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九儒讓德雲社“粉絲經濟”再遭考驗,藝人應把握好尺度界線

沉寂了一段時間沒“出事”的德雲社又出事了。

劉九儒讓德雲社“粉絲經濟”再遭考驗,藝人應把握好尺度界線

前不久網絡上還有人在詢問懟觀眾的孫九香,罵粉絲的王耀宗現在怎麼樣了,前面的坑沒填上,德雲社新的“坑王”又來了,這次是劉九儒。

根據網絡爆料,劉九儒涉嫌在粉絲群交流中頻繁和一位初二女生私聊,筆者認為此事在沒有進一步的實錘材料情況下並不算太過分,雖然他已經是遊走在危險的邊緣了。

劉九儒讓德雲社“粉絲經濟”再遭考驗,藝人應把握好尺度界線

但是隨後楊鶴通發佈的一則內部通知卻將此事發酵了,同時曝光的傳聞還有邢鶴薇找粉絲借錢然後解散群一事。在劉九儒和邢鶴薇還沒有實錘的情況下,德雲社的退群通知真不算高明,讓人感覺有些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味道,等於自己把錘給落實了。

至於網絡上粉絲紛紛擾擾談的什麼V+群之類,筆者不感興趣,不再贅述此事,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搜索。

筆者關心的是,劉九儒此次的私聊事件看起來頗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那就是遼寧民間藝術團之前的劉小光(趙四)以及宋小寶和粉絲不清不楚的事件,難道這種事在喜劇團隊裡也能傳染?

劉九儒讓德雲社“粉絲經濟”再遭考驗,藝人應把握好尺度界線

粉絲經濟,是目前德雲社運營的重點,在一定意義上來說,這是德雲社的法寶,也是德雲社最強的經濟後盾。不論是商演、小劇場還是張雲雷賣CD,粉絲都是德雲社最大的利潤來源,這一點上看,德雲社的粉絲經濟是成功的。

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粉圈文化本身具有一些難以迴避的問題:

首先就是粉圈的排外性,對於非粉絲來說,粉圈的一些做法如搭茬、刨活、製造喧譁之類的行為是一種讓人厭惡的事情,更別提在網絡上的四處樹敵了。

其次是粉圈的貪婪性,很多粉絲尤其是年輕的粉絲不會僅滿足於臺下的助威,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和偶像接觸,這就是現在常見的“私生粉”事件。

劉九儒讓德雲社“粉絲經濟”再遭考驗,藝人應把握好尺度界線

面對粉絲的熱情,年輕演員該如何把握界線,這是一個課題,對於德雲社來說也是一個挑戰,因為這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是德雲社的演員隊伍太過於龐大,洋洋灑灑的演員名單和徒弟陣容連老江湖遼寧民間藝術團也自嘆弗如。人一多,事兒就多,尤其是在娛樂圈這個名利場,沒錯,德雲社已經開始走出傳統相聲,逐漸娛樂圈化了,這是不爭的事實。

這麼多的人如何有效管理,起碼目前看不到德雲社有何高招,縱然出事一個封殺一個,也難免會出現新的么蛾子。一粒屎壞一鍋湯,任何一個演員出事,其名頭首先就是德雲社演員甚至郭德綱徒弟,等於大部分人要跟著個別害群之馬吃瓜落,這種事情一旦多了,人心就容易散,人心一散隊伍就更難帶。

所以,筆者認為德雲社還是應該精兵簡政了,吃飯不能貪吃,團隊同樣不能貪多,該開除就真得開除了。

劉九儒讓德雲社“粉絲經濟”再遭考驗,藝人應把握好尺度界線

二是現在德雲社的粉圈過於紛亂,而德雲社自己似乎也經常插手粉圈的運營和管理,這種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因為粉絲和德雲社之間沒有隸屬關係,你不能約束粉絲的行為,你再教育再指導,人家也是獨立人格的個體,只要不違法,德雲社也不能攔著人家買票。現在一刀切讓所有演員退群,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因為演員和粉絲溝通交流的渠道太多了,根本防不住。

劉九儒讓德雲社“粉絲經濟”再遭考驗,藝人應把握好尺度界線

筆者認為德雲社還是應該從上至下的改變粉絲經濟的運營策略了,縱然粉絲能帶來效益,但同樣會帶來麻煩,演員和粉絲之間還是應該劃一道鴻溝,就像早年的德雲社那樣,以作品說話,不賣人設。

面對目前的存量粉絲,德雲社還應該給予教育和引導,在這方面只要德雲社想做,是一定能做到的。同時也應該嚴格要求演員和徒弟們和粉絲劃清界線,保持尺度和距離。這一點上于謙、高峰等人都是楷模。

劉九儒讓德雲社“粉絲經濟”再遭考驗,藝人應把握好尺度界線

粉絲就是一把雙刃劍,太遠了沒有經濟效益,太近了容易傷到自己。凡事過猶不及,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