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後送走父母世上再無至親,自己也沒結婚,該怎樣度過餘生?

40年以後,當你送走父母,回到家裡,面對空蕩蕩的牆壁,只剩下一屋子對於過去時光的點滴回憶,孤身一人的你,將如何面對這撲面而來的茫然與空虛?

一想到這樣的問題,我就覺得如芒在背,“嗖”地升騰起一陣寒意。

有網友說,我28歲就失去雙親,一人一貓一狗,最怕晚上,怕晚上回家敲門無人開門,孤獨好像不全是,是被全世界拋棄的感覺吧!

40年後送走父母世上再無至親,自己也沒結婚,該怎樣度過餘生?

如果這一天必然來臨,那麼接下來的人生,我們到底該怎麼過,才覺得不那麼孤單與恐懼,依靠著什麼活著才覺得還有意義?

1、

最近身邊有很多五十多歲的阿姨遭遇了讓她們扎心的問題。

兒女們紛紛都不願結婚生子了,就願意追求更自在的生活,不願意被束縛在家庭之內,承擔更多的壓力。

有位阿姨的兒子對她說:“媽,你看,你養我到那麼大,也沒有看到什麼顯而易見的好處吧,還為我操了一輩子心。和爸也湊合著過了一輩子,沒有什麼幸福可言,那我結婚生孩子到底有什麼意義?”

一時說得阿姨竟然啞口無言,覺得好像有道理、又覺得似乎有點什麼問題。經過多年的催婚,已經三十幾歲的兒子,阿姨覺得他有了自己的主意,說也沒用,只好隨他去了。

現在這樣的年輕人真的很多,大家都不願意再走父母輩的老路,就願意自己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用不著和另一個人相愛相殺地磨合著生活。

但他們內心還是有隱隱地擔憂,將來父母走後,作為獨生子女的我們,將來一個人在天地之間要怎麼樣活著?

40年後送走父母世上再無至親,自己也沒結婚,該怎樣度過餘生?

有朋友說,不敢想也不願去想,看著父母一天天老去,我只想有空就多陪陪他們,心理默默地祈禱他們能活到一百歲。

還有悲觀主義者說,我只有孤獨地等死,等到無法照顧自己的時候,我會選擇自殺或者安樂死。

聽上去真的好悲傷,的確,父母是我們和死亡之間的一個屏障,也是我們和這個世界最深度的聯繫,失去了他們,我們就是天地之間的孤兒,人生已無來處,只剩茫茫歸途。

這份空虛和孤獨,徹頭徹尾,啃噬得人彷彿存在的意義消失全無。

2、

是不是結婚生子就不用面對這份必然的悲傷了?

也許是,也許不是。

結婚生子,讓我們和另外的兩三個人有了深度的鏈接,代替了將來父母不在之後的骨肉親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可以驅散一定的孤獨感和空虛感的。

但是,即使是再互相深愛的夫妻,總有一個會離開先走,再好的子女,也必然會擁有自己的世界,不可能一天到晚守著自己的父母。

這份生命永恆的、必然面臨的空虛和孤獨,是每一個人或早或晚都要去面對和習慣的。

40年後送走父母世上再無至親,自己也沒結婚,該怎樣度過餘生?

著名哲學家周國平說,孤獨是人的宿命,它基於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世界上旋生旋滅的偶然存在,從無中來,又要從無中去,沒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夠改變我們的這個命運。是的,甚至連愛也不能。

就像我們愛上了一個人,彷彿他就是全世界,當有一天我們失去他了,我們是否失去了全世界?不,我們又重新擁有了這個世界。

我們必須要學會的,是在成長成熟的過程中,慢慢地去強健自己的內心、鍛造自己獨處的能力,享受和孤獨共舞。

有位網友的說法我很認同,他說,父母走後,我會去做自己一直因為肩負責任而沒有時間去做的事情,去做我覺得所有有意義的事情,邊走邊感悟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旅程,彌補我過去的許多遺憾。

因為只有自己,我就可像許巍歌裡所唱的一樣,不用“夢想仗劍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華。”而是真正地實現它,了無牽掛。

我可以去種花、養小動物、看書、仔細研究大千世界、還可以找個時髦的老頭戀愛、唱歌、跳舞。

仔細想想,我們面對將來必然要一個人獨處的事實,雖然有點恐懼、雖然偶爾空虛,但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有很多的感受值得去體驗,不必煩惱,不用害怕,只用坦然地去悅納。

40年後送走父母世上再無至親,自己也沒結婚,該怎樣度過餘生?

愛因斯坦曾說,做一個獨處(孤獨)的人,它給你時間去驚歎,去追尋真理、去享有神聖的好奇心,它使你的生活值得一過。

孤獨也有孤獨的圓滿和豐富。

李銀河也曾經說過,當人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孑然一身面對世界的時候,快樂和痛苦都是在他的一念之間,想歡樂就歡樂,想痛苦就痛苦,就連狂喜的感覺也是可以掌控的。

就算天地之間只剩下我一個人,我也要積極地去過我的一生,如若孤獨地等死,就是辜負了我這趟來之不易的旅程。

若世界永遠充滿了二元悖論,我也永遠要選利於我生命意義的那份解釋,來度過餘生。

40年後送走父母世上再無至親,自己也沒結婚,該怎樣度過餘生?

當我們充分透徹地活了那麼一場,當我們好好地感受過這繁華世界,當我們走過感情的豐富和荒蕪,我們的人生已經足夠豐富,已經了無遺憾。

那時候,我們的父母,會站在時光的盡頭,滿意地迎接我們回家。

別怕,認真活,過好這剎那芳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