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莊村——第一個零汙染村莊,每天1.2噸垃圾,80%~90%被回收利用

社區淨塑環保

第一個零汙染村莊——北京昌平興壽辛莊村,現在在環保界小有名氣。

從2016年開展垃圾分類至今已經有兩年多的市集,村主任李志水對分類前的那個寢食難安的晚上還記憶猶新。

是什麼推動他與志願者一起開展垃圾分類,村兩委的角色是什麼,村兩委如何開展工作?這些都是垃圾分類中極其重要的問題。來零汙染村莊建設論壇,聽聽他的經驗!


辛莊村——第一個零汙染村莊,每天1.2噸垃圾,80%~90%被回收利用



辛莊村——第一個零汙染村莊,每天1.2噸垃圾,80%~90%被回收利用


離北京市區50公里遠的辛莊村,每天早上7點和下午5點,各家各戶都會打開家門,拎著桶,三三兩兩地聚到環衛車邊,將垃圾分類地放入制定的箱和桶裡。2016年6月起,辛莊村自主推動並實現垃圾不落地、全村零汙染建設後,村民就一直保持著這種習慣。

“從源頭的淨塑,到垃圾分類、垃圾處理,再到有機種植、綠色生活,辛莊村已然建成了一個真正自給自足的生態農村。”辛莊村村主任李志水對《瞭望東方週刊》說。

如今,回收、環保成為辛莊村村民生活的關鍵詞,將近九成的村莊住戶參與了垃圾分類。村子每天產生1.2噸垃圾,80%~90%都會被回收利用。

一個只有2000人的小村落,經過兩年的時間,搖身一變成為“零汙染村莊”的範本。在李志水看來,這一切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辛莊原生志願者團隊“淨公益”的探索創新及其背後騰訊公益等專業平臺的支持。

辛莊村——第一個零汙染村莊,每天1.2噸垃圾,80%~90%被回收利用


李志水至今仍清晰記得,6年前,村子裡有一個佔地四畝、深十幾米的垃圾池,按當時的評估,這個垃圾池可以用10年。然而僅僅過去了4年,這個垃圾池卻只剩下了不足一條巷子的空間。與此同時,

這樣的垃圾池在辛莊村增加了16個。

“照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全村除住宅和耕地外的500多畝地撐不過三代人。”李志水算了這麼一筆賬。

面對日益嚴重的“垃圾圍村”問題,擺在李志水面前,只有兩個選擇,要麼繼續花錢買地填埋,要麼將垃圾就地消納。

“外來戶”楊婧對此也深有感觸。她來到辛莊村沒多久,便發現村莊的生活並非想象中的怡然自得,反而惡臭滿天,“垃圾桶隨處可見,湯湯水水卻遍地橫流”。

於是,由楊婧等七位媽媽自發組成的“淨公益”環保小組便找到了李志水,商討改善農村環境的改革之路。

“垃圾分類早已耳熟能詳,但國家並沒設定相關標準,因此,對於我們來說,當務之急就是探索出一套屬於農村垃圾分類的閉環模式。”楊婧對《瞭望東方週刊》說。

此時,一位剛剛從臺灣歸來的媽媽引入了“垃圾不落地”的做法,將原本分配在各個街巷的公共垃圾桶搬進各家各戶,讓村民在家裡實現垃圾分類,再由志願者團隊每天定點上門收取。垃圾分類採取“兩桶兩箱”的方式,“兩桶”分別裝廚餘垃圾和不可回收物,“兩箱”則回收有毒有害物質和可回收物質。

收取後,垃圾被運往村南側佔地200多平方米的垃圾分揀站再作細分。細分後不可回收的垃圾交由市政府運走,剩下可回收利用的,便由專業回收公司上門回收。

李志水為此自掏腰包4萬元進入了籌備工作。2016年3月起,志願者紛紛入戶宣傳教育,一個月內組織了30多場講座。短短3個月的時間,辛莊村撤除了所有的垃圾桶。李志安還組織村民大掃除,清出170多車垃圾。

2016年6月9日,辛莊村全面啟動垃圾分類工作。自此,辛莊村的“垃圾革命”正式打響。

辛莊村——第一個零汙染村莊,每天1.2噸垃圾,80%~90%被回收利用


回憶起當初“淨公益”的起步,楊婧打趣地說,他們當時就是“三無”——無專業、無資金、無政府背景。

“環衛工人每年的開支就需要20萬元,加上整個環保的後期建設維護的費用,資金成為最大的問題。”楊婧說。

顯然,單憑村民的募捐不能讓項目長久存活下去。這時,致力於幫扶中國民間環保公益組織成長的阿拉善SEE基金會(註冊名為“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找到了“淨公益”。2017年,“淨公益”成為阿拉善“創綠家環保公益創業資助計劃”第七季夥伴,獲得20萬元非限定性資助。

“阿拉善SEE不僅給我們提供了資金支持,他們的公益經驗還推動我們團隊走上了組織化、專業化的道路。我們開始著手梳理自己的使命、反思行動模式,逐漸成長為一個公益環保組織。”楊婧說。

但楊婧也意識到,公益項目必須探索一個長線模式。在她看來,互聯網公益無疑是最好的切口,“淨公益”項目在騰訊公益平臺上是一個標杆項目,因此得到了資金支持。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微信與WeChat合併月活躍用戶數為10.58億,QQ月活躍用戶數為8.03億。僅從數據上看,兩大社交平臺幾乎可以交叉覆蓋國內所有具有上網能力的人口,這成為發展公益人群的絕佳途徑。

也就是說,背靠擁有數以億計的平臺資源和影響力,辛莊模式不僅僅是辛莊村民的公益項目,更是成為全國人民隨時隨地可捐贈的項目。

據瞭解,騰訊公益平臺從2007年成立至今,總計動員1.7億人次網友,為4.8萬個公益項目籌集到超過38億元善款。2018年剛剛落幕的“99公益日”就獲得了超2800萬人次愛心網友的8.3億元的捐贈。

辛莊村——第一個零汙染村莊,每天1.2噸垃圾,80%~90%被回收利用


得到專業公益平臺的輸血只是辛莊探索長線公益模式的第一步,而支撐辛莊走到最後的關鍵一步是激發垃圾回收的產業內驅力。

隨著政府、村民和志願者的良性互動,源頭減量和垃圾分類的方法很快便落到了實處,但隨之而來的是垃圾後處理的能力遠遠跟不上前端分類的速度,尤其是廚餘垃圾的處理。

“過去廚餘垃圾一般是用來餵養牲畜,但通過垃圾的有效分類,收集的垃圾量逐漸增多,餵養並非廚餘垃圾的最好出口。”楊婧說。

多方訪談和學習後,楊婧發現新鮮的廚餘垃圾是環保酵素的重要成分。也就是說,根據一定的標準和方法,廚餘垃圾中的新鮮果皮便能變成環保酵素,用於家庭和社會包括清洗蔬果農藥殘留、改良土壤等各類清潔事務,是家家戶戶都可以就地、就近相對簡易製作和運用的環保產品,這樣廚餘垃圾的堆積問題便能迎刃而解。這種方法已經得到中國生物發酵產業協會的肯定。經過三個月的嘗試,結果令她振奮。“6位村民主動用廚餘垃圾製成的酵素代替化肥,培植草莓,種出的草莓色澤鮮豔、甜度高,而且化肥殘留為零,一個大棚的收入平均增加近萬元。”楊婧說。隨後,楊婧和團隊便挨家挨戶地傳授製作酵素的方法,更將製作的酵素分發給村民。隨著環保酵素的製作方法慢慢鋪開,村民們發現相同的原理可以應用於種植類垃圾的處理上。

“目前農村垃圾中種植類垃圾佔了80%,每年果園落果產生的浪費遠遠比想象中嚴重,通過生態種植和酵素代替,源頭減少農藥的使用之餘還能還施於田,如今種植戶垃圾投放量已經趨近於零。”李志水解釋道。由此,李志水提出了一個更大膽的想法——打造環保酵素產業鏈。

“一味依靠國家扶持來發展環保公益事業是不可持久的,要想實現長期有效的‘零汙染村莊’建設,必須要探索出一條產業鏈,將廚餘垃圾變成環保酵素就是最好的模式。”李志水說。通過建設酵素加工點,大量的廚餘垃圾被規範化地轉變成不同功效的環保酵素產品,繼而推向市場,如此一來,環保酵素不僅發揮了環保效益的作用,還能給村民帶來經濟收益,大大激發了村民加入農村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可持續性的農村生態建設探索,必然是和鄉村振興並軌、循環增量的,否則難以堅持到最後。”李志水告訴記者。

辛莊村——第一個零汙染村莊,每天1.2噸垃圾,80%~90%被回收利用


其實,早在五年前,中國約三分之二的大中型城市就受困於垃圾問題,其中四分之一的城市垃圾填埋場已飽和,而這一情況在農村也普遍存在,花錢買地填埋的現象也絕非只有辛莊村。

對此,楊婧深有體會。2017年7~8月,通過大學生項目,“零汙染村莊”項目在全國8個省的20個村啟動;緊接著10月初河南新鄉和焦作兩市六個村啟動了為期一年的零汙染建設試點工程。

楊婧有幸參與其中。在各地農村的走訪中,她發現,在農村,垃圾常年露天堆放,一年一畝耕地填埋垃圾的現象很常見,而且被汙染後的土地基本別無他用,既不能種莊稼,也不能蓋房子。

在阿拉善SEE華北項目中心副主席陳志忠看來,目前阻礙中國農村的發展已經不是溫飽問題,而是發展問題。

“近兩年來,越來越多的公益創業團隊從專業的公益機構分化出來,整體素質得到了較大的提高。我們希望利用已有企業家、環保公益組織的資源,資助和扶持這些民間的環保公益組織成長。”陳志忠說。

因此,立足於辛莊村已探索的可複製化推廣的垃圾分類回收模式,通過大力扶植當地志願者的方法,協助當地基層政府,在環境治理、生態產業建設等多個維度,配套推進鄉村自主振興建設成為下一步阿拉善SEE關注的核心。

據瞭解,2017年4月開始,陸續有鎮、區、市級領導前來辛莊參觀。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牛有成兩次到訪辛莊,確定把辛莊用作推動環保的教育示範基地。2018年北京興壽鎮以辛莊為基地,著力啟動全鎮垃圾分類工作。

目前,辛莊模式已經陸續在北京、河南、河北、山西、浙江、江西等地複製推廣。截至2018年7月,全國60幾個村籌備開展“零汙染村莊”的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