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下半场:“捧杀”与“棒杀”之后,改革在路上

创业板下半场:“捧杀”与“棒杀”之后,改革在路上

十年,成为创业板发展历程中一道门槛。

从2009年10月30日正式推出至今,创业板已走过十年岁月。而早在1999年,深交所就已正式向证监会提交了创业板立项报告,证监会也随后提出,考虑在沪深证券交易所内设立科技企业板块。但好事多磨,历经重重曲折,十年之后创业板才正式启动上市,也被称之为“十年磨一剑”。

又一个十年过后,创业板站在了下半场的入口,接下来创业板将何去何从?

“未来的十年,创业板将响应市场各方的呼声,真正适应新经济的要求,创业板改革正在路上。”10月28日,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如是说。

唯有改革,才能继续创业板的使命。

十年“捧杀”与“棒杀”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非十全十美、一帆风顺,伴随着创业板发展一路而来的,不乏众多争议。

对于很多创业公司而言,创业板意味着“创富板”,随着股票的上市,公司股东的身价瞬时暴增数百倍乃至上千倍,一大批千万、亿万富豪在创业板中诞生,中国富豪榜也被一再改写。而这其中的部分富豪高管,过了解禁期就开始大批减持股票,造成股价急跌。于是,创业板也被称为大股东套现的“抽血板”。

还有创业板的高估值问题,曾引发舆论热议及部分投资者的担忧。据深交所网站的数据,上市当日,28家创业板公司市值约为1400亿元,日成交额约为219亿元,平均市盈率是111.03倍;到2015年牛市最高峰时,创业板464家上市公司总市值高达6.8万亿元,平均市盈率高达146.57倍;10年之后,当前776家创业板公司的市值约为5.68万亿元,日成交额为987.85亿元,平均市盈率44.1倍。十年时间,创业板估值下降6成,比最高峰时更是下降7成。

尽管如此,将创业板放到全球市场进行比较来看,估值仍然处于高位。对此,博时创业板ETF及联接基金经理尹浩10月29日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讨论创业板的估值,首先需要明确创业板估值水平为什么高?

“第一,创业板成长期的企业业绩增长较快,从理论上讲也的确应有较高的估值。第二,国内的投资者结构以散户为主。资金决定风格,过去A股历轮牛熊,核心驱动都是散户资金的存款搬家,甚至伴随着杠杆资金入市。这类短期资金入场,就是来赚钱的,投资时更注重择时,希望通过对市场的短期判断进行低买高卖,获利了结。风格上追求高弹性、高风险偏好,对基本面估值等没有要求。这也就给了相对更有故事性和想象空间的创业板更高的估值。第三,在国内,上市公司始终是个稀缺资源,这也是创业板股票相较全球同类企业存在溢价的重要原因。”

而相对的近年来创业板估值不断回落,在尹浩看来主要原因也有三点:一是前期上市企业逐渐走过高增速的阶段,带动创业板估值回落;二是国内市场机构化、国际化、价值化脚步逐渐加快,开始倾向于配置盈利能力更强、业绩确定性更高、具备相对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不确定性较大的创业板逐渐失去市场的关注。最后是创业板不断扩容,加上监管层抑制炒壳、概念炒作以及收紧并购重组等措施,加速创业板估值回落。

“创业板发展十年来,对缓解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贡献值得肯定。”尹浩也向时代财经坦言,“在创业板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包括炒作横行、肆意跨行业并购,以及业绩欺诈、信息披露不完全等,为市场埋下了不少雷,这也是近年来创业板正在改进的方向。”

开门搞改革,开门办交易所

前有主板,后有科创板,在当前的市场下,针对创业板的声音显得格外喧嚣。对于创业板出现的赞美与责备这近乎两极化的声音,深交所有着清醒的认识。

“现在市场上很多声音,要么全盘否认,认为创业板发展多年,已经主板化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要么是歌功颂德,一片好声。但这也不客观,如果一片好,也就不用改革了。”上述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对时代财经说。

因而,该人士表示,在创业板推出十周年之际,围绕着创业板如何改革,深交所也希望能够听到市场的建议,期待能够听到理性的声音,既要避免“捧杀”,也要避免“棒杀”。

实际上,在创业板的过去十年间,相关的市场制度建设一直在持续之中。创业板自启动之初,就施行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这是场内市场领域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上做出的有效探索和首次制度安排。

建立早期,面对创业板高管抛售股票“抽血”资金,深交所分别在2009年和2010年发布《创业板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第1号——超募资金使用》、《关于进一步规范创业板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买卖本公司股票行为的通知》,强化对超募资金使用和董监高买卖股票行为的监管。

创业板还首推了“小额快速”定向增发机制,允许“不保荐不承销”,给予市场主体更大的自主空间,其后“小额快速”并购机制亦是这一理念的延伸。

此外,创业板针对新经济企业的特征,首推行业信息披露指引并形成体系,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后续其他板块推行行业信息披露体系提供了借鉴经验。

更令投资者印象深刻的是,2012年创业板进一步优化退市制度,直接推动了主板市场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市场化退市指标、快速退市、严控恢复上市标准等规定在主板退市制度改革中被借鉴或采纳。2016年,欣泰电气因欺诈发行而被强制退市,成为中国股市退市公司的标本。

上述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创业板设立以来,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随着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层出不穷,对创业板的改革和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诉求。”

创业板上半场的十年,深交所面临众多挑战。该人士继续说,“十年前实体经济对资本市场的需求,与今天是不一样的,或者说是有重大改变的,融资主体、融资需求、融资特点都有很大差异,包括对于上市条件、程序、对于治理架构的需求,都有新经济的特点,这也要求资本市场也要适应这一变化。”

而创业板的改革、包括注册制的筹备,正是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去积极响应这些新经济企业的需求。据上述接近监管层的人士透露,当前各方面正在协调推进,上下沟通。

“开门搞改革,开门办交易所,深交所也在听市场的意见,所以最近举办了多场座谈会,邀请市场各方面参与主体,认真聆听市场愿意怎么改,最后将会统筹市场各方面的声音往上报,并改革中也会尽量响应。最终将会向市场进行反馈,包括收集的意见是什么、改革的方案是什么,以及哪些采纳了、哪些暂时不采纳等,希望能与市场有一个沟通。”

交易所必须站在全面角度建设市场

改革,无疑是当下市场各方对于创业板的最大共识和期许。市场普遍关注,注册制将如何实施,创业板的改革将怎样改,衍生品市场如何破局、市场开放下一步将会是什么动作、三大板块的发展如何协调、固定收益产品如何做大……

与此同时,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也提出,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研究完善创业板发行上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制度,创造条件推动注册制改革。对此,深交所公开表示,“将积极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按照证监会统一部署,打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相匹配的资本市场生态体系。”

接下来的创业板将会如何改革?对于万众期待的这一问题,上述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深交所致力于办成一个透明的、公正的交易所,而非是拍脑袋决策。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资本市场是利益多元化、博弈异常激烈的场所,是利益博弈最直接、最集中的场所,买卖、交易、投资、融资、社会资金流向哪里,因此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都需要考虑市场所有参与者的利益。交易所如果只站在其中一个利益方的角度来考虑,就会出现问题。包括交易制度的安排、发行制度、信息披露、再融资,以及交易所自律监管、合规处罚,必须要站在全面的角度来考虑怎么样建设好这个市场,这是交易所的角度。”

对于不同的市场主体,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从投资者的角度,最关心的就是怎么赚钱,作为资金流的供给方,关心钱的回报。

对此,这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对于交易所而言,同时也要关心融资者的便利、成本、效率,还要关心监管者关注的合规、风险防控,交易所、市场组织者角度的市场设置公平、透明有序。这么多元的利益放在一起,有时很难做到各方面都平衡。所以出台一项制度,有时候确实是很曲折。”

该人士以“停牌”这一项制度向时代财经举例说:“曾经无数次被诟病,无数次被质疑,现在终于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结果。因为在市场涨的时候、市场跌的时候,大家的想法也都不一样。涨的时候大家都不想停牌,不希望影响赚钱。而跌的时候,(投资者)都恨不得停牌,担心出现跌停爆仓。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境外投资者希望不要干预交易权,因为对于投资者而言,交易权是第一位的,而停牌恰恰影响的就是交易权;而上市公司股东却是不同的想法,想要做并购重组,如果不停牌就容易有内幕交易,不容易锁定价格。”

其总结道,“从某个层面来说,融资者和投资者的需求是完全对立的。而从监管者的角度有另外的考虑,就是如何合规。如果不从市场各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交易所的制度安排就容易被曲解。”

“接下来还是感到很振奋的”,该接近监管层人士坦言,“之后一两年将会不断有重大任务,也是会有‘料’的。”不过,其表示,并非所有的改革都是向国际看齐,因为国内的交易所与境外的交易所不同,“内地的交易所,更多确实是考虑整个市场的建设本身,公共利益而非商业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有时候难免会牺牲效率。”

创业板改革应与科创板错位

业内人士均认为,创业板改革力度要比科创板更大,且要与科创板形成差异。

融通创业板指数基金经理蔡志伟10月29日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由于科创板增量改革今年已成功实施,为创业板的存量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制度基础和经验。在发行制度上,创业板应该参照科创板发行制度,对现有创业板发行制度进一步完善。在上市标准上应该更多样化,让已经有一定增长实力,有足够的市场份额,但是还没有稳定现金流或未盈利的企业上市。在行业范围上,创业板应该与科创板形成一定差异,科创板的定位更注重硬科技,而创业板应该往更具包容性的方向发展,只要在行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具备良好成长性的企业,都可在创业板获得发展机会。

博时创业板ETF及联接基金经理尹浩则建议,随着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工作不断推进,整体上其发行制度也将向科创板靠拢。“一方面,上市标准上建议继续放松。行业上,更多向为科技成长企业融资回归,突出体现创业板‘创业’二字,上市流程也需简化。整体思路上,就是切实把好入口和出口两道关,努力优化增量、调整存量。严把IPO审核质量关,充分发挥市场并购重组主渠道作用,畅通多元化退市渠道,促进上市公司优胜劣汰。”

“另一方面,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督,包括加强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分类监管、精准监管,畅通多元化退市渠道,促进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系统性提升上市公司违法违规成本,避免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发生,促进上市公司经营向提升自身盈利能力回归。加强监管后,上市公司市值与内在价值之间的联系将不断得到强化。”

对于创业板现有制度的存量改革,尹浩认为,当前推行并购重组、再融资放松等,其目的就在于提升存量公司质量,帮助其实现产业整合和转型升级,因此整体未来的方向上还是要按着这一思路来。比如可适当简化同行业公司之间的并购重组标准和流程,放松为强化公司主营业的再融资限制。关于存量公司与增量公司的关系,注册制改革之后如交易制度、监管制度需全面接轨新制度,对于存量公司可能一下子难以适应,因此符合要求的可安排转板,对于不符合标准或愿意留在创业板的,可适当给予过渡期,以实现与新标准的对接。

资深保荐代表人王骥跃10月29日对时代财经分析称,在推行注册制的方向下,创业板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改革。“优化入口;放松再融资管制和借壳限制,提高存量上市公司质量;优化市场化退市指标和空壳公司强制退市规定,加大市场化退市力度和劣质公司出清机制;完善减持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创业企业;完善交易机制,打开涨跌幅限制,放开T+0,完善个股做空机制。”其中,优化入口的内容主要为“适度降低IPO门槛,支持创业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发展”及“放开IPO发行价定价约束,实行市场化定价”。

王骥跃认为,可取消IPO条件的盈利指标,结合收入指标增加市值指标,市值可以降低到5亿元,与科创板最低市值10亿元要求拉开差距,他解释,“作为竞价交易资本市场也还需要有基本的规模门槛,5亿门槛基本可以满足盈利过千万、收入过亿的公司上市要求。”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教授董登新也持有类似观点。其29日对时代财经表示,“如果创业板IPO门槛下降,未来,10亿估值以下的创新企业可能是创业板上市主体。创业板应该向中小创新企业倾斜,以此与科创板、港交所的创业板甚至是新三板的创新层来竞争。”

“科创板鼓励生物药品制造业等六大新兴行业,紧密围绕硬科技和制造业,符合国家发展定位。而文创企业、互联网和新经济企业的潜力也不容忽视,可以作为创业板改革之后鼓励的产业方向。”中国国际科促会理事布娜新29日向时代财经提出的建议则偏重创业板面向的行业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