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关系:高手怎么跳槽?

在开始今天的内容之前,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想找一份工作,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上招聘网站投简历吗?还是到招聘会去争取一个面试的机会?

其实都不对。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早就发现,60%的好工作是通过人际关系,而不是通过正式渠道申请的。我们在生活中也能观察到,在社会招聘中,好工作会先经过内部举荐,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最后才发布在招聘网站。这两方面的经验都告诉我们,找工作,关系很重要。

那么,什么样的关系能为我们带来更好的工作呢?

强关系和弱关系

这一讲,我们接着讲连接。之前的课程,我们探讨了节点之间连接的数量(中心度)和相似程度(同质性和异质性),今天我们探讨的是连接的强度。

如果把各种社会关系按照连接强度来分类,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类:强关系和弱关系。

具体来说,关系的强弱,又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来测量:

一是互动频率。互动的次数多,就是强关系;相反,就是弱关系。

二是信任度。信任度高,就是强关系;相反,就是弱关系。

三是亲密程度。关系密切,就是强关系,相反,就是弱关系。

最后是互惠交换。经常互相帮助的,就是强关系;相反,就是弱关系。

那么,在找工作这件事上,强关系和弱关系,哪个更有用呢?换句话说,是亲朋好友对我们的帮助更大呢?还是那些泛泛之交、平时不怎么来往的人,对我们找工作帮助更大呢?

你可能会说,当然是亲朋好友了,他们愿意掏心掏肺地帮你。至于那些交情不深的人,他们肯搭理你就不错了。这是我们的直觉判断。

但是格兰诺维特调查发现,情况还真不是这样。在人们实际找工作的过程中,真正有用的大多数是弱关系。他们是那些你不经常见面的人,他们不在你最频繁接触的社会圈子里。而且,通过他们找到的工作,与通过强关系找到的工作相比,不仅薪水更多,职位更好,工作满意度也更高。

弱关系传递信息

格兰诺维特的这项研究开展于上世纪60年代末,到今天已经成了社会科学的经典之作,但在当时,对人们认知的冲击还是蛮大的。

为什么弱关系这么有用?

格兰诺维特是从信息的角度来解释的。那些整天跟你接触的强关系,很可能干的事跟你差不多,想法也很接近,如果你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好的工作机会,他们又怎么会知道?

唯有弱关系,才有可能带给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就好比两个人,当他们是弱关系时,他们的朋友圈子重叠度就很小,就能在信息上互通有无;关系越强,朋友圈子的重叠度就越大,互相之间可用的信息就越少。所以,弱关系的真正价值,是把不同的社交圈子连接起来,从圈外给你提供有用的信息。

你可能会问,弱关系的优势,是不是关系数量带来呢?我们每个人认识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弱关系,强关系只是少数。如果让所有认识的人每人给我们一条工作信息,最后有用的这条信息,当然有更大的可能性来自弱关系。

格兰诺维特解释说,强关系和弱关系跟我们交流的次数相差极大。我们跟强关系之间交流的信息,要远远多于弱关系,因此来自弱关系的信息总量,可能并不比强关系多。弱关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传递的有价值信息的比例更大。Facebook的数据团队的一项研究就表明,虽然人们重视强关系,但人们的大部分新知识,还是来自弱关系。

强关系传递影响

我们上面讨论了弱关系的力量,你可能会纳闷了。听起来是有道理,但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明明是强关系更管用啊。不然哪儿来的“拼爹社会”的说法,哪来的那些的“关系户”呢?弱关系理论是西方人提出来的,放到中国也适用吗?

你如果有这个疑问,我要给你点个赞。说明你有批判思维。

1988年,华人社会学家边燕杰就做了一项调查。他发现,在中国,人们主要是通过“强关系”,而不是“弱关系”找到工作的。哎,奇怪了,为什么到了中国,结论就反过来了呢?

边燕杰解释说,这是因为在当时的中国,劳动力市场还不健全,找工作的方式是毕业包分配。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关系的作用就不是获取就业信息了,而是得到工作分配主管部门领导的照顾。换句话说,关系不是信息桥,而是人情交换网。掌握实权的人物,而不是求职者与职位的匹配,在决定工作以及相关的资源的分配。这种资源分配背后的逻辑是基于“影响力”的强关系逻辑,而不是能够带来“信息”的弱关系逻辑。有意思的是,求职者与雇主之间仍然很可能不认识,或不熟悉,是弱关系,但中间介绍人与两者却都是强关系,担当了“人情桥”的作用。

信息是市场有效运作的基础。那么,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弱关系的重要性是否会上升,强关系的作用是否会下降呢?

最新的研究发现,确实,在体制外,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里,弱关系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换句话说,中国人情社会的那套东西也开始不管用了,很多人做事的方式也开始和西方接轨了。

但是,社会学家也发现,即便是在今天,在体制内,在垄断性行业里,强关系对于找工作和职位升迁而言仍然重要。即使是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到高校和国企求职,也需要依赖强关系来穿针引线。

这也能解释一个现象,前些年不少年轻人逃离北上广,几年之后,又回来了,这是为什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小城市里的好工作、好职位就那些,基本上都被强关系占去了。在这样一个靠人情、靠背景分配机会的劳动力市场里,强关系仍然重要。

你看,中国学者的发现,和西方学者的理论,并不矛盾。甚至因为中国学者的贡献,加深了我们对弱关系理论的理解。我们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两者之间的关系,那就是:

强关系传递影响,弱关系传递信息。

后来更多的研究验证了这一结论,包括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比如《自然》杂志就发表了一篇论文。说在美国大选中,投票率低,一直是一个头疼的问题。那么,怎么提高投票率呢?

论文作者和Facebook公司合作,以6100万名用户为研究对象,做了一个实验。实验内容是给用户推送了一则消息,告诉他说,你的Facebook好友在美国国会选举中投票了,你是不是也应该去投个票呀?结果是什么呢?参与投票的人比以往多了整整34万人。效果非常地好。

这34万人有什么特征呢?有意思的地方来了,那就是影响他们投票行为的都是强关系。换句话说,你只要按照用户间互动的频率,对强关系和弱关系做一个划分,就会发现,虽然强关系在Facebook的所有好友关系中只占到7%,但就是这7%,贡献了几乎所有新增的投票行为。这说明,只有强关系才能传递有效的影响,而弱关系就做不到这一点。

回到今天一开始提出的问题,高手是怎么跳槽的呢?

答案是,先通过弱关系广泛获取信息,再利用强关系施加影响,这样你就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

今日得到

总结一下这讲的内容。今天,我们介绍了一个著名的概念:强关系和弱关系。提出这个概念的是著名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他发现,弱关系能够给个人带来更多的信息和机会。因此,不管你是想学点东西,还是找工作,或者是要创业,你都应该走出去追求弱关系。

但是,在不健全的劳动力市场里,强关系在工作分配和升迁上起到核心作用。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强关系传递影响,弱关系传递信息。

课后思考

最后,给你留一道思考题。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今天,中国传统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你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欢迎在留言区分享答案,参与讨论。

下一讲我们将讨论小世界现象。咱们下次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