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壮图案:所谓的乾隆盛世,为何一戳即破?

在雍正时期“曾静案”中,个性十足的雍正皇帝与乡村教师曾静,进行了公开辩论,狗血的反转剧情,劲爆的宫闱秘闻,着实让吃瓜群众们过了一把瘾。六十二年后,雍正的儿子乾隆故技重施,与内阁学士尹壮图死磕,当然,这次死磕的焦点不是满汉问题,而是乾隆治下的大清王朝到底是不是盛世。

尹壮图案:所谓的乾隆盛世,为何一戳即破?


01

1780年,乾隆皇帝70大寿,普天同庆。

工部尚书彭元端在最佳的时机、以最帅的姿势呈上了自己字斟句酌写就的《古稀之九颂》。

《古稀之九颂》是一片舔文,大意就是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皇上七十大寿,身康体健,大清海清河晏,这是我等臣民的福气。祝愿“古稀天子”万寿无疆,大清江山永固。

乾隆看了文章后,没有就文章内容发表意见,只是就文章形式表达了看法:用意新而遣词雅。

经验丰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皇帝十分暗爽,这篇舔文实打实的挠到了乾隆心痒处。之所以没有立即发表意见,不是因为不好意思,是因为皇帝还没有酝酿好大招。

尹壮图案:所谓的乾隆盛世,为何一戳即破?

中年乾隆


果然,老皇帝很快就有了大动作——亲自操刀写了一篇《古稀说》。原文就不上了,直接上大意:

  • 夏商周以来,活到古稀之年的皇帝只有6个。
  • 大清得国之正,扩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前所未有),虽然没有达到大同的境界,但是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 历代亡国的原因,不外乎强藩、外患、权臣、外戚、后宫、太监、奸臣,这些问题到了大清、到了我手上,都不是问题了。
  • 古稀六帝,忽必烈和朱元璋,是创业之君,武功有余文治不足,其余四帝(汉武帝、梁武帝、唐玄宗、宋高宗),不值一提,他们的政绩,怎么能与今天的大清相比?
  • 这前所未有的盛世,诚可谓“古稀”是也!能够带领大清臣民创造并享受这种“古稀”,这难道不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吗?

这篇御制《古稀说》,表面上说的是古稀,实际上是乾隆对自己执政四十五年来的政绩回顾。一句话,大清繁荣富强,威胁大清的所有隐患都已经铲除,如今四海臣服,百姓安居乐业,这是难得的盛世。

02

乾隆确实是有史以来最有福气的皇帝。

十年弹指一挥间,老皇帝活到了八十岁,除了偶有痔疮发作之外,基本没得过什么大病,也没遭遇什么不测之灾。

普通人的八十大寿,都不免大操大办,何况盛世皇帝?

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寿庆典搞了三个月,规格空前绝后,费银无数。

问题来了,皇帝大操大办,钱从哪儿来?

不要以为皇帝富有四海,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钱。

根据大清祖制,为了杜绝皇室铺张浪费,皇帝的内库和朝廷的国库,实行分开独立管理,内库由内务府管理,国库由户部管理;皇帝内库的钱由户部每年按预算从国库划拨,预算有定数,不能随意更改。

尹壮图案:所谓的乾隆盛世,为何一戳即破?


预算是有限的,欲望是无限的,国库划拨的钱总是不够花。

虽然内务府也帮皇帝经营着各种产业,但谁都知道内务府这种超级机构,经营无方,扰民有术,不亏损就是大成绩了,根本指望不上。

时势造英雄,一个杰出人物的出现,解决了皇帝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需求与落后敛财手段之间的矛盾。

和珅,一个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有着极高的智商和情商,与之相处,总是让人如沐春风。除了颜值文采,和珅对乾隆更大的价值还在于,他是大清国一等一的理财能手。

和珅发现皇帝缺钱花之后,一手策划了议罪银制度。

所谓议罪银,就是大臣犯错或犯罪后,交银子就可以免除处罚,银子不上缴国库,而是进皇帝的内库。

尹壮图案:所谓的乾隆盛世,为何一戳即破?

和珅(影视剧照)


议罪银政策施行后,效果立竿见影,为皇帝带来了滚滚财源,过八十大寿的银子,就是这样来的,所有人都没有提出异议。

当所有庆祝活动偃旗息鼓之后,内阁学士尹壮图上了封奏折,认为议罪银制度弊端太大,应该立即废止。

尹壮图的理由很简单:如果大臣们交罚款就可以免罪,那么所有人都不会再敬畏法律,大家可以拼命捞钱,只要把捞的钱拿出一点交罚款就行,这是变相的鼓励大臣犯罪!长此以往,将出现府库亏空、吏治败坏的情况。

03

对于尹壮图的奏折,乾隆并不认同。

早在批准议罪银制度的时候,乾隆就说过,“以督抚等禄入丰腴,而所获之疚,尚非法所难宥,是以酌量议罪,用示薄惩。”

意思就是,大臣们俸禄收入很高,但是他所犯的错,还没有达到法律所不能宽恕的地步,所以可以根据错误酌情罚款,以示惩戒。

这样既没有增加百姓负担,又增加了皇帝收入,还惩戒了犯错官员,一举三得,有何不可?

针对尹壮图的奏折,乾隆重申了之前说过的话,并强调朝廷培养一个官员也不容易,要给官员改过自新的机会。

然后,乾隆话锋一转告诫尹壮图:呐,说话要有根据的,你说各省督抚借罚银为名,把仓库都搞亏空了,有何凭证?既然你敢写这个折子,说明你有真凭实据,那就如实报上来吧。

很明显,皇帝虽然没有指责尹壮图,但话里话外明显不爽了。如果尹壮图识相,就应该立即端正态度认个错,赞几句皇上英明,这事就过去了。

然而,尹壮图是个较真的人,他又给乾隆写了一封奏折,这次火力更猛。

尹壮图案:所谓的乾隆盛世,为何一戳即破?

乾隆南巡图


奏折大意是:三年前,我爹去世,我回老家丁忧,三年后,守孝期满后回京,这一来一回,我穿越了大半个中国,深入基层后,我发现咱们大清烂透了,百姓都在诉说官吏如何贪污腐败,贫民遍地,民生多艰,府库匮乏,吏治废弛,各地督抚(总督、巡抚)声名狼藉。

“臣经过直隶、山东、河南、湖广、江浙、广西、贵州、云南等省,但见商民半皆蹙额兴叹,而各省风气大抵皆然。”

我只是一个丁忧过路的官员,无法调查取证,而且那些贪污不法之事,都是秘密进行的,所以我没法一一指正,呐,如果皇上不信,可以“简派满洲大臣同往各省密查亏空”

为什么要强调派满洲大臣秘密查访呢?满人是奴才,对主子忠心不二,汉臣不可靠。

乾隆看到尹壮图的奏折后,杀人的心都有了,努力平复之后,老皇帝在奏折后颤抖地批示道:

竟似居今之世,民不堪命矣!

大意就是:(如你所说的),好像现在的世道,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似的。

得了,事情已经不是议罪银制度该不该废除的问题了,而是乾隆治下的大清是不是盛世的问题了。

皇帝早在《古稀说》中就定了调子,乾隆王朝是前所未有的盛世,政治清明,百姓富足,万民欢悦,四海升平。现在尹壮图把大清社会说的漆黑一片,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颠倒黑白,妄图抹杀乾隆五十五年来的功绩,妄图破坏皇帝陛下的形象。

尹壮图案:所谓的乾隆盛世,为何一戳即破?

《盛世滋生图》(局部)反映乾隆年间苏州的繁华


这个问题,本来是尹壮图和皇帝之间的事,但是恼羞成怒的乾隆当天就向其他大臣公布了尹壮图的奏折和皇帝的批示。

乾隆说自己登基五十五年来,勤政爱民,无愧天下,天下臣民也绝对不会没有良心怨恨朕。

既然尹壮图要查,皇帝愿意奉陪到底,省的天下臣民说皇上捂盖子护短。

很快,乾隆派户部侍郎庆成(满族),带着尹壮图前往直隶、山西、山东、江苏等省,盘查仓库,到底有没有亏空。

如果真像尹壮图所言,满朝文武都欺君罔上,那么乾隆就承认自己五十几年来白干了。

如果没有,那说明大清的官员队伍基本是好的,成绩和问题是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关系。那么,尹壮图,你就要想想如何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尹壮图案:所谓的乾隆盛世,为何一戳即破?

乾隆皇帝(影视剧形象)


04

皇帝虽然同意派人盘查仓库,但是没有秘密进行,反而每查一处,就事先通知当地官员,除此之外,皇帝还向全国各地下发上谕,通知了这件事,给官员们打预防针。

皇帝为什么如此不自信呢?

虽然成绩和问题是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关系,但是那一个半个指头,如果被查出来,对于皇帝的面子来说也是十分难堪的。皇帝虽然相信大清的官员基本都是好的,但是他还没有自信到大清没有任何问题,大清的官员都经得起查。

更何况,乾隆和尹壮图玩这个游戏的目的,并不是真的想把问题查清楚,而是想杀鸡吓猴,反击不和谐的杂音,巩固大清臣民对朝廷的信心。

尹壮图案:所谓的乾隆盛世,为何一戳即破?

乾隆戎装像


庆成和尹壮图的查访自然查不到什么,朝廷事先五百里通风报信,当地官员有足够的时间把仓库填满,把账目捋顺——不要怀疑大清的效率,关乎身家性命和前途的事,移山填海他们都能办到。

一路上,庆成都有人迎来送往,各地官员殷勤招待,好吃好玩伺候着,人家是皇帝心腹,钦差大臣。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尹壮图很不受待见,基本没人操理他,住的破旧旅馆,饭也没人管。

皇帝说了,庆成是因公出差,一切费用报销,尹壮图是自愿前去的,不是公派,一切费用自理。

尹壮图只是比较直而已,并不傻。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他也明白,除了认输保命,再没别的选择了。

痛定思痛后,尹壮图开始认真写奏折。

皇上,我错了,我把道听途说的谣言当成事实,污染了您的耳朵,扰乱了您的心情,我不仅有罪,还丧心病狂。经过认真盘查,各地府库都很充实,这说明大清形势是一片大好,这都是在皇帝英明治理下取得的成绩。经过皇上的苦心教育,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愿意回京请罪。

尹壮图案:所谓的乾隆盛世,为何一戳即破?

晚年乾隆


你挑起这么大的事,服个软就完了?没那么容易过关。

看完尹壮图的奏折,皇帝表示,这是典型口服心不服,尹壮图是想用说反话的方式,消极对待问题,从而塑造自己诤臣的形象,反衬皇帝小肚鸡肠,不能容忍不同意见。

之后,皇帝开始逐字逐句批阅尹壮图的奏折。

唉,这个词不妥,诺,那个语句不恰当,怎么搞的,内阁学士就这水平?可见尹壮图才学有限啊。

你尹壮图当初为什么提出要秘密查访呢,别以为朕不知道你打的什么算盘,你不过是想以秘密查访为掩护,敲诈当地官员土豪,所以朕才偏不让你得逞。

讥笑怒骂完之后,皇帝下了结语:居心巧诈,小人心术。

虽然骂的很爽,但皇帝也有顾忌,担心尹壮图心理承受能力不好,寻短见,那样就太没意思了。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是皇帝怕输,故意逼死了尹壮图,到时候又是谣言满天飞,麻烦。

皇帝让庆成转告尹壮图:你只是蠢而已,罪不至死,皇帝不会杀你,也不会重罚你,你要好好活着,接受批判。对了,如果你路费不够,可以找庆成,让他分点你。

尹壮图案:所谓的乾隆盛世,为何一戳即破?

外国画家笔下的乾隆盛世


05

尹壮图终于明白了自己还活着的价值。

杀人简单,诛心难。

自己活的价值,就是拼命打脸,充当皇上诛心的靶子,以反面教材的形象,教育天下人。

之后,尹壮图搜集了大量有血有肉的案例,写了一系列汇报材料,反映大清官吏清正廉洁,子民安居乐业,号召大家共享浩荡皇恩。

对于尹壮图的转弯,皇帝比较满意。事情完了之后,乾隆发布了长篇上谕,算是对这个事情做了总结。

上谕告诉天下臣民,尹壮图这种人就是个笑话,总想出名冒头,结果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己打自己的脸。此人卑鄙无耻,一心钻营,回云南老家,为什么要经过江浙一带,摆明是想搞事情,自己在京城做官,却把老娘扔在云南老家不管不顾,简直不忠不孝。尹壮图即行革职,交有关部门处理。

有关部门经过多次商议,决定以“挟诈欺公,妄生异议律”的罪名,判处尹壮图死刑。

虽然皇帝说过不判处死刑,但官场老油条都会宁枉勿纵,这样才显得自己对皇帝忠诚。

皇帝发话了:此人罪大恶极,你们判的很对,但是呢,我比较仁慈宽厚,不想和这种卑鄙小人一般见识。所以呢,免罪吧,继续在内阁上班,革职留任,如果八年不出问题,官复原职。

尹壮图案:所谓的乾隆盛世,为何一戳即破?

外国画家笔下的乾隆盛世


尹壮图感激涕零,大呼皇恩浩荡。

然后转身就递交了辞职信,说是要回家奉养老母。

皇上不是说我在京做官不管老母吗,我现在就回去。

乾隆没法拒绝,准了。

关于尹壮图案,还有一个小插曲:据说尹壮图案发后,纪晓岚向乾隆求情,引起乾隆皇帝震怒,大骂: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全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敢妄谈国事!

原来铁齿铜牙的纪大人在皇帝心中,就和戏子一样,一辈子抖机灵编段子,只是为了逗皇上乐呵,这种人也配论国家大事?

1799年,乾隆去世,嘉庆登基,尹壮图案被平反。

平反的原因,并不是嘉庆认为尹壮图说的对,而是新君上位,需要塑造良好形象,笼络人心。

尹壮图案:所谓的乾隆盛世,为何一戳即破?

马戛尔尼使团随团画家笔下的"乾隆盛世"


06

尹壮图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就是没有人说出来,因为大家都是精明人。

乾隆皇帝也是精明人,不过那是以前,70岁之后的乾隆不再求全责备,甚至连以前最感兴趣的文字狱也不怎么搞了。四十五年来勤勤恳恳,把大清帝国推上顶峰了,如今确实有些许疲惫了,也该享受一下。

人嘛,一辈子,难得糊涂。

皇帝不再对官僚体系施以高压,官僚体系会以十倍速度松懈。皇帝开始注重个人享受,文武百官就会进贡奇珍异宝,汇报各种喜报祥瑞,没有谁会傻到拿一堆糟心的消息破坏皇上的好心情。

乾隆晚年的表现,以及清王朝以后的命运,从尹壮图一案可见一斑。


【参考内容】

《清史稿·尹壮图传》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张宏杰

《尹壮图上疏停罚“议罪银”论述》-卢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