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豪宅的爆搶,驗證限價政策的失敗

來源:朱羅紀(newJurassic) 原標題:深業中城的爆搶,驗證限價政策的失敗

人們總是要等到政策的壞處盡顯,才會承認當初的錯誤。

13.1萬/平米的香蜜湖豪宅深業中城,192套住宅今日用8個小時售罄,再一次驗證了深圳限價政策的失敗


深圳豪宅的爆搶,驗證限價政策的失敗



談這個從2016年就開始了,先後也寫了多篇文章,我本人反對限價政策,至今也不改變。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下列過往文章,這些文章裡記錄了過往3年來深圳第二輪嚴厲限價之下富人搶購豪宅的典型樣本。

《限價三年,富人對豪宅已是一種“不由分說”的購買》(2019.5)

《限價刺激了富人搶豪宅》(2018.4)

《多少年來第一次,“政府指導價”會讓你買房子更輕鬆嗎?》(2017.1)

《面對調控,我們應該從十幾年的市場裡學到什麼?》(2016.10)

再複述一次。

2017.5,香蜜湖萬科瑧山府,限價99660元/平米,當天去化8成。

2017.8,深圳灣華潤悅府2期,限價12萬/平米,去化75%。

2018.5,蛇口雙璽,限價12.1萬/平米,著名的“5000萬蹲”製造者。

2018.6,華潤城3期,限價8.55萬元平米,5天認籌6776批客戶,凍資135億,深圳房地產歷史上金額最大的“打新”,當天賣光。當年9月,再推第二批555套住宅,依然限價8.5萬/平米,售罄。

2018.11,萬科瑧山府最後1期,限價9.71萬平米,接近售罄。

2019.2,華潤深圳灣瑞府(公寓),限價15.8萬/平米(公寓限價政策較為寬鬆,所以比住宅價格還高),總價區間2448萬-1.12億/套,去化近5成。

這次,深業中城,被行內評價為“深圳開盤史上最難搶的豪宅”。10月21日拿到預售證,共192套單位。8種戶型,132平米的3房、175平米的3房、193平米的3房、204平米的4房、233平米的4房、309平米的4房(複式)、362平米的6房、396平米的6房(複式)。


深圳豪宅的爆搶,驗證限價政策的失敗



備案均價13.1萬平米,最高單價19.7萬平米,不含複式最高單價為14.2萬平米,最低單價10.8萬平米,不含複式總價為1509萬-3314.8萬,複式總價為5670-7788萬元。


深圳豪宅的爆搶,驗證限價政策的失敗



認籌金500萬套,5天時間,收籌2794個,凍結認籌金139.7億。認籌中籤率僅為6.8%,15個人搶一套房,低過2018年的華潤城。


深圳豪宅的爆搶,驗證限價政策的失敗



8個小時賣完,其中,總價7788萬的3號樓2單元29A,395.94平米的頂復,也成功賣掉。


深圳豪宅的爆搶,驗證限價政策的失敗



原因已經不需要再囉嗦分析,這些樓盤之所以被搶,都是因為限價產生了巨大的套利空間。搶購的熱度,與套利空間的大小,高度相關。至目前為止,搶購熱度最高的是三個盤,華潤城、雙璽、以及深業中城,而這三個盤在銷售時與周邊的二手價格,都產生了明顯的倒掛。比如這次深業中城,周邊的房屋像天寶物華的掛盤價都去到了14萬/平米。而華潤城當時銷售,周邊的華潤城二期已經到了11-12萬/平米。


深圳豪宅的爆搶,驗證限價政策的失敗



買家又不傻。

如果這世界上有天上掉餡餅的事情,就是買核心城市的嚴厲限價的核心豪宅

。放到深圳是這樣,放到京滬也是這樣,放到紐約倫敦也還是這樣,不會有什麼區別。閉著眼買就是了,能搶到什麼就是什麼,我看到還有文章認真的幫大家分析什麼戶型,搶東西,難道不都是直接搶個兒最大的嗎?

但從政策面的角度,我認為,深業中城的搶購,再一次提醒我們的政策制定者:有必要重新檢討審視當日政策的初衷與目標,儘早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現在回來一半)

當時推限價,是為了穩定軍心,抑制樓價上漲,促使投資客離場。那麼現在回頭看,並沒有顯著意義。只是實現了一個目的——官方統計數據的“穩定”,真實的樓價依然是阻擋不住的上漲。過去3年,對比一下後海、深圳灣、香蜜湖、前海這些區域,二手盤的真實價格依然有很不錯的漲幅。有人說,那從整體均價上看,的確是沒漲,嗯,但那並不是限價的功勞——二手房從均值上看整體也是穩定的,但是二手房並不限價,說明市場沒有失靈。而且,投資客完全沒有離場,反而因為限價對價格信號的扭曲,進一步受到了刺激,變得對房子更加的熱情。

像豪宅項目,限價不限價,都和普通人沒有關係。不限價,價格自然可能更貴,但是富人因此也多交了稅,這些稅收可以補充政府財政,用作公共建設。往往是相反的情況,政府賣了地收了稅,但是錢並沒有花到窮人身上,轉過頭來說是投資客推高了價格,進而打壓價格,這是錯判。

人們擔心放開限價,豪宅價格怕不會漲到天上去。如果是那樣,也得由他去。房價最終是由城市的基本面決定的,富人們看好深圳的豪宅,說明了他們願意投資深圳這座城市,這不是壞事。而且,任何一個城市,價格漲到天上去的地方,都是那麼一小撮,絕不會是大面積的——如果是大面積,那一定是制度系統出了問題,絕不是房地產的單項問題。政府的政策,是確保整個城市大部分企業的營商成本、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成本,上升速度不要太快,進而損傷城市的競爭力。但這個僅僅是通過限價,是絕對實現不了的,價格反映的恰恰是供求不均衡的結果,不去回應那個不均衡,打壓價格只會把矛盾延後。

我之前已經多次談了韓國首爾的案例,韓國在二戰後的快速發展,不比中國遜色,期間土地價格也是出現數百倍的上漲,為了控制地價房價,韓國執行了房地產限價政策大約20年,但首爾至今仍然是一房難求,現在還在努力的去限價限購加印花稅等等。更加恐怖的是,首爾的年輕人,已經從之前的“三拋一代”(拋棄買房、拋棄婚姻、拋棄生子),走向了“五拋一代”(外加拋棄戀愛、拋棄社交)。韓國有關人士來中國交流,給出的教訓是,韓國的限價政策是沒有什麼作用的,對老百姓住房問題的有效解決,是韓國放開了土地管制的結果。

深圳政策的目標,應當是確保大部分剛需人群的居住成本不至於難以負擔,避免“香港化”。這個問題的癥結已經是老生常談,是因為住宅供應能力的極端弱化。而這個弱化並不是因為深圳沒地,而是結構性的爭地矛盾。我們談香港房價奇葩一個個都門兒清,香港土地開發率不到30%,大量的郊野公園做生態不開發。但是轉回頭看深圳,就好像不明白了?——這些我在文章《深圳本可不缺地》裡做過分析。深圳今天的房地產之所以還沒有鬧出亂子,一是因為房價還不夠高,二是因為深圳有定海神針——數百萬套的城中村,這個寶貴的財富香港沒有,紐約也沒有。

務實講,從極端環境下短期干預的角度看,限價不是毫無道理。我相信當初推行這般政策的初衷之一,還是想以時間換空間,通過限購限價這些需求管理的舉措,為深圳改變住房政策,增加供應來提供一個緩衝期。但是要警惕的是:走著走著,就忘記了為什麼出發了。這是我說深圳為什麼現在做對了一半的原因。

做對的這一半,是去年至今大刀闊斧的推進“二次房改”,大力增加公共住房(至2035年供應170萬套住房,其中公共住房不低於100萬套,公私住房比例設為6:4)。從這兩週政府的對外宣傳看,深圳是將公共住房當做政治任務在推進的,必須要完成的。尤其是國土部門花了1年時間,籌措出了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保證未來15年的公共住房土地供應,不可不說是魄力巨大。

這個是遊戲規則的改變——公共住房的遊戲規則不是“價高者得”的競爭規則,是“財少者得”的身份規則

(注意,人才住房是特殊類型的住房)。某種程度上,公共住房的增加,是以減少商品住宅的供應為代價的,總供應量沒有顯著增加——未來15年總需求量的測算已經被論證過是過於保守的,依據過往深圳年度成交量來當做今後的供應量,但未看到深圳過往的供應就是嚴重不足的,這將是不對的另一半。

我剛才說,並不是沒有地,就是現在來說,也根本不需要縮減什麼生態控制線,也不需要擠壓270平方公里的工業紅線。深圳現在的市場是冰火兩重天,住宅供應量奇缺,一房難求,價格按都按不住。但是商辦與公寓的供應量又極大,價格不按都上不來,尤其是辦公樓,某些區域的空置率的確是過高。根本不需要批這麼大量的非住宅物業,把這部分空間騰出來給到住宅,就可以增加出非常多的供應來。

另外一條路徑,我在很早前也提出過,在深圳這個盤子裡用市場化的方式去解決剛需的住房問題,最好的辦法不是增加深圳的土地供應——怎麼增加都不夠。而是藉助大灣區的東風,更快的與臨深合作,通過1小時通勤圈的規劃設計,把剛需人口疏散出去(看起來好像深圳的剛需人群未來要很辛苦,但比北京的通勤要好太多了)。

如果深圳只是大力推進公共住房,那麼就是瘸一條腿,最終一樣證明,就是你的公共住房數量上來,頂多也就是20%的量,能不能跟得上人口的流入都是個問題,更別提說要延緩、降低深圳大多數普通人的生活成本了。一定是“雙管齊下”,無論是公共住房還是商品住房,都要全面增加。政策不要老想著人定勝天,和規律對壘。

這個軌道的問題擺不正,限價只能是持續的延長,延長到都不敢再放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