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你是陽原人,這些村名你不一定會讀,更別說寫對了

陽原縣有14個鄉鎮,301個行政村,379個自然村。這些村莊像一顆顆光彩各異的珠子,散落在陽原184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陽原縣的村莊大都比較小,人口幾百人的居多。最大的村莊是東井集鎮的小石莊村,這個村緊鄰山西大同,人口將近6000人。最小的村莊也就是幾十口。

當然這些只是統計數字,不一定和村裡實際居住的人口相符。況且這幾年隨著年輕人大量去城市打工,村裡的常住人口越來越少了。前些時網絡上傳播著一個村只有一個人的視頻,據說就是陽原的。當然這只是極端的個例。但比起前幾年人口大量減少,村裡多剩下了老年人,卻是不爭的事實。

別看你是陽原人,這些村名你不一定會讀,更別說寫對了

浮圖講開陽村的玉皇閣已經經歷了上千年的風雨

關於這種狀況,我的一個農民朋友寫過一首詩,其中的兩句“老翁已當壯年用,半百之人成兒童”,可謂形象地概括了這種現象。

和其他縣一樣,陽原的地名五花八門,但平心而論,有文化、有講究的不多,許多都比較土氣,村名中多是些“梁”“莊”“溝”“窯”“窪”之類的字眼,看上去似乎讓人感覺是走進了一片高低不平的山地。這也就決定了這些村名多是先人根據村莊的地理位置或者地形地貌而起的。所以有時候,即使是生人,看過了村名,對這個村的概況也就有個大約摸了。

陽原的村名比較有影響的,是一系列的馬坊,除四馬坊外,從一馬坊到九馬坊都有,當然一馬坊不叫一馬坊,叫頭馬坊,六馬坊還分東西六馬坊。我當年在組織部門工作的時候,每次動幹部都有人關心地問有沒有他自己,別人就會說,有,組織上安排你去四馬坊當書記。當然,這純屬戲謔了,沒有人會當真。

別看你是陽原人,這些村名你不一定會讀,更別說寫對了

揣骨疃鎮太堡村很多人家的院牆上還留存著曾經繁華的痕跡

說起馬坊,以前的人們多說是明朝時候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打仗養軍馬的地方,在全縣境內從東到西依次排列,就有了如今這麼多馬坊。但這幾年上面鼓勵解放思想,有文化的人也就開了天眼一樣,把馬坊搞了個升級版,由地名變成了將軍,而且在村口還立了座威風八面的塑像,鄙夷著南來北往的人們。

陽原的村莊並不全是土坷垃味,也有具備文化內涵的。像開陽村,這個陽原縣境內最早的村,據說戰國時候就有了。所以以前的人們就取“開陽原之先”的含義,取名“開陽”,也算是給了村子一個名分。

正因為陽原的村子多和地理有關,鄉土味過重,所以有些村子叫起來朗朗上口,寫起來卻會讓人出一頭汗。好不容易憋出來,回頭一看還是寫錯了。前些時有部門發了個文件,看後最突出的感受就是,自己真沒文化,好多村子別說不會寫了,就是叫法也和平時大不同。

別看你是陽原人,這些村名你不一定會讀,更別說寫對了

門樓、院牆,這是許多村莊人家的標準結構

比如上大柳村不叫上大柳,而叫上大柳樹;青疙瘩不叫青疙瘩,叫青圪塔;西溝沿不叫西溝沿,叫西溝堰,貟家莊不叫貟家莊,叫員家莊。

至於寫法上,錯誤的就更多了。比如北良應該寫作北梁,環子夭應寫作獾子窯,東谷坨應寫作東谷沱,下止鋪因寫作下滋鋪,等等。

怎麼樣,看了上面的這些寫法,有沒有一頭霧水的感覺?要不說地名也是一種文化,文化總是高深的嘛。

也歡迎大家把你知道的地名寫在評論裡,咱們共同交流學習。

別看你是陽原人,這些村名你不一定會讀,更別說寫對了

這樣的村莊,正在變得越來越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