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下降趨勢—探究非傳統市場認知下的另類價值迴歸和博弈

友情提示:這是一篇長文,如果你覺得有價值,歡迎參與評論、轉發與收藏。我是小歐,感謝關注!

理解下降趨勢—探究非傳統市場認知下的另類價值迴歸和博弈

恐懼下降是否真得是一種市場陰影?

在一個市場裡,你不應該只聚焦於股票的上漲,而選擇忽略股票的下跌,這本就是一體的,特別對於一個良性市場而言,下跌遠比上漲更加具有魅力!!!


你不該排斥下跌,儘管你如此厭惡這種負面市場趨勢,但它包含另外一種智慧,是非理性人為的情緒迴歸和市場反饋,換句話說,一個良性且成熟的市場裡,下跌也是一種常態,相對於上漲帶來的振奮和獲得感,下跌已經似乎被當下的人們所異化了。

市場建設有經濟法則也有人為定律,但無論哪一種構成要素,實際上作為資本市場週期運動的規律都和經濟環境息息相關,即使是像我們這樣一個不完全成熟的市場,人們依舊要遵循一些傳統規則,這就好比一個包裹無論裡面裝著什麼東西,外包裝你終究要打開才能看到,打開這個動作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是需要做的。

而打開資本市場的基礎構成要素,在運行過程中始終只有兩個方向在博弈,要麼上漲,要麼下跌,這兩種相互辯證的市場動態構成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市場的基本趨勢方向。對比這兩種趨勢,我相信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的投資人都喜歡上漲,因為那意味著財富增值和判斷正確,但仍有少一部分人敬重下跌,因為他們能從下跌中看出價值,而這部分人才是真正能夠立於長遠的投資人,他們知道下跌的寶貴來自於自我認知的糾偏和事物認知的中心,這同樣也是市場裡必要的生存法則。

對於一般的投資人而言,市場下跌意味著財富損失和決策失敗,但對於事物規律而言,它不過是迴歸了原始的中心價值,人們對事物的看法是有偏見的,即使是再有智慧和理智的人,總有盲點和眼界制約,因此市場設立制度的本身不可偏頗,有做多自然也一定要有做空,這一點上顯然我們中國人確實走了非常大的一個歪路,如果你的市場裡不存在糾偏,那麼荒謬和亂象就一定是大概率的事情。

因此我們需要正確認知下跌的本質,它不僅僅代表著沮喪、悲觀和失敗,它還代表著價值重塑和估值認定的動態反饋標準,是真正具備含金量市場生態的法則之一,優勝劣汰來源於上漲和下跌之間的撕扯和博弈,價值由此迴歸本源,這才是一個資本市場最應該要著眼的地方,下跌做不好,上漲一定是死路一條,這是人性的缺陷和逐利的被動貪婪所決定的,任何市場都逃不過。


理解下降趨勢—探究非傳統市場認知下的另類價值迴歸和博弈

聚焦非傳統下跌力量的功效

一、聚焦下跌的非傳統目光

規則市場上的下跌實際上並不可怕,成熟市場機制會幫助投資人儘可能的避免在非理性的市場波動中失去掌控力,一般來說無論是趨勢上漲或者下跌,涉及的內容往往牽扯甚廣,有時候是基於技術面,有時候是來源基本面,也有時候僅僅只是人為情緒的一種利益述求表達。只不過大多數時候人們並不喜歡無休止的低迷和壓抑,而負面往往是被人們被動加註到下跌現象本身的,特別是我們中國人的情緒反饋。

相比上漲,下跌一定程度上確實意味著風險和抑制,起碼從投資的角度來說,它很可能會讓人們產生損耗和降低收益的可能,只不過傳統意義上似乎人們從未真正去了解過,下跌的本質實際上也是一種價值,它可以是非理性狂熱的降溫劑,也可以是虛假價值的博弈迴歸,同樣也是優勝劣汰法則下的另類淘汰力量,世俗約定的眼光是可怕的,它可以是一個正確的約束指引,但同時也可能是集體偏見的代表傑作。

當一個企業在市場中從巔峰股價開始滑落,必然是有一些因素造成的,要麼它本身的經營出現了巨大的問題,要麼就是市場過分高估了它內在經營所展現出來的價值,而這在不同投資人眼裡雖然同樣是下跌,但意義卻截然不同,一種是真正的損益,而另外一種不過是價值的回顧,兩種信息同時展現在一種方向形式上,這就帶來了不明就裡的錯覺和認知誤區。

這就是為什麼要存在做空機制的原因,非理性的市場風險不止來自於損益性風險衝擊,還有高估的上漲也是一種巨大的風險,當日常市場運行趨勢中下跌釋放風險充分的時候,投資人面對額外風險之外可以迅速判斷影響並作出決策,但在一個缺乏認知日常下跌規範的市場裡,投資人往往要付出數倍的精力來應對多層次風險,這就是下跌的非傳統目光聚焦的價值。

理解下降趨勢—探究非傳統市場認知下的另類價值迴歸和博弈

情緒、行為、決策的負面讓下跌認知偏離了

二、擺脫悲觀、沮喪和恐懼——迴歸下跌趨勢的本源

可是在日常投資中我們會對下跌產生偏見?那是因為有太多的人性因素影響了認知偏向,情緒夾雜著人性的缺點,還有就是利益帶來的左右搖擺都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正常判斷。

我們看到參與股票下跌的時候,往往都會產生很多很複雜的心理波動,悲觀、沮喪、甚至大幅下殺時帶來的恐懼,這都是正常的人性弱點,因為背後就是你財富的縮水,財富縮水對於一個投資人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決策失敗,意味著否定和質疑,意味著你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錯的,在一個人看來認錯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當它就這麼赤裸裸的展現出你錯誤的時候,你一定會產生認知偏差的,所以情緒很多時候會影響我們對於趨勢下跌的看法,這是人性誘導下的認知偏差。

投資是一種趨利行為,背後是財富的渴求,利益有的時候也會帶來很多的估值謬誤,當你選擇做多的時候,你會選擇你認為正確的節點買入,但預期上的偏差正是來源於市場的波動,但它向你構思相反的方向運作時,動搖決策的力量就不止是你自己,同時還有市場的壓力。這時候就會有一種撕扯的作用力量,你是相信市場還是相信你自己?過程裡往往非常糾結,這時候人們也會對下跌有一種非客觀認知。

最後在市場生態方面也會出現一種固話的規則印象,成熟和不成熟的市場機制也會影響人們對於基礎交易趨勢的認知,在一個成熟市場往往投資人和規則之間會溝通較為充分,最大程度展現市場價值的意義,也會比較合理的評價上漲或者下跌的看法。但在不規範的市場裡,機制存在弊端,缺失重要衡量的砝碼,人們在長期接觸不規範投資行為是會產生偏差也是很正常的。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同樣一種下跌現象中,人們的認知會因為不同的因素造成誤解和偏差,這是人們無法迴歸本源去看待下跌的原因。

理解下降趨勢—探究非傳統市場認知下的另類價值迴歸和博弈

做空怎麼這麼危險?其實並不一定

三、缺失做空機制的中國式下跌才最可怕

事實上在我們這個市場裡去看待下跌遠比世界上其他國家要更難客觀,中國人在資本理解上是存在非探討意義上的漏洞和差異的,因為我們探索資本的途徑和方式和西方社會完全不同,雖然內容對軌上存在大同小異,但實際上無論是投資者水平還是市場建設進度都遠遠不及西方資本國家,這本身倒是可以理解,一方面是我們資本認可度的問題,另一方面確實存在階段性對比的反差。

實際上這些常態下的差異化都可以理解,但最讓人搞不懂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我們這麼堅決的否定掉了做空機制的合理存在?歷經幾十年建設的中國市場似乎從未重視過下跌背後帶來的力量,一直徘徊在小範圍做空和自由化市場博弈的狹窄通道中,從來不曾賦予做空特殊的定位和內容挖掘,任由市場自行定義下跌的負面效果,當整個市場的參與者都形成一個下跌即恐慌的崩壞局面時,你再想重新定義做空價值的時候,改革成本會擴大數倍,甚至數十倍!

成熟市場為什麼並不恐慌於日常的下跌,因為做空機制的完善在日常的運行過程中消耗掉了價值迴歸的動態成本,包括那些市場的非理性負面情緒。完善的做空獲利帶來的價值是它最大程度上將日常下跌趨勢解釋為市場主動要求估值迴歸,市場走得是一個雙向均衡的價值博弈過程,因此成熟市場環境中不會帶來下跌的認知扭曲,反而認為下跌也能使在市場參與中獲利。

另一方面對於企業端來說,到底什麼是價值?這件事不是由它自己來單獨闡釋的,它需要展現出內容給予市場在上下趨勢的過程中來回評估,這才是投資的魅力!中國的市場裡顯然缺乏了這種內容,缺乏做空價值讓企業自行解釋的部分過於重要,被迫讓市場接受它的口頭價值,而不是真正的博弈價值,這是導致企業嬌生慣養和病態百出的原因所在。

下跌不可怕,甚至可以有特殊用途,做空就是一種最有益化下跌的一種市場化機制,但很可惜我們中國人還沒意識到這種力量的可貴,這種情況下的持續反覆下跌才是最消磨投資人進步空間的現狀,同時也是為什麼我們始終牛短熊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誘因。

理解下降趨勢—探究非傳統市場認知下的另類價值迴歸和博弈

下跌比上漲更容易在人性上讓人趨於冷靜和客觀,降低風險

四、生態法則的背後效應——讓風險最大程度降低

資本市場生態的構築是有規律和法則的,雖然各個國家的具體情況並不相同,甚至還有很大的差異,但有一些基礎的運行法門實際上是跨越國界直接作用於人性的,這種東西你即使不能在市場建設初期去構築,但在後續的市場完善過程中也必須要遵循,因為它的作用根植於基礎生態,不可避免的將影響到市場的效率,甚至未來良性發展的可能。

像利用下跌反向做空這樣的機制,實際上就是最大合理化利用博弈中的負面效應,利用機制引導它走向降低市場風險的正面效應,而不是加劇市場風險。當市場均衡價值實時在市場動態中得以體現,企業和投資人之間達成共識,穩定市場並在時間發酵下用企業經營利潤和拓展作為主要推手,真正將市場帶動向上時,這就是真正的價值上漲,因為它下有做空者虎視眈眈,某種意義上是下限已定,企業和投資人都會在優勝劣汰下趨向進步,這是一個最優質的生態法則的狀態,也是資本市場能夠長期走牛的唯一路徑。

市場制度的建設並不是單純地考慮監管意圖,良性引導有時候比強制震懾和扭轉更具備影響力,因為這種導向機制是在時時刻刻發揮作用的,且針對每一個參與者的決策過程,這種滲透和壓力的作用更容易讓參與者接受,同時還會有積極方向的共振效果。

我始終搞不懂為什麼我們中國人始終打轉在資本偏執的誤區裡,既然市場經濟已經成為共識,那麼資本作為市場經濟的必要條件我們為什麼不好好利用?資本市場這麼多年就像是被丟在角落裡依靠自身摸索來帶動的事物,每一次設計改革都不全面和徹底,這無形中增加了下一次改革的成本,零敲碎打改變不了資本利用的傾向性,這種基礎生態的缺失讓我們付出慘痛的代價——桎梏了市場的下限,也限制了市場的上限!!

看起來這就是3000點始終難以跨越的原因!!!認知偏差的風險無法降低,並且來回考驗投資人的耐受度,市場難以只專注於上漲的價值,因為價值不止要發散,還要沉澱壓實!!!!

理解下降趨勢—探究非傳統市場認知下的另類價值迴歸和博弈

市場博弈中評價企業價值,上漲或者下跌遵循核心定位

五、真正優秀企業的含金量不懼上漲更不懼下跌

持續下跌的趨勢不僅對投資人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對於市場中另外一方的企業也並非可以置若罔聞,因為股價的背後實際上就是企業的價值走向,這個價值本身代表著企業身上的很多東西。股權、債券、融資、市場定位以及未來營收都是涵蓋在這個價值概念裡的,你不可能選擇忽略掉呈現這些東西的顯現因素面臨持續性貶值以及不被市場參與者所認可。

但實際上從市場價值來回溯這些東西還是錯了,這本該是企業最堅定堅持自我完善並迎接市場考研的內容,而不是為了迎合市場做出得姿態,這就是我們中國企業在面臨市場風險時展現出和西方成熟企業不同的地方——一家好的企業是先做好了再去讓市場定價,而不是反過來讓市場定價因素影響價值。

真正優秀的企業是具備含金量的,無論是基本面上的利潤、運營、產銷、市場、前景以及品牌效應,這些東西應該實打實根植於企業的根本價值理念,和上不上市沒有關係。上市只是為了讓企業得到更多的資本認可,從而將這些優秀的東西持續性深化,資本本來就是用來挖掘這個的。優秀的企業不懼怕上漲,因為它有價值支撐,優秀的企業更不畏懼下跌,因為這些價值會讓重新回到定位,核心的價值穩定是資本市場中最應該聚焦的企業價格博弈落腳點。

而我們的企業這麼多年為什麼這麼畏懼下跌,因為太在意價格,價格背後是什麼?是融資的異變需求,扭曲了中國企業的初心和專注,因而也失去了從容面對市場風險的能力。一旦上市價格大跌,也就意味著他們圈錢的套路就失效了,高溢價和高募資從來都是影響中國市場的罪魁禍首,什麼時候中國的新股開始大規模破發了,什麼時候下跌就不會再這麼影響企業的背後的價值鏈了。

另外下跌中缺乏做空,也就意味著市場上不會有人利用市場規則去找企業的內在弊病,甚至質疑它們的價值自我闡釋,看看炒熱點的時候蜂擁而上的拼命靠攏,我們就知道這些企業的價值根本就不是內生的,而是自說自話。這種環境,優勝劣汰基本上是很難實現的,即使能夠刺破泡沫,也只能依賴投資人的傾向性自我覺醒,事實上到那個程度基本上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市場風險隱患了,一旦開啟下殺,必然是泥沙俱下,誰都逃不掉。

如果我們真得想要培養出優質的企業,甚至是產業集群,請重視資本市場下跌的力量,賦予它優化的實際職能,讓企業不要那麼浮躁和短視,這樣中國的市場也許會平穩得多!!!

理解下降趨勢—探究非傳統市場認知下的另類價值迴歸和博弈

塑造值得敬畏的市場

六、中國人應該嘗試肯定下跌的價值:重塑市場畏懼力量

真得,我們中國人不該忽視下跌的作用,除了帶來那些共識的負面之外,它其實可以是一種可被依靠的力量,它會改變中國市場中很多的陋習和反常規,用好了是一個巨大的寶藏和能量。

我們應該重塑中國人對於資本市場價值迴歸的理念,而這個必須著眼於優化下跌的流程和節奏,甚至包含在下跌過程中人為的生態因素,著眼於改善機制,重新定位規則,瓦解過去人們對於下跌單純而樸素的判斷,讓整個市場不再畏懼這種日常生態。

在一個沒有做空態勢高壓的市場裡,只能依賴做多去展現價值,那麼標準高估和非正常博弈一定是一個最痛苦的扭曲過程,它本質上破壞了人們對於真正好企業的認定,也無法促進投資者的進步,這裡麵包括那些所謂的專業機構。

我們為什麼要放棄督促企業?為什麼要始終忽視投資者教育?要知道市場和逐利才是真正的指導老師,人們把市場生存和財富增長當做第一入場的任務,如果市場機制都教育不好參與者和生態導向,那麼牛市永遠活在夢裡,好企業也永遠是別人家的。

其實並不是下跌帶來風險,而是不知道為什麼下跌才會帶來風險,事實上這才是中國資本市場未來改革的方向,只不過現在要改革介入的成本遠比之前要大得多了,畢竟兜兜轉轉這麼多年下來,人們的認知已經被徹底顛覆了。

其實不用害怕市場承受不起做空式的下跌,中國企業如果連這種資本考驗都難以經受的話,憑什麼含金量其支撐中國經濟的未來遠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