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笔下的天下、中国、周南、尧舜禹,究竟在哪里?

司马迁笔下的天下、中国、周南、尧舜禹,究竟在哪里?

(作者:赵辉)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历史可以说就是司马迁父子写就的历史。如果没有司马迁父子对中国历史的突出个人贡献,就没有一个完整的中华文明史;中国历史也会成为一些隐隐约约的历史断片,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完整性。

但是,作为这样一个完整记录中华文明史,为中国历史写下浓墨重彩历史的作者,其生前的经历却是坎坷而悲惨的!是中国史官的一个缩影。

春秋时期,公元前548年,齐国国君齐庄公因与大臣崔杼之妻东郭姜私通,而遭崔杼等人杀害。崔杼拥立新君而成为齐国重臣。齐国太史公如实记载了这件事,“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杀了太史。太史的两个弟弟太史仲和太史叔也如实记载,都被崔杼杀了。崔杼告诉太史第三个弟弟太史季说“你三个哥哥都死了啊,你难道不怕死吗?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庄公之死写成得暴病而死来写吧”,太史季正色回答“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这件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写,也掩盖不了你的罪责,反而成为千古笑柄”。崔杼无话可说,只得放了他。太史季走出来,正遇到南史氏执简而来,南史氏以为他也被杀了,是来继续实写这事的。

司马迁笔下的天下、中国、周南、尧舜禹,究竟在哪里?

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从夏朝开始的国家机构中,已设置了史官,成为中华文明历史的有效记录者。他们个人也为真实记录中华历史承受了许多个人荣辱、生死。

司马迁父子无疑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并为编写《史记》付出了沉重代价。司马迁遭受宫刑、忍辱负重写下《史记》;司马迁父亲司马谈为收集史料,四处考察,受朝廷冷遇,留滞周南,悲愤而终。

司马迁受父之命,二十岁开始,游历江淮,“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从司马迁的自序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江淮之行的目的,就是考察夏时期的大禹足迹,为编写《史记》作一些实地考察,了解当地传说、考察遗迹。这次考察,位于淮河岸边的涂山与禹会村,当是重点考察区域。

司马迁笔下的天下、中国、周南、尧舜禹,究竟在哪里?

淮河涂山地区包含了大禹治水、禹会诸侯的历史遗迹,涂山之巅的禹王庙是祭祀大禹的主要地点。司马迁许多关于尧舜禹、夏朝的历史描述,与涂山地区的地理地貌有许多相同之处,也许和这次游历考察有着直接关系。说明司马迁此次之行是受父之命,对传说中的尧舜禹足迹进行实地考察。这些历史遗迹是司马迁心中的尧舜禹之地,尧舜禹时期的“中国”,尧舜禹大洪水时期的“天下”

司马迁笔下的天下、中国、周南、尧舜禹,究竟在哪里?

司马迁游历之后,被授予太史职位,从事历史记载的史官,并被派往巴蜀地区。在汉朝天子泰山封禅大典的这一年,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正在外地考察历史遗迹,“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適使反,见父於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绝於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扬名於後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那么,司马谈留滞的“周南”,究竟在哪里呢?这是一个历史之谜。司马谈为什么会留滞在“周南”,并受到朝廷的“不得与从事”的惩罚不能参加泰山封禅大典,让司马谈“故发愤且卒”?司马谈为什么会来到“周南”,其主要目的是什么呢?

司马迁笔下的天下、中国、周南、尧舜禹,究竟在哪里?

“周南”始见于《诗经》,为《诗经》的开篇“国风周南”,显示了《诗经》的产生与“周南”地区有着密切关系,是《诗经》编撰者将家乡的历史信息刻录在《诗经》的有意为之。被认为是《诗经》采集者的尹吉甫,后半生都工作生活于南淮夷地区的向国,也就是淮河流域的夏河四方湖畔的古城。“皇父作都于向”(《竹书记年》)“皇父孔圣,作都于向”(《诗经》)显示了《诗经》与四方湖畔的向国非同寻常的密切关系,向国当属于“周南”地区。

在中国史料中,明确记录“周南”地区位置的是《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之《季夏纪第六》中记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吕氏春秋》将《诗经》中的“周南”“召南”来历的前因后果,记录的详细而明确,就是大禹娶涂山氏女的淮河岸边的涂山。因周公在此采风当地诗歌,而称为“周南”。“周南”也成为涂山地区诗歌的称谓,也成为涂山地区的别称,是大禹在此娶妻生子,凿山导淮治理洪水之地。

司马迁笔下的天下、中国、周南、尧舜禹,究竟在哪里?

因此,作为《史记》作者的司马迁父子,先后前来江淮流域的涂山“周南”地区,考察考证尧舜禹的足迹,如实撰写华夏文明的诞生地、华夏民族的发源地,是一个记录真实历史的史官必须要做的事情。

但司马迁父子的这种欲记录真实历史的行动,无疑得罪了位于中国西部的大汉皇帝汉武帝,将作为汉朝史官的司马谈排除在去参加泰山封禅大典之外。而这种盛典是一个史官千载难逢的机会,被皇帝排除在外是史官的终生遗憾与失落,“故发愤且卒”在远离泰山的涂山“周南”地区。

司马迁笔下的天下、中国、周南、尧舜禹,究竟在哪里?

司马迁在编撰《史记》的过程中,因受李陵事件的牵连,而被处以宫刑。这一事件怎么看都是一种迁怒行为,与当年对司马谈的处罚如出一辙,是对一个史官的最大羞辱。其深层原因,恐怕与司马迁父子欲真实记录华夏民族华夏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根本联系。于是,在《史记》中我们很难看到关于尧舜禹的实质记载,有故事而无实地;即使作为一个史官,司马迁对父亲司马谈的去世之地,也记录为模糊的“河洛之间”,严重背离一个史官的基本笔法,这可是司马迁亲身经历的事情。对地名有着高度敏感的史官,对父亲去世之地出现如此模糊记述,完全违背常理,背后的原因让人深思。

《史记》是在司马迁去世之后,才得以问世,这中间《史记》有无被人篡改,不得而知,但司马迁的这些自述,让人深为怀疑。

司马迁笔下的天下、中国、周南、尧舜禹,究竟在哪里?

从《史记》中对尧舜禹时期事迹的记述,我们还是可以得到一个避开得罪当朝者,隐约其中的比较清楚的概念:尧舜禹时期的天下,就是经常遭受洪水侵害的“怀山襄陵”地区,即现在的涂山荆山至舜耕山淮河地区。“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这与《孟子》所述的“中国”之地情景完全吻合,大禹治水成功后“中国得而食也”。

综上所述,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抑郁而终的“周南”与尧舜禹时期的“天下”、孟子所述的“中国”、大禹治水之地的淮河荆涂二山、《诗经》中的“周南”是完全重叠吻合,它们都指向同一地理位置——淮河涂山地区,“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远远超出我们的认知。

司马迁笔下的天下、中国、周南、尧舜禹,究竟在哪里?

“太史良才,寔纂先德。周游历览,东西南北。事覈词简,是称实录。报任投书,申李下狱。惜哉残缺,非才妄续!”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作者:赵辉)

参考资料:《诗经》、《诗经》、《吕氏春秋》、《孟子》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