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酸塗片的意外:馬爾尼菲青黴菌

單位:遵義醫科大學第五附屬(珠海)醫院檢驗科

【背景】

偶然一位患者,臨床醫生開痰抗酸塗片檢查,但是在鏡下尋找紅色的時候,發現大量藍色像真菌孢子的“可疑敵人”,如圖1,本來按照醫生開的醫囑“找抗酸菌”,報告未找到抗酸桿菌就可以下班了,茫茫人海中偏偏讓我遇到,順藤摸瓜的壞習慣經常令我們檢驗人員拖班,有時候我們再稍微多花一點時間,患者就多點希望。

抗酸塗片的意外:馬爾尼菲青黴菌

圖1

【案例分析】

懷著一腔熱血,將痰塗片換種染色方式:革蘭染色,如圖2、3、4、5

抗酸塗片的意外:馬爾尼菲青黴菌

可見大量孢子的真菌,形態描述:大量圓形或卵圓形的孢子2-4um大小,如圖2兩頭鈍圓,中間有膈,像背對背的子彈一樣,也有一些老師形象描述為“一河兩岸,鬥雞眼”;如圖5臘腸型孢子。此時我們馬上想到的是:馬爾尼菲青黴菌。憑藉這些證據,作為第一次見到該形狀真菌的我,顯然不敢馬上就打電話通知醫生,只能繼續去驗證。記得這種真菌有一種很神奇的生長現象就是”雙相性“,意思就是25℃生長時為黴菌相,37℃生長時為酵母相。那就繼續培養........如圖6、7

抗酸塗片的意外:馬爾尼菲青黴菌

此時,該菌基本已經被捕捉,明顯的雙相菌落生長:25℃產生酒紅色,可與其他雙相真菌鑑別;塗片可見臘腸型分隔孢子,可與夾膜組織胞漿菌鑑別。這就是罕見的馬爾尼菲青黴菌。電話通知醫生,在交流過程中,醫生同意馬爾尼菲青黴菌的感染,並且該患者已出現膿毒血癥,查看病歷如下:患者女,30歲,一個月前開始無明顯誘因,出現咳嗽,呈陣發性連聲咳,白色粘痰,伴低熱,咽痛,當地醫院對症抗炎治療有所改善,但仍反覆。今咳嗽加重,遂來我院,完善HIV初篩陽性。查體:全身多處可見臍凹樣紅斑。

第二天,血培養報陽,培養出馬爾尼菲青黴菌。此時真相大白,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患者常見的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給予抗真菌藥物後,因患者需要血液透析轉有條件的醫院治療。

【馬爾尼菲青黴菌擴展介紹】

1956年,這種真菌首次在越南印度支那巴斯德研究所的竹鼠身上被分離出來。[1]第一例人類感染是在一名研究真菌的實驗室技術員身上發現的。[2]第一例人類自然感染病例是在1973年報告的一位生活在東南亞患有霍奇金淋巴瘤的美國部長。[3]該真菌在東南亞、中國南方、香港和印度東北部流行。其主要的危險因素是暴露於雨季中的土壤,另外食用竹鼠也是其可疑的危險因素[4]。迄今為止,絕大多數報告的病例出現在免疫功能低下AIDS患者中。當然也有非HIV感染患者(如惡性血液病和免疫抑制劑治療)被報道。

也有越來越多的非流行地區被發現有該真菌的感染病例被報道,該報道介紹一名23歲的非洲大學生來自納米比亞,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學習。他在吉隆坡醫院皮膚科就診時,發現臉上和上半身有多處丘疹,如圖8、9。[5]最後經皮膚組織活檢和血液培養,均檢出和培養出馬爾尼菲青黴菌。接受靜脈注射。兩性黴素b靜脈注射0.6 mg/kg/天,連續21天,口服伊曲康唑200 mg/12小時,連續3個月。皮膚病變消失,無發熱,體重增加,治療改善明顯。[5]

抗酸塗片的意外:馬爾尼菲青黴菌

該病最初是通過吸入而導致肺部感染,隨後進入血流引起菌血症,隨著血流傳播引起身體其他部位的感染。銀星竹鼠是該菌的自然攜帶者[6],如圖10.(來自網絡配圖)

【案例感悟】

有時候檢驗工作者坐在實驗室,面對的是一個個標本。可是每個標本背後都是一個個躺著病床等待醫生診斷治療的患者。此時走出實驗室,去面對一個個標本背後活生生的患者時,我想我們對待每個標本都會去思考,去幫助醫生髮現一些蛛絲馬跡。檢驗與臨床本應該結合一起,才能發揮最大的資源,給患者提供最有價值的醫療信息,而不是每天實驗室內部的閉門造車。

參考文獻:

[1]Capponi M, Segretain G, Sureau P. Penicilliosis from Rhizomys sinensis. Bull Soc Pathol Exot Filiales 1956; 49(3): 418-421

[2]Segretain G. Penicillium marneffei n. sp., agent of a mycosis of the 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 Mycopathologia 1959; 11: 327-53.

[3] Di Salvo AF, Fickling AM, Ajello L. Infection caused by Penicillium marneffei: description of first natural infection in man. Am J Clin Pathol 1973; 60(2): 259-263.

[4]Chariyalertsak S, Sirisanthana T, Supparatpinyo K, Praparattanapan J, Nelson KE. Case-control study of risk factors for 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 i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infected patients in northern Thailand. Clin Infect Dis. 1997; 24(6): 1080-6.

[5] Yap, F. B., Thevarajah, S. and Asmah, J.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 in an African man Dermatol Online J. 2010 Jul 15;16(7):2.

[6] 陳東科、孫長貴.實用臨床微生物學檢驗與圖譜[M].1.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