是非常至於。因為古代的水患與咱們現在所想的不一樣,現在的話無非就是挖掘機使勁挖幾條溝,一直挖到大河裡面去,把水留住就可以了,可是在古代並不是這樣子的。簡單來講,當時的黃河水患,每一次大型治理之後,只能保證5年或者10年之內不再堵塞。這就足以見得在古代治理水患是多麼的必要,而且多麼的困難。

沒錯,這就是事實

既然題主問的是劉統勳有多牛,我只需要說兩點就行了:第一劉統勳死的時候被追贈太傅,第2劉統勳死的時候有自己的諡號。

整個清朝能夠做到這兩點,並且是滿清前期和中期,而且是有著一定影響力的官員,用手指頭數就能數的過來。而在這用手指頭數的這些官員當中,劉統勳就排在其中的一個位子上。

更重要的是劉統勳是壽終正寢的,而劉統勳的兒子劉羅鍋似乎也差不了多少,整個劉家在清朝有著一定的影響力,而這部分所謂的一定影響力是直接能夠改變朝廷發展戰略規劃的。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小生在此謝過!】

趣談唐宋元明清


說到劉墉,相信許多人都是十分的熟悉的,劉羅鍋嘛。乾隆年間的濃墨宰相,以清正廉明文明於世,與和珅正好成對立的兩面。



但是再追溯一下劉羅鍋的家世,原來竟是書香門第,官宦世家。他的父親劉統勳的地位也是一點都不低,工部尚書,吏部尚書,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等等,是雍正還有乾隆兩朝的一位地位極高的臣子。

而劉統勳的父親,還有他的祖父都是進士出身,書香門第無疑了,雖然說他們沒有這兩位那麼高的地位。


劉統勳是雍正二年中的進士,早在康熙年間就中了舉人。不過到了雍正時期才開始得到重用,他可以說是真正的敢於諫言,對於朝堂之中的任何事情他都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即使是涉及到一些地位很高的人物,比如張廷玉等等。

而除此之外,劉統勳不是那一種只會諫言的臣子,每天山呼萬歲,然後說一些道貌岸然的話自然是很簡單的。但是劉統勳也是有能力的,在乾隆年間,他還是一位治水的能臣,成功的預防了水災。



他做事十分的認真,事事都親力親為,在他當值期間,可以說漕運,還有水患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而他自己卻過得十分的清貧,直到去世的時候,乾隆皇帝更是清楚的認識到了他的清廉,遂十分的感動。

劉統勳他盡心盡力,最後去世的原因也是因為自己操勞過度,最後猝死於轎子之上的。


一寸三分


劉統勳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得到良好的教育。祖父、父親都是進士,按照現在的理論來說,他就是官三代。父親劉棨是康熙時期著名的清官,從小受到父親的影響,也讓劉統勳養成了剛正不阿,為官清廉的品德。

(劉統勳劇照)

乾隆三十八年,劉統勳猝死在上朝途中,乾隆帝親往弔唁,追授太傅,賜諡號文正,這是文臣身後可以得到的最高諡號。而在清朝270餘年歷史上,僅有八位文臣獲得這一榮譽!可見乾隆皇帝非常惋惜劉統勳的突然離世。當然乾隆帝這麼高的評價是建立在劉統勳為官幾十年的兢兢業業!


《清史稿 劉統勳傳》:上聞,遣尚書福隆安齎藥馳視,已無及。贈太傅,祀賢良祠,諡文正。上臨其喪,見其儉素,為之慟。回蹕至乾清門,流涕謂諸臣曰:“朕失一股肱!

劉統勳作為大清重臣,到底有多牛?當然這裡說的是他的政績上。主要兩個方面:治理水患及漕運、不畏強權!

治理水患及漕運

自古以來,漕運和治水都是國家大事。我們也聽說過很多,大禹治水,李冰都江堰工程等。封建社會大部分人都是靠天吃飯,水災,水路不通都會阻滯國家經濟的正常發展。但由於科技水平受限,水患跟漕運都是老大難的問題。劉統勳疏通運河,前後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長達三十餘年。試想下一個人能堅持做一件事長達幾十年之久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據《清史稿 劉統勳傳》記載:

  • 乾隆十一年(1746年),劉統勳出任漕運總督,這是他正式開始修河道、治理水患的時間,也是他之後幾十年都不知疲倦,甚至是將生命的一大半都獻在上面的基礎;

  • 乾隆十三年(1748年),劉統勳與大學士高斌巡查山東賑災情況。因運河漲水很快,嚴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劉統勳上疏請求通過濬聊城引河分流,使得河水有所阻截,防止了潰壩和水災,當地民眾紛紛讚美劉統勳為民請命的態度。
  •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銅山縣孫家集黃河漫溢,河務總督富勒赫因無能被撤職,劉統勳暫代其職,督促修築堤壩事宜,至到冬天得以竣工,也是防止了水患,保證了人民安全。

從各種實例可以看出,只要劉統勳管轄的地方必先重水務,漕運。畢竟這個是人民的根本!劉統勳不管條件有多麼艱苦,都能按期完成堤壩運河的修築維護,將危險扼殺在搖籃裡。同時劉統勳為帝國長治久安提供保障,可謂治世之能臣,深受百姓愛戴。

(劉統勳治理河道前線)

不畏強權,整治貪官汙吏

在治理水患及漕運的時候,他都能始終秉公辦事,懲治貪官汙吏,絕不像困難和權貴低頭。就算是面對被雍正欽點享配太廟的張廷玉,他都敢直言,向皇帝投訴。

  • 乾隆十八年(1753年),江南邵伯湖減水二閘和高郵車邏壩決口,劉統勳與尚書策楞代天視察,最終查出河道官員賬目虧空,貪汙、延誤治河,最後據實上奏,不被任何人所影響誘惑。
  •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秋天,河南黃河漫溢,水退後需要修築堤壩,河道官吏卻以修壩的乾草不夠為託辭。跟河道打交道許久的劉統勳,知道當中肯定有問題,由於偷偷去堤壩發現有大小車數百輛滿載乾草,捆好後卻被擱置。經查實,是官吏索賄不成、拒而不收乾草。於是一氣之下,將當事官吏捆起論罪,稱要處斬,後因巡撫等人求情才免除當事官員一死,結果乾草一晚上就全收上來了,一個月後工程完畢。

敢於直諫言舉報張廷玉

《清史稿 劉統勳傳》疏言:“大學士張廷玉曆事三朝,遭逢極盛,然晚節當慎,責備恆多。

面對張廷玉,劉統勳不畏強權向皇帝上疏說,張廷玉作為三朝重臣,本應該作為朝堂表率,可他卻存在舉官包庇,希望乾隆皇帝三年之內不能重用他。乾隆皇帝經過調查,最後將張廷玉革職,在當時引起非常大的轟動!要知道張廷玉當時可是清朝的一面旗幟,連雍正帝臨死前都要特別的人,也是一個政治家。但即使知道張廷玉的跟腳,他都敢直言,可見他的眼裡容不下沙子,看不得朝廷上有蛀蟲的存在。

劉統勳為官近五十載,清正廉潔,秉公無私,也難怪他死後,乾隆嘆息說自己失去了股肱之臣。這樣一心一意為國為民的大臣真的死的太可惜了!

劉統勳這一生歷任刑部、工部、吏部尚書,最後官至軍機大臣等要職,而六部尚書相當於現在國家各部委的部長,可見他是全能性臣子,是乾隆皇帝非常倚重的要員。他在治河、吏治、軍事上都有很高的成就,說文武全才也不為過,所以說劉統勳真的很牛!


歷史每日說


宰相劉羅鍋(即劉墉)的名聲大揚,為後世人熟知。然而,大家卻不知道劉統勳(即劉羅鍋的父親)的能力和實力遠遠在於劉羅鍋之上,卻功名不顯,比起他來,簡直是傳唱度甚低。



就吏治與治河這兩個方面來說,劉統勳是遠遠勝於劉羅鍋的,因此很多人都私底下謠傳“劉羅鍋的職位還不是皇帝看在劉統勳的份上給的”。這種謠傳就有失公正了,但是從側面可以烘托出來,劉統勳自己當初硬是闖羊腸小道,闖出名堂來,贏得了君心和民意,與此同時,他也為自己兒子劉羅鍋的職場之路鋪下了一條平坦通暢的光明大道。

他人對於劉統勳的評價

想在凡俗世間裡全面客觀地看待一個人,就得要看看別人對他的評價是怎麼樣的,還有他在世時候做出的貢獻和成就到底有多大。我們先來看一下劉統勳的直屬上司乾隆皇帝是怎麼評價他的。



乾隆帝曰: “統勳練達端方,秉公持正,朝臣罕有其比,故凡審決大獄,督辦大工程,悉命統勳前往蒞事,無不治者。”由此可見,劉統勳是深得乾隆皇帝的君心,是少有的漢人宰相。

劉統勳死後,乾隆皇帝才真正體會到劉統勳的能人之處,曾經在他人面前說“如劉統勳,方不愧真宰相。”(劉統勳死後,被追封為太傅,諡號文正。)時人趙翼評價劉統勳說:“劉文正公臨事雖頗剛急,然實有釐剔奸弊,人受其福而不知者。”

劉統勳在世時所做出來的貢獻和成就

劉統勳在朝廷任職期間,克己敬業,一心追求儒家精神並把它應用到職場和日常生活上,以身作則,嚴以律己,因此他被很多人稱讚是“清”、“慎”、“勤”、“能”的楷模。

他為人剛正廉明,看待人事物眼光深遠,吏治練達而公正無私,不僅僅是乾隆皇帝心目中的能臣,還是老百姓眼中的大好清官。 在最推崇滿人做官、抑制抵抗漢人的乾隆朝時期,沒有什麼靠山和背景的劉統勳能夠殺出重圍,突破任人唯滿的限制和界定,當上宰相可見他實力非凡,少有人能及。



當然,他也算是天選之人了。傅恆因病不幸去世,乾隆皇帝在緊急情況之下就找了劉統勳作為替補,也就是臨時的代替人員。雖然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但是宰相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職,怎麼可能長期空缺呢?乾隆皇帝就根據大臣們的個人綜合能力考察,特地挑選了劉統勳作為他的臨時宰相。最後輾轉之下,劉統勳憑藉著個人實力和機遇做上了正宰相。

在他約四十年為官生涯中,他做出最有貢獻的兩件事便是治水與治吏了。乾隆上任沒多久後,他就委託劉統勳以重任,派他到每個水災嚴重的地方治水救災。不得不說,這是一項極其艱苦的工作。大家想想古代的大禹治水三過家門不進,就可想而知治水這項任務到底有多麼的艱難了,這讓大禹時時刻刻不敢鬆懈,嘔心瀝血,置個人親情於不顧,可謂是刻不容緩、迫在眉睫而又重中之重的事情了。

劉統勳這人也是個盡心盡力的官員,他在治水期間,基本上一年365天裡沒有休息一天,直到他年邁的母親不幸因病去世後,他才有所停懈。但劉統勳這人是有真本事的,他有一身經世致用的學問,能夠把這些學問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為他所用。就好像他治水,他能夠根據不同的河的特性、所處的地理特徵,提出不同的治河方案,使得多次力挽狂瀾、明顯改善水災。乾隆皇帝見此,對他豎起了大大的拇指,先是把他升任工部尚書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後來又將他調任刑部尚書。

除了在治水方面有著自己的獨特解決方案,興利除弊,科學治水,如期完成堤壩修築,為國家興盛提供保障;他還能在懲治貪官汙吏方面有所建樹,他上書請奏要對貪官汙吏嚴懲不貸,並完善了河工財務制度,讓國家財富不白白流失,而是把治水要款花在刀刃上,這無疑是造福了社會和老百姓。

總結:瀚海看來,劉統勳最厲害的地方在於他能夠時時刻刻心繫百姓、心懷天下,並做出了顯著的貢獻,因此他能夠青史留名,流芳百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